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雕塑与建筑的艺术共融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8915
徐林林

  摘 要:纵观整个大环境下的发展,雕塑与建筑融为一体,甚至雕塑成为建筑的部件或是其本体。雕塑具备建筑功能,或建筑依照雕塑建造,使其形成为一种模糊的综合体。

  关键词:雕塑建筑化;建筑雕塑化;艺术共融

  中图分类号:J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83-02

  一、雕塑与建筑的共性

  (一)材料的选择趋向性

  材料对于雕塑与建筑来说,如同画家的笔墨,那般不可或缺。雕塑与建筑对材料的选择亦趋向多样化,雕塑材料从传统的石、木至现代化的不锈钢、硅胶、树脂,呈现出多样化的大方向,建筑材料由先前木、石、砖瓦走向新技术探索下的钢及其混凝土构架等全新材料的运用。材料被赋予全新的定义,人们在美学思想和设计观念的引领下,使作品与材料共通共融。如早期的木雕以及完全由木经榫卯结合制作的房屋,从雕塑采用泥土作原料烧制的唐三彩,抑或是泥瓦、泥土应用在建筑上,其采用的材料几近相似,包括现代建筑中,玻璃的使用,如水晶宫的建造,层出不穷的材料使得雕塑建筑走向共通之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的作品极具特色,瓷砖和玻璃碎片嵌入水泥中,普通甚至说平凡的材料,造就出精彩华贵的视觉效果,绚烂变幻般令人瞠目结舌,给人和谐融为一体的视觉感受,是对材料语言淋漓尽致的表达。

  (二)尺度、比例在环境中的规范化

  雕塑和建筑,在诠释作品及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尺度、比例上,同是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迈步。尺度、比例是作品中的美感与和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空间范围内,作品的尺度、比例所传达的是一种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统一、共生与共存,由此我们也将尺度、比例在环境中的传达推向更加规范化。同样,我们能够感受到,尺度即主体在时空界限下,看待客体的标准,其传达是感性与抽象的,不容易触摸也无据可寻,但可用艺术审美的规律去探索;比例的体现是理性与具体的,其对作品自身以及与环境关系的判别,支撑一批批艺术作品在环境中的规范化。不同的尺度、比例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不尽相同,有的使作品显现出伟岸直击人心,有的则是细微处体现真知灼见,引导着人们心理感受的变化。

  (三)造型在空间中的审美表现

  造型是雕塑家艺术语言和建筑师建筑理念的一种表现,是最本质美的表达,是雕塑和建筑的灵魂。在作品造型规律的运用和环境空间的处理上,雕塑和建筑之间相互融会贯通。不同时代下,对同属造型艺术的雕塑和建筑来讲,都有不同美学意义的造型追求,雕塑是形体的交响,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莱特曾说,建筑的内部空间是其灵魂。空间的相互穿插,造型的变幻莫测,是雕塑家和建筑师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都是最重要和最本质的目的。雕塑以“立体”为主特征,由此引出空间、工艺及恒常性,特性是较同类艺术如文学、音乐、舞蹈而言,又始终由其造型方式,所用材料和呈现结果所规范化。人们在把建筑形式作为美化环境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重视建筑的造型美,造型的手段也极其丰富,包括空间、形体、韵律、布局、色彩、装饰和风格等诸多方面,建筑的时代特征是在实用功能基础上,所彰显的风格特色,如民族或地域等风格。建筑一直沿用的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发展轨道,审美功能是建立在实用功能之上的,建筑物的总体与局部的审美价值也尤为重要,人们会将它作为审美的对象来观赏,此时外在的形式就具有独立价值。如悉尼歌剧院碧海扬帆、米兰大教堂的神奇壮丽,都是从其整体外观上感受到的。

  二、雕塑与建筑的艺术共融

  (一)归纳雕塑与建筑的艺术共融

  在当代的大环境下,雕塑与建筑走向共融,雕塑与建筑作为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相互融合、共生。雕塑和建筑艺术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微妙关系。从传统观念发展至今,雕塑与建筑之间如“姊妹艺术”般的存在,并在空间拓展与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有共通性。在各类思想贯通下,雕塑家亦或是建筑师都会扮演多类角色,使艺术更好的传递出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达到思想状态下的不朽。

