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群众舞蹈作品的编排进行了分析,从群众舞蹈的特点、创作编排以及编排原则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群众舞蹈的编排方法、注意事项、遵循法则进行了探讨,以求更好地促进群众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群众舞蹈;编排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232-02
在群众文化中,群众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群众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以群众为主体的,在群众中表演并以群众为审美对象的舞蹈活动。它表现了群众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因此,群众舞蹈是牢牢扎根于群众之中,体现群众喜、怒、哀、乐的社会文化。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善于挖掘事物的文化及内涵,赋予其时代的气息,开发出更多的新舞蹈,创作出更多生动、高雅、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
一、群众舞蹈的特点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舞蹈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代表着文化的发展,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群众舞蹈是群众性的舞蹈,在舞蹈这个大家庭中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有别于专业舞蹈,不讲究过多的技术技巧,而更注重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挖掘出的内心情感感悟,以肢体语言形式来表达,因此群众舞蹈的选材更为广泛更生活化,真正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绪和生活状态。如:江南的采茶舞、安徽的花鼓灯、山东的胶州秧歌、西藏的锅庄等等,都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并逐渐形成不断完善起来的。群众舞蹈贴切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群众舞蹈彰显了时代特色,紧跟时代的脚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提升社会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正是群众舞蹈的群众性特点,使其更能准确的表现出一个民族和地域特色,呈现出生命之美、艺术之美,充分体现出大众的文化与民族特点。
二、群众舞蹈的编排
(一)群众舞蹈的创作题材
题材是舞蹈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它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历史资料,舞蹈编排者根据自身的创作意图、创作主题来选择构成舞蹈文本和舞蹈作品的原始材料。好的题材选择和处理是成功的一半,能够为舞蹈作品的创作奠定坚实又雄厚的基础。由此可见,题材对群众舞蹈的重要性。而由于群众舞蹈面向广大人民的特殊性,所以在创作群众舞蹈的首要标准是:把握题材的群众性。一部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需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的题材,也就是指具有平民文化、通俗文化及草根文化的艺术题材。舞蹈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准确把握人们的生活背景、知识水平、审美兴趣等,选择与人们现实生活及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让老百姓喜爱上舞蹈,真正感受到生活需要舞蹈,因舞蹈而更热爱生活。
(二)群众舞蹈的编排设计
群众舞蹈的编排者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并且还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经过选材、构思等环节来完成群众舞蹈的创作编排工作。普通人民群众是群众舞蹈工作的对象,在编排过程中,编导应该遵循舞蹈创作自身的规律,同时还要照顾到群众舞蹈所具有的特殊性(演员的舞蹈水平不能按照专业人士的来衡量),因此,具有高难度技巧的舞蹈素材便不适合群众舞蹈的编排。这既是群众舞蹈的特殊性,同时又是群众舞蹈的一大特点,舞蹈编导在编排过程中要将群众性这一特点凸显出来。编排者一定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舞蹈元素,舞蹈的创作应尽可能满足可操作性和普及性来编排舞蹈动作。同时注重充分、巧妙的发挥群众舞蹈演员即兴舞蹈创作能动性,根据群众的即兴舞蹈创作提取优质的动作,以获取舞蹈编排构思的灵感,以此达到超常编舞效果。如此编排的舞蹈作品更易于符合广大普通群众的特性和需求,达到理想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制作舞蹈音乐,营造意境
