摘 要:由于现代社会对于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经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受到的欢迎程度与日增加,并且在声乐艺术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民歌作为一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能够直接反应人的思想情感诉求。经作曲家丁善德创造性改编的民歌《想娘亲》,被提升至艺术歌曲的高度,其自身的民歌表现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这首民歌民歌《想亲娘》,首先从丁善德先生入手探析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然后根据这首民歌的创作背景具体分析其演唱中各个方面的着重点。
关键词:民歌;艺术歌曲;《想亲娘》;丁善德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93-01
民歌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各个时期不同的人民在特定的生活劳动中创作产生,以口述的方式不断衍变发展而来。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即为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先生,以他改编的民歌《想娘亲》为例,在具备卓越的专业技能和文学素养的基础上,丁善德先生从歌曲的结构和伴奏对其进行改编,使得改编后的歌曲既富有民歌的韵味,歌曲自身的艺术文化内涵亦得到极大程度地提升。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丁善德,浙江绍兴人, 1911 年 11 月 12 出生于在江苏昆山。在年幼时便热爱音乐并受到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对民间音乐有了深刻的了解。后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琵琶,而后又来转学钢琴,期间还接触过声乐,并取得一定的成就。1947年丁善德前往法国巴黎学习作曲,两年后回国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于1995年12月 8 日在上海逝世。
由于丁善德所处年代正值我国经历新民主革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而丁善德早期的求学之路也较为坎坷,因此这种漂泊在外的流浪孤独之感和艺术家本身所处的恶劣的生活环境,让他对于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想娘亲》这首云南民族音乐更是让他感受到了自己在面对背井离乡的现状无力改变时的无奈,因而想要借助改编《想娘亲》来抒发自己内心中浓厚的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情感。
二、歌曲《想亲娘》的演唱分析
(一)歌唱的音色、力度分析
在演唱过程中,力度强度的变换和交替是音乐的一种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分别对演唱的歌词和所描绘的意境进行刻画,同时还能表现演唱者的情绪表达。而音色则是最为综合的音乐表现力,它与呼吸,力度、共鸣部位,以及语言等因素相关。音色的不同则会使得作品的结构性质和歌唱的方法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对于这二者的把握能够影响到演唱的展示效果。
根據作品的曲式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在引子、呈示段和间奏1的前半部分都是降e的调式,为了表现出游子对故土和母亲的强烈思念之情,同时又带有一点哀怨孤独的情感,所以这部分的音色就就表现的较为深沉冷峻,而从间奏1的后半部分到间奏二的前半部分,曲调升至f羽调式,这样为了展示出游子对于归乡的急切情感,速度开始变的急速,音色从生辰、冷峻变得明亮和充满光彩。在间奏2的后半部分至尾声,由于游子未能真正回乡与亲人相见,整体的音调又返回到降e调,再次呈现出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与惆怅,这样音色又再次变得低沉冷峻了。
(二)歌唱的咬字、吐字
歌唱语言,包括咬字和吐字两个方面,在实际的演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将其与自己的嗓音相结合来表现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情感。
“花”、“长”、“老”这些字的字尾之处要保证韵母向上扬起的状态并一直持续下去;在演唱时要注意到上下句的连贯性,第 6 小节的衬词“哦”用主词“啊”带过,第 24 小节的衬词“呀”通过“主词那” 带过,第 25 小节的“还”可唱成“huan”,这些都是为了保持歌唱的连续性和畅通性,即衬词必须要在主词的带动下一唱而过,不然在实际处理时会产生破句、破句的效果。
在吐字方面,由于作品要表现出背景离乡的求学游子对故乡和母亲的热切思念情感,因此在演唱时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达到“字正腔圆”、“以字带声”、“以字行腔”三个方面的要求。
三、结语
通过学习这首经典的艺术歌曲《想亲娘》,笔者可以感受到编创者丁善德先生极高的音乐情怀和素养。通过将西方的创作手法与我国民间特色相结合,使得原本普通单调的民歌在既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基础上,充满了艺术感受力。同时笔者对丁善德先生的这部作品亦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这首歌曲通过感人的歌词和辗转的节奏与曲调,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游子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情感。在演唱方面的多角度分析,也使得笔者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加广泛地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善德.丁善德艺术歌曲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2]丁善德,钱亦平,饶余燕,陈铭志.丁善德的音乐与创作——回忆与分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3]周颖.对中国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大学,2011.
[4]李政洁.民歌改编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引领和推动[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