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强调设计师的社会及伦理价值,设计应认真考虑有限的自然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自然环境服务,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世界。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53-0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问题。它首先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生态被破坏、资源匮乏、环境被污染以及能源减少等危机而提出来的对策,但实际上已涉及到人文价值、人类文化等深层问题。从哲学角度来讲,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危机,加之人类社会的矛盾层出不穷,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正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
本文旨在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的自然观引申出其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及造物原则,从而引发人们对现代科技生产对环境及生态的破坏的反思,用以指导今天的设计。
一、中国传统美学的自然观所体现的生态美学价值
季羡林先生在其《传统文化能否再写辉煌》中认为天人相分(主客二分)是西方文化的特色,“天人合一”(主客混沌)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先看儒家的“天人合一”观(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的是宋朝大儒张载),儒家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均是天道、天性或理这一最高原则的天所一贯而成的。人与自然地位是平等的,无所谓贵贱,两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夫太极动而气行,二气行而化万生。人与物俱本乎此则是其所谓同者…….以其理言之,则万物一原,故无人物贵贱之殊”(《朱子语类》)
二是人与自然可以感通,通过自然人可以认识把握最高的规律。可谓天人调谐,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佛教认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与彼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独在,他们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与自然如同一束芦苇,相互依持,方可耸立。任意割断事物间的关系,就不能对其本性有正确的理解。”
老庄道家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道法自然”,即从宇宙万物诞育生存总根源上揭示人与自然普遍共生、无为不争的普遍规律;老庄美学中最基本的命题:“道法自然”[1][,是东方传统形态包含浓厚自然保护意识的存在论命题,深刻阐释了自然界生成诞育、演化发展的趋势与根源,完全不同于西方古代的“摹仿论”与“理念论”等以主客二分为主要特点的认识论发展模式;(2)“道为天下母”,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就清晰提出了“道为天下母”的观点。庄子则更加明晰的提出,“道为万物之本根”的思想。老庄认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诞育生成的总根源都是“道”,这就阐述了一个人与万物同根的思想,从而使老庄的哲学——美学思想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3)“万物齐一”,从“道”的“自然无为”本性阐述万物无贵贱高下之分均具有其“内在价值”的道理;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道、天、地与人,人只是四域之一,从而确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平等地位。人与自然万物无所谓贵贱高下,更没有“中心”与“非中心”之别;(4)“无为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即“无用无不用”。所谓只有“无用”才能达到“无不用”的境界,如果刻意追求有用,反而会无用。这也提示我们人类,假如过分追求“有用”之功利与经济目的,滥用资源,破坏环境,最后必然走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无所用”之境地;(5)“天倪”论,庄子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钧。天钧者,天倪也。”这就是说,庄子认为各种事物均有其种属,但以其不同的形状相互连接。揭示了万物“不形相禅始卒若环”的生物环链思想。当代生态理论家莱切尔.卡逊和阿伦.奈斯所说,“生态平等”是一种万物所具有的在“生物环链”之中的平等,以及在“生物环链”中所应享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美学的自然观中包含着大量的极有意义的生态智慧,儒、道、释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三支主要理论表现形态,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思想,对于世界可持续发展,“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具有深刻的意义和长远的价值。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设计
据有关资料,近20年我国偏重于GDP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产生的弊端也是明显的。
在全球十大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8个;我国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境中;很多过去从不缺水的城市普遍缺水,不得不开始使用无法恢复的、且只能供8到10年的深层岩水;众多农村的人群不得不饮用已遭到污染的地表和浅层水源;我国国土沙漠化以每年2600多平方米的速度由西向东推进;各种灾害爆发的频度和烈度越来越高……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高速度增长是用生态赤字换来的!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应遵循的一种全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发展清洁生产,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绿色设计是唯一的出路。绿色设计从本质上来讲是宏观的战略概念。绿色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下的实施系统。宏观的绿色设计,如有关研究指出,2030年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跨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一台阶;2040年实现能源和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跨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二台阶;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跨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第三台阶,目标实现我国将整体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微观的绿色设计则体现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下的环境设计系统:这个系统是可供实际操作的如产品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微观的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末出现的一股世界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生态破坏及环境的反思。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设计师转向从深层次上探索设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力图通过设计活动,在人——社会——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共生的机制,这预示着设计发展的一次重要的转变,并成为当今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主要设计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省能源,即着力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开发产品和服务,如对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2)回收及再利用,即实施绿色设计,使产品可以翻新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丢弃物,同时变废为宝,最有效地综合利用资源;(3)降低污染,即着力于减少、消除污染的途径开发产品和服务,如无氟冰箱、无铅油墨、绿色包装等;(4)消除污染,即着力于净化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开发产品与服务。
严酷的现实与责任感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如设计师开始运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预防水土流失;泥质护岸加植物固化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伦敦新设计的6层公寓通过对隔热装置重新设计,实现了冬暖夏凉,从而减少了城市在水力、电力等方面的能源消耗。又如目前,现代化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如何得到根本解决。依靠 “绿色设计”等先进的设计规划理念,可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促使我们更合理地利用环境和空间,节省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并提倡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
设计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不仅反映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文化的直接体现和联系生产与生活的中介。对当代设计而言,除了“以人为本”,还应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不能仅从设计的使用和服务出发,还要从自然和生态出发,达到“和谐共生”的理想世界。
参考文献:
[1]郭世明.(老子)究竟说什么[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2]胡运.庄子诠诂[M].合肥:黄山书社,1996.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