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5834
邵长蕾

  摘 要:在我们所谓“创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重视继承和挖掘传统艺术精神。 黄宾虹上接宋元继承为底蕴,以国学为根基,以造化为旨意,吐故纳新,下开一代中国山水画之新风。他把中国山水画这一传统精要至主观化至客化至意象美至抽象美至古至新。他把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时代新的里程碑。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艺术特色

  一、黄宾虹的生平简介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就是安徽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他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

  他绘画的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六十岁以后,曾两次自上海至安徽贵池,游览乌渡湖、秋浦、齐山。江上风景甚佳,他起了定居之念。贵池之游在黄宾虹画风上的影响,便是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开学习吴镇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以此为转机,黄宾虹开始由“白宾虹”逐渐向“黑宾虹”过渡。1928年黄宾虹首游桂、粤,画了大量写生作品。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在章法上前无古人。69~70岁,黄宾虹有巴蜀之游。这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契机。其最大的收获,是从真山水中证悟了他晚年变法之“理”。证悟发生在两次浪漫的游历途中:“青城坐雨”和“瞿塘夜游”。

  “青城坐雨”是在1933年的早春,黄宾虹去青城山途中遇雨,全身湿透,索性坐于雨中细赏山色变幻,从此大悟。第二天,他连续画了《青城烟雨册》十余幅:焦墨、泼墨、干皴加宿墨。在这些笔墨试验中,他要找到“雨淋墙头”的感觉。雨从墙头淋下来,任意纵横氤氲,有些地方特别湿而浓重,有些地方可能留下干处而发白,而顺墙流下的条条水道都是“屋漏痕”。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二、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一)笔墨水色的运用

  黄宾虹的山水画非常善于运用笔墨,关于笔,黄宾虹有五字诀,他说:“用笔宜平,留,圆,重,变,变五字用功,能平而后能圆,能重而后能留,能平,留,圆,重,而后能变。”“平”是如锥画沙,“留”是如折拆骨,“重”是如高山坠石,笔画的“变”是按照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平,留,圆,重诸法,并使之巧妙自然的结合。

  关于墨,黄宾虹又提出浓、淡、破、泼、渍、焦、宿七个字。一墨融万彩之变,水墨的简洁朴素与韵味无限是最契合文人雅士的性格取向的。黄宾虹用墨的确达到了神的妙境,清代画家石涛说过:“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里天地宽”。石涛作画用墨较多,然而黄宾虹作画用墨更多。

  (二)内美与外美

  黄宾虹的山水画以其独特性、精湛的笔法技巧和浑厚华滋的“内美”品格居于二十世纪画坛群雄,他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也从来不讲求意境。而只是津津乐道于笔墨,以游戏笔墨为尚,并强调“内美”,他说“中国绘画舍笔墨无他”,黄宾虹的作品达到了笔墨与生命完全合一的境界。他说内美是作品的内在精神,是虚处,外美多指笔、墨构图中的具体形式美。绘画的内美主要指“气韵生动”,还指“道与艺合”。黄宾虹之所以是一个集大成的山水画家,他通过长时间对古画的琢磨,最后还是回归到内心的感觉上,他的笔墨里贯穿着非常强的呼吸,那种气息在他的笔底下一直流动,他的作品抓在手里是会动的,是鲜活的,什么点法、皴法、用线,一切都不复存在.

  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内美、大哲学。他的胸中充满了千山万水、一草一木,他就是宇宙的化身。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意境高远,如同陈年美酿,随着观者看画的深入,越品越醇香,好像整个人都被融化进去一样。

  三、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黃宾虹艺术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山水画中表现出及其整体的团块结构所构筑的强烈的形式感,其次在于由长短线以及宿墨重点构成的斑斑驳驳的笔墨机理、单纯中求变化的平面效果和整体局部抽象的意向处理。因此,他的艺术成就对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我们要学的是他的这种精神——对生命力的把握和张扬。我们要发扬黄宾虹把绘画里精、气、神表现出来的本领,我们要重新审视过去的万法是不是具有生命力,重新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使他更具精神,把黄宾虹抛弃的或者舍弃的东西重新恢复并且焕发出来新的生命力。当代的画家太急功近利,不肯把自身生命付之于绘画,黄宾虹就是把他个人的生命转化为绘画。从事艺术,就是把生命当成一块玉一样不停的打磨,雕琢,是要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它,而且那种爱是不以任何条件而存在的,这是我们学习黄宾虹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2]王永敬,李健锋.古典与现代·黄宾虹论[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

  [3]梅墨生.精神的逍遥[A].梅墨生美术论评集[C].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8.

  [4]卢辅圣.黄宾虹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