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众所周知,演唱是歌曲的解释,所谓歌曲解释,必然首先去解释歌词,包括解释歌词的气质特点,换言之,演唱的气质也是歌词气质的体现。
关键词:声乐;表演;歌词;气质美
歌词具有鲜明的气质美特性。实践证明,有的歌词热情奔放,汹涌澎湃;有的歌词优柔委婉,倾诉衷肠;也有的歌词忧愁悲伤,诉说真情;还有的歌词愉快欢乐,兴高采烈等等。以上都是歌词的气质美。歌词的气质美,概括地说主要有三种,其一是阳刚壮美;其二是阴柔优美;其三是刚柔相济美。这三种风格不同的气质,各具特色,各抒其情。我国《乐记》中《师乙》篇说:“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这里虽说的是演唱气质,但演唱气质正是来自于歌曲,歌曲气质又是来自歌词气质。
一、阳刚壮美
表现阳刚壮美的歌词大都写狂风暴雨、排山倒海、电闪雷鸣、高山峻岭、激流险滩、浩瀚大海、林海雪原、万里雪飘,战马奔驰、风烟滚滚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国际歌》(欧仁·鲍狄埃词),诗人欧仁·鲍狄埃是以他的形象思维的创造性,为全世界无产者写出极富震撼力和号召力的诗歌,它是热血的江河奔涌、情感的火山喷发的产物,充分地显示出阳刚壮美的气质。还有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王莘的《歌唱祖国》(王宰曲)、光未然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乔羽的《我的祖国》(刘炽曲〉,还有瞿琮的《中国神话》(杜鸣心曲)、《我爱你,中国》(郑秋枫曲),以及曹勇的《我们是黄河泰山》(士心曲)等等。
以上这些阳刚壮美的歌曲音调铿锵有力,言词激奋,声调昂扬,情感奔放。田丰谱曲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领唱与合唱的形式,充分表达出毛泽东诗词的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雄辉壮美。特别是第二句中的“万里雪飘”,“雪”字在最强音上站立延长八拍之久,语调昂扬高亢,声音响彻入云,紧接着再加上一个四拍长的高强音“飘”字,真可谓气吞山河、豪迈奔放的阳刚壮美。
二、阴柔优美
阴柔优美的歌词大都是写清风云霞、月光皎洁、阳光明媚、蓝天白云、溪水潺潺、秋波荡漾、花香鸟语等意境,从而表现出语言宛转、温柔亲切,语调舒缓、情深谊长,语态典雅、清新可爱,言词生动、抒情热烈等等。一般来说,抒情歌曲都表现出阴柔优美的特点。例如王印泉的《情深谊长》(臧东升曲):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
歌词共八句,短小精练,简洁明快。除了前两句的意境描写外,其余都是高度概括和准确定位的讲述。歌词的内容富有诗意,语言宛转,既有可唱性,又有可舞性。在电影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表演中,歌声缠绵不断,舞姿光彩照人,充分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红军的一片深情厚意。
阴柔优美的歌词数不胜数。这些抒情歌曲的歌词,虽然没有大喜大悲、高起低伏、激奋高亢,但令人感到清麗透彻、清波涟漪,表现出轻柔愉悦、宁静舒畅的阴柔优美。
三、刚柔相济美
歌词的刚柔相济是壮美与优美浑然交融美,这种交融美是宣刚则刚,宣柔则柔,刚柔交融,浑然一体。刚柔相济类的艺术效果,超越单纯的阳刚壮美或单纯阴柔优美的特征,歌词的这种浑融美是兼两者之长。歌词把语言结构规模幅度拓宽,把语调力度强弱、气势动静进行有机调和,产生一种既有刚又有柔,刚柔调和的中间美,使其成为具有更丰富、更广泛、更雅致,更使广大群众所喜爱的美。一般来说,演唱者都首选这种刚柔相济气质美的歌曲,因为这种气质的歌曲更富于深度、广度和对比度的表演性,更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回旋曲折、各放异彩,既有阳刚帅气美,又有阴柔情感美。例如《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瞿琮词,郑秋枫曲):全曲通过对冰川、山水、牧场、牛羊、青稞的描写,展现出帕米尔秋天迷人景色的画卷,表现了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欢度丰收的喜悦心情。
歌曲第一部分是引子,节奏自由,满怀喜悦唱出“云雀唱着歌在天上飞,帕米尔啊,我们的家乡多么美”。表现出云雀自由飞翔,云雀声清脆悦耳在山谷回绕,给人以委婉动听、景色迷人的气氛。如果说,歌曲第二、三部分的歌词表现的是壮美,那么第一部分表现出的就是优美。全曲既有舒缓,又有活泼;既有抒情优柔,又有热情喷涌,充分体现了刚柔相济美。又如《同一首歌》(陈哲、胡迎节词,孟卫东曲):没有某个节日的束缚,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因此,歌词虽显空灵,但在沟通人们心灵上却是格外充实,只一句“同一首歌”,就能让彼此陌生的心灵变得熟悉,也能让久别重逢的渴望化成热切的倾诉。这首歌词中哲理性的一咏三叹的妙句,给人感悟,令人难忘。
歌词的前八句细腻委婉,倾诉衷肠,饱含诗意,颇有优美的感受。当演唱到“阳光洒满了所有的童年”、“阳光渗透所有的语言”时,歌词喷射出激情奔放的情感,散发出诗的美感,使听众领略到一种浓郁的诗意,然而这时又感受到一种壮美在激励着我们,最后两句又一次让人感到优美的陶醉。
总之,演唱气质必须与歌词气质吻合,换句话说,只有当歌词、歌曲、演唱气质吻合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演唱的冲击力。
参考文献:
[1]马俊芳.声乐理论基础[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