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先人用自己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楚文化,其相对于中原文化较为独立,具有较强封闭性,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比较鲜明,其中楚文字在楚文化中的地位和对书法史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从现存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看,楚文字散见于各类出土文物上,计有青铜器铭文、竹简、帛书三大类,其强化了书法书写意趣和笔致韵味,极大丰富了汉字表现形态和审美趣味,为汉字走上艺术化道路迈开了决定性的一步。楚系金文和简帛书书法研究相对而言略显单薄,今笔者就湖北部分地区楚系金文及墨迹艺术风格进行讨论,兹做简述,以期对时下书法研究和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楚系文化;楚系金文;楚系简帛书;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135-01
一、楚系金文艺术风格
楚系金文是指铸刻在楚国或深受楚文化影响的其它诸侯国所铸造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楚系金文作为两周青铜器金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原北方青铜器金文相比较,因其自身特有的风格而成为中国南方文字的典型代表。
楚系金文在先秦时期没有被天朝笼罩,是基于楚与宗周长久对立,北方文化与楚系文化的持久隔膜。构成楚与周互相间不睦的缘起竟是西周分封时楚国因有功劳却未能受到周朝册封。西周时期其余列国诸侯均视楚国为蛮夷,楚人也以蛮夷自居,且桀骜不驯,屡生反念。据西周铜器铭文和《诗经》有些章节所载,其时楚国尚弱,周楚曾多次交战,周昭王时即两次南征,第二次溺死于汉水,楚与周长久不和,文化交流隔阂颇深。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楚与西周不睦并没有从根本上阻碍楚对中原文化之借鉴,且其本身具有浓郁原始宗教色彩和巫觋文化。我们从最早的楚金文作品《楚公蒙钟》、《楚公逆镈》可以很明了观察到楚金文在借鉴西周金文的同时对它所产生的风格改造,并以奇姿异彩来显示出巫文化之底蕴,给人强烈的印象。其除在整体态势上存留有西周金文的面目外,大篆的圆转和奇肆的楚风亦具有充分的体现。这表明楚人书法最初兼有几个部分,为王室作器以外各诸侯国金文书法所仅有。金文的“楚化”不仅体现在笔法、体态及构字法的变化上,而且还体现在楚人对大篆字体的夸张变形、草化和装饰美化方面。这种“楚化”反映到书风中即体现为楚系金文冲破西周金文的理性精神,又注入楚骚浪漫的神韵,从而形成楚系金文字形狭长、点划瘦劲飘逸的新风尚。
总体来说楚人以自己卓越的创造力和地域文化的审美眼光对周金文进行了改造,使得楚系文字字体变化丰富,结体善变和点划伸缩构成了楚系金文特有的笔致韵味。楚系金文流丽婉转,烂漫奇诡,既道丽端庄,又飘逸空灵,大大填充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内涵。
二、楚系简帛书艺术风格
战国时期的墨迹作品,以楚简、楚帛书为大宗。楚帛书,又名“长沙缯书”,以出土地及织物得名。我们在探析楚系简帛书风格面目的同时,还要从微观书法本体上解析其章法,笔法,结体等特点,宏观上关注时人审美取向,文化制度,风俗习惯,书写材质以及写手对它造成的影响。
楚系简帛书从书体上说,保有大篆基本态势,与同时期楚系金文没有体格上的明显差异,《望山楚简》、《包山楚简》、《仰天湖楚简》从大小上看,所写字都较小,但洒脱不羁自上而下充塞字里行间,形成以小见大之恢弘气势。从结字上看,因竹简形制狭长,楚人喜好将左右结构纵向拉长。《郭店楚简》多起笔露锋,收笔出锋,这批竹简出自数人手笔,风格颇不相同,而皆娴熟精到,神采飞扬。《楚