  (二)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雕塑建筑化

  在雕塑家的新思想观念的引领下,雕塑日渐蕴含建筑化韵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突出强调材料的恒久性及里程碑意义,雕塑具有了建筑性,其代表是对全新雕塑语言形式探索的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最具代表性的公共雕塑之一的《拱门》,作品充斥着迷一般的诱惑,使观者在意犹未尽的同时,不断思量其局部的细腻及其整体间的相互关联。研究其作品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人体去干的塑造并非选作实体,而是对切割成的若干团块截然不同的表现,空间成为真正的实体,雕塑与建筑的表现语言由具象转向抽象,并形成沟通。除此之外,众多装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设置,多采用建筑学、美学原理,雕塑作品便成为以建筑构造加雕塑形式而成的建筑化雕塑;(2)雕塑所呈现的体量感及多方承重性,使得建筑化雕塑魅力大增,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物体的塑造与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空间的外延,给外部空间以张力,雕塑体量及承重的拓展,将雕塑更具建筑韵味;(3)雕塑出现一种可进入空间的大塑造,如同建筑那般拥有空间的可用性。纽约自由女神像作为最具代表性建筑化雕塑,在其内部钢构架的支撑下,外部统一于女神像整体形象中,美的外化形象外加内部空间的可进入,使自由女神成为纽约地标性建筑化雕塑,其影响在扩大延伸下恒久流传。

  雕塑美化建筑部件的经典之作,古希腊厄瑞克透斯神殿的《女士门廊》,其神殿装饰精致优雅,最有名处为南面门廊,其檐顶由著名女像柱承接,优美的女像严肃直立,一膝微曲,使人感受到庄重又有一种檐顶的重量感。人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将雕塑融入建筑内,立柱建筑的功能被巧妙的隐藏在形式之后。

  (三)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建筑雕塑化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人们在实现建筑功能、安全及建构性的基础上,充分将建筑雕塑化的精神追求发挥到极致。建筑的雕塑化也是创作者艺术情感的传达,其运用多种手法表现独特见解。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运用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无不为建筑雕塑化铺平道路,给建筑师或雕塑家们多重复杂创作带来便利,使得艺术语言的形式追求更加丰富。总的来讲,雕塑化形象气质蕴藏于建筑中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独具匠心的独特性与鲜明性的追求,其二是对精神内在多元化的追求,从这两点来看,雕塑化特性充斥于建筑形象中。

  如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设计建造的朗香教堂,形似漂浮水上的圣鸽抑或教士的帽子,朗香教堂暗喻于多种形象之中,灵动的建筑外形将神性与人们的心灵相连。

  三、当代环境下雕塑与建筑的走向

  (一)现代语境中的共融

  前言化的雕塑和建筑作品,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下,共同迈步前行,并未有所分化,是在相互扶持下的借鉴、共融与共生。雕塑在建筑学的引领指导下,形成雕塑建筑化是美的全新呈现,建筑在雕塑视觉语言的引导下,不断突破旧形式,朝着建筑雕塑化的方向发展。雕塑与建筑在共融下的多元化存在,在其不断发展下,是长期的,也是必然的。

  (二)取舍间的共融与发展

  雕塑家或建筑师主体意识加强,现代的主动扩张性渐渐替代传统在功能结构上的被动依附性。艺术魅力的辐射,体现出大空间思维及先进的认识,我们从只关注作品本体的思维里跳跃出来,继而转向雕塑与建筑的对应关系上,雕塑建筑化或是建筑雕塑化,使其共融下形成一种模糊的综合体,共融促其发展,共融是分享,只有在共融下,更好的取舍,方能使不同的优势互补,若是缺乏共性的眼光,必然固步自封,缺失进取。

  在现代艺术转折后,观念成为雕塑创作突破口,作品不断从观念的角度探索,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流派开始在雕塑周边进行。与此同时,建筑艺术在观念下进行边缘化的探索,解构主义、概念建筑成为人们探寻的媒介。雕塑与建筑的关系也在大环境下,共融共生,其整体的空间艺术创作及规划,也将作为艺术家们总的倾向。面对扩张外延的多元化环境,认识理解雕塑和建筑的审美特性,对全新的视觉语言和观念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把握,对艺术创作会有极其新颖独特的指导作用,建筑雕塑化或是雕塑建筑化是建筑和雕塑发展的未来之路。

  四、结语

  研究雕塑与建筑的共融,体悟到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对雕塑与建筑的形式和空间领域的探索,在潜移默化间给自己增添灵感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许正龙.雕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王朝闻著,雕塑美学[M].广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