舞蹈音乐是舞蹈的关键环节,音乐是否与舞蹈完美合成,这要求所制作的音乐需充分围绕舞蹈主题来进行,音乐伴奏需要与舞蹈队形变换实现默契、协调的配合,通过贴切的音乐来凸显舞蹈主题,营造更为丰富的舞蹈意境,从而让广大群众通过舞蹈作品的演绎感受到视觉、听觉和内心的多重震撼。例如,我们想要编排一个江南的舞蹈,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柔美、清风、细雨,所以在我们的舞蹈音乐中制作上潺潺的水声、滴答的雨声,灵动的乐曲,舞蹈中再配上一把江南的纸雨伞,清风细雨的音乐声中婀娜佳人立马就把人带入了烟雨多情的江南,如绝美的舞蹈《小城雨巷》。合理、恰当的音乐能够丰富舞蹈作品的审美性、思想性和动作性,使得舞蹈动作和舞蹈情感、舞蹈主题绝妙融合,从而为观众营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帮助观众接受和理解群众舞蹈作品。
(四)巧妙灵活的糅合其他艺术技巧,增添修饰效果
舞蹈本身是一门综合艺术。道具和布景所发挥的积极效用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群众舞蹈编排时需要把握的要点。在群众舞蹈编排的过程中巧妙、灵活的运用道具和布景不仅能够增添作品演绎的修饰效果,而且也是最直接表达舞蹈意图、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使得整个舞蹈构思具体化,同时巧妙的利用动作的组合、队形的变换,充分提高了舞蹈的编导质量和表现效果。多样性舞蹈辅助道具的选择和运用,需要舞蹈编导的深思熟虑和巧妙灵活的创新,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辅助作用及增添修饰效果。其次,群众舞蹈的编排者还要掌握适量的灯光以及服饰的相关知识,舞蹈灯光以及服饰运用的好与坏会影响到观众的视觉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群众舞蹈的编排原则
(一)舞蹈作品的亲和性
群众舞蹈形象的亲和性同样是舞蹈创作编排的重点。舞蹈作品中的形象包括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拟人化的动植物、器物、景物等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构成了整部舞蹈艺术作品形象的基础。在群众舞蹈的创作中需要考虑树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舞蹈形象。舞蹈作品若想获得群众们的喜爱和接受,那么就需要力求舞蹈形象的亲和性,如此才能拉近人民群众与群众舞蹈的距离。如:汉族民间舞蹈中的龙狮舞;江南的荷花灯舞、河蚌舞、莲湘舞等,这些群众舞蹈都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娱乐中创造形成起来的,作品艺术形象是劳动人民最熟悉的、敬仰的、最具亲切感的,所以就更易于群众的青睐和喜爱。
(二)作品情感的平民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情感、传递情感的渠道,而舞蹈艺术则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高手段,深厚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形态动作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超常审美效果。因而群众舞蹈的创作需要重视情感的抒发、表达和传递,同时还应侧重情感的平民性,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应表达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以传递老百姓真正的情感。如:80年代的霹雳舞,是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希望解放思想和身体,浑身充满热情的情感;90年代初的群众舞蹈作品《担鲜藕》编导将鲜藕形象的拟人化与劳作者亲密的情感交流,让观众顿时觉得亲切而熟悉,它抒发了人民群众情感。所以,现实生活就是群众舞蹈创作的艺术源泉。
(三)注重作品的地域性、通俗性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有地方色彩的更能为别人注意,更容易在世界上凸显美丽。因而,立足于民族性的、地域性的艺术更具发展前景,所以群众舞蹈的创作应更加重视风格的地域性,凸显和强化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这是促进群众舞蹈多样性、多元话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由于群众舞蹈的主体是广大的普通民众,为了更易于普通民众接受群众舞蹈,在编排还需要满足样式上的通俗性,具有简单易学且不失地方特色的群众舞蹈作品,样式通俗性、风格地域性这是群众舞蹈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四、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群众舞蹈更是如此,编排一部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首先我们要对生活有所感悟,在生活中寻找出平凡而又有闪光点的舞蹈题材,抓住群众舞蹈的特殊性,巧妙的利用动作的组合、队形的变换、道具的运用以及音乐的渲染等多种艺术技巧,并且结合群众舞蹈编排的亲和性、平民性和通俗性原則,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具有生活气息的群众舞蹈作品,使更多的人民群众接受、喜爱上群众舞蹈,促进群众舞蹈健康繁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兰.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编排之我见[J].四川戏剧,2009(01).
[2]李丹.浅谈群众文化艺术舞蹈编导法则[J].青年文学家,2011(14).
[3]谭甜.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探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