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8675
郭琪

  摘 要: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它们也成为评判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边缘化倾向比较严重。存在定位过高目标不明、缺乏环境熏陶、教材过多深挖较少、因循守旧创新较少等主要问题。优化大学语文教学需要完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多元教学,注重培养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207-02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如何,常常是一个人的人文素质体现。语文课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是毋庸质疑的,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太乐观,大学语文课在高校得到的重视程度很不理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它们也成为评判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强调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社会里,它们显得更加重要。

  一、大学语文教学尴尬处境

  大学语文教学的边缘化倾向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情况参差不齐

  有开设必修课的、有开设选修课的、有不开课的,开课的课时有多有少。国家规定是108学时,但实际开出的只有30课时不等。

  (二)大学语文师资力量相差悬殊

  不设中文系的高校一般指派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去教大学语文,年轻教师也仅仅把这门课程当做过渡。由于大学语文不是一个独立学科,教师在科研上很难找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难以在学术上获得地位,这样的师资现状,更加速了大学语文课的边缘化。

  (三)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准确,突出地表现为

  一方面过分夸大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诸如期望大学语文承担起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给大学语文附加了难以实现的额外负担。另一方面,完全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目的,因为大学语文教学难以立竿见影,从而否定大学语文课开设的价值。

  (四)大学语文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成材需求

  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分度小,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定位过高,目标不明

  作为文理科教育的通识课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很高,一直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职能,集思想教育、文学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功能于一身,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确,大学语文课在荷载传统文化、传达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上述教育发挥独到的作用。但这种笼统宽泛的课程定位,无疑会将其扭曲为哲学、宗教、社会、政治等文化范畴的注脚和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的工具。在这种课程定位影响下,任课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么感到力不能及,难以兼顾;要么就将语言文学课进行政治异化。如此,大学语文失掉了自身的个性和魅力,邯郸学步般跟在其他目标明确、特色突出的课程后面亦步亦趋,落下队来。

  (二)缺乏熏陶感受

  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模式固定单一,基本上沿用“灌输式”教学,采用中学语文的教学套路来组织课堂:先介绍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然后分段理解、提炼主旨,最后是背诵名段或习题演练。在这种“高四语文”式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严格按教参要求把一篇经典美文的内涵吸干、抽空、打碎,整得没有一点味道了,让学生品尝。课堂时间全部被教师的讲解塞满,没一点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体会,对篇章或文学现象缺乏自己最基本的感受和理解,教学过程显得肤浅而没有意义。对他们来说,课堂成了一个思想的空壳,不能激发任何的激情或真知灼见。繁杂的篇目、琐碎的知识、唠叨的讲解充斥课堂,下课后学生将这些全部忘光,教师的劳动、课堂的价值都被浪费掉了。

  (三)教材过多,挖掘教材内涵较少

  一直以来,我们对大学语文教材的批评指责太多,总觉得手中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造成了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多样,更新较快。不少专家呼吁由教育部出面,精选高质量的版本作为授课的通用教材,但时至今日,这样的完美教材依然在我们的期待中。冷静来看,每个版本的教材在编写前都是对原有教材的更新和提高,都是当时相对理想的教材。这些教材版本不同,但只是次要篇目稍作更改,经典篇目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对教材的编排指责过多,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应该变消极为积极,客观地审视评价教材、认真地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有益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四)因循守旧较多,积极创新较少

  综观今日的大学语文课程,敢于革新教学和考试的高校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师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年龄普遍偏低,知识结构、学术水平都不甚理想,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学的解读还缺乏引领时代的眼光和能力,不敢擅越藩篱。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考试只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对此,大家都在表达不满,但同时又都在沿用旧制。徐中玉先生主张的专题讲座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南开大学通过网络改革考试的方法,对教学设施要求又很高。面对诸多困难,许多教师知难而退,安于现状,致使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三、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们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课程论层面的思考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雏形。目前,大学语文系列课程开发、拓展和延伸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变等、靠、要课上的被动局面为寻找机会、策划性开发、主动出击;变一门课为多门课;变必修课为必修课与选修课衔接、拓展与延伸;变局限于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为服务学生在校四年的立体学习;变局限一本教材为以教材为主、拓展课外阅读、语文课外活动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大学语文教学对专业学习的有效支持,使学生感到大学语文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使学生深切地感悟到大学语文学习与他们的终身发展息息相关,进而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向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推进了一步。

  (一)完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科研资源

  首先,完善大学语文必修课系列课程的阵地建设。必修课作为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借助重点课程建设的契机来巩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两门全校必修课的地位。“应用文写作”强调语文的实用性特点,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

  其次,选修课程开设将学生深层次学习需求与教师科研主攻方向有机统一。保证大学语文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与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学习需求,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大学语文教师仅仅定位于必修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提高难以保证,学生的多元、多层次学习需求也难以满足。创设教学和科研互动提高的机制,可以有效保证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注意引导教师开设凸显自身特长的选修课,将教师的专长、爱好与科研、教学相结合。大量选修课程的开设,有效地保证了适应学生层次丰富、能力各异的大学语文学习需求。科研有机会、教学有保障,教师投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热情和智慧得到了保护,教师队伍容易稳定、教学质量容易提升。

  (二)多元教学,注重培养能力

  一方面,明确了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大学语文教学重点。除了“应用文写作”外,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基础写作能力主线。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水平和应用能力,写作语文小论文是其中的重要抓手。小论文写作训练侧重语文学科小问题选题,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观点、拟定提纲、形成论文的全过程,在规范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感悟成功。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统一起来,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而且规范了课外指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标清晰、效果明显。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专题调查报告都有较高的质量,这样的引导和督促,受到学生和专业教师的肯定。

  另一方面,在课外活动中渗透语文设计,营造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我们抓住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策划和参与全校性的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语文元素。如,指导演讲、辩论、朗诵、文学社团的活动,与相关部门一起策划、组织“明日商界之星”、创业设计等大型综合性活动,参与策划全校读书节并进行具体指导,将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诸多活动衔接起来。如,每学期定期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系列人文讲座,特别是请名人演讲进校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连接起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时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互为呼应,既拓展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又提升了学生课外关注的品位。此外,还有全校性的大型语文主题活动,如,读书节、作文大赛、学生DV大赛、文学沙龙等,也已经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周金声,江少川.大学人文语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温儒敏.正视大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问题[N].新京报,2005- 11-03.

  [3]孔庆东.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08).

  [4]孙昕光.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冯海英.论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6]霍然.普通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探索[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1(12).

  [7]何兴楚.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教学改革的应有思路[J].孝感职业技术师范学报,2002(04).

  [8]何少轩.如何组织大学语文的更深讨论[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05).

  [9]阎光才.大学组织整合的文化视角扫描[J].教育研究,2000(0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