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民族具有着千百年文明史,所积累的文化宝库资源体系庞大,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融合了歌舞、武术、杂技与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以全新的艺术形态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当中的标志性艺术,由此占据了特殊的文化地位。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对“意境”的追求实为最高目标,所谓的“情境交融”的艺术效果亦需要基于“意境”而生。基于此,本文对戏曲表演的意境营造做初步探讨,以期为更多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戏曲表演;戏曲艺术;意境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46-01
一、“唱”的意境营造
戏曲艺术的最直观表现形式即为“唱”,戏曲不同于普通声乐,所有戏曲作品都具有着特定的故事情节,而情节的展示,则需要通过“唱”来表达,在满足人们听觉需求的同时使人们切实了解到戏曲艺术所要展示的故事内容以及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等,更借此塑造着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因此,戏曲艺术表演当中的“唱”同声乐艺术的“唱”有着相似的本质,均需要将演唱的情感直达内心深处,才能为意境的营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戏曲表演中“唱”的意境的营造,还需要保证演唱的技巧、风格和特点能够恰到好处地符合戏曲作品当中不同角色的身份特点。戏曲艺术的角色分类主要有五类即生、旦、净、末、丑,唱词也好、唱腔也好,都需要形成差异化的区别,能够通过演唱凸显戏曲当中人物角色的属性和特点。比如越剧名段《红楼梦》戏曲表演中有很多经典唱段,其中的林黛玉“焚稿”可谓悲情戚戚,一生与诗书作为“闺中伴”、与笔墨连为“骨肉亲”,凝结一生心血所结成的文字依然“墨迹犹新”,不求诗书“登高第”,只盼流水“遇知音”。这段唱词成为了林黛玉一生的真实写照,观众能够在演唱当中感受到林黛玉的高傲一生当中所隐含的一种悲愁与哀怨,这种即高傲又悲戚的情感能够直接唤醒人们的同情。可见,这种“唱”的意境的营造,即在于对唱腔与唱词的把控上。
二、“念”的意境营造
戏曲表演中的“念”指的就是念白,应用在戏曲表演过程中的功能就是对戏曲的情节予以解释进而起到有效的推动戏曲情节发展的作用,并借此展示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特点。相对于“唱”,“念”在戏曲表演当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通常较为简短,最短可以浓缩为一两句话甚至于一个词或者一个字。尽管如此,“念”所能够表达出来的内容却往往具有着庞大的量,其在戏曲表演实践中的应用方式也不拘一格。比如有些戏曲会在演员出场时配一段念白,无论是几个字还是几句话,都能够起到有效的助推情节的作用比如包括对角色身份的介绍等;或者在进行戏曲表演演唱的过程中穿插一段念白,不仅能够给予演员以一定的休息时间并稳定演员的情感情绪,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深化戏曲表演所要表达的情感。比如在戏曲名段《祥林嫂》当中,段尾的“抬头问苍天”的念白就起到了有效的情感深化作用,大段的念白对祥林嫂的一生做出了全面的交代,然而从祥林嫂自身的角度来看,对于自身的经历却更显淡然。对于观众来说,能够从戏曲表演和念白当中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辛酸。而祥林嫂更多的情感却都用在了阿毛的身上,对此的体现则寄托在了念白当中,简简单单的念白将无尽丰富且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力地颠覆了之前的平淡唱词,透漏出了浓浓的悲情韵味,不仅引导观众对祥林嫂形象给予更多地同情,更以另一种方式深化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丑恶。
三、“做”和“打”的意境营造
戏曲表演中的“做”和“打”虽然作为两个组成部分,但本质上有着趋同之处,均需要依赖于动作表演彰显其艺术特点。从概念上看,“做”指的就是动作,而“打”指的则是打斗。中国戏曲艺术具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在舞台动作和技巧的共同配合下,能够直接表现出白天黑夜的变化、千军万马的气势以及生与死之间的徘徊与抉择,舞台时空的转换也能够通过灵活化的戏曲表现方式表达。戏曲演员在戏曲表演舞台上能够借动作主导舞台的背景时间,而这种时间并非真实时间,只是一种基于特定情感的虚拟化时间。比如在戏曲《乌龙杀惜》当中,宋江角色便借助戏曲表演的舞台动作决定着时间的变化,使舞台的表演时间基于傍晚时分逐渐推演到了次日黎明时分,对于宋江杀惜之后内心情感的变化也在演员动作的变化下直达观众内心,使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宋江在整个过程当中的心理动态。这种意境的营造,便能够体现出戏曲表演中的“做”和“打”的精妙之处。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戏曲作为中华艺术文化领域的瑰宝,表演意境的营造实为升华戏曲艺术水平的核心动力。只有戏曲表演能够切实将观众的情感引入至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意境当中,才能赋予戏曲表演以独有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任志宏,单建鑫.中国戏曲表演意境审美构成浅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2]王舒.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意境美分析[J].青春岁月,2016(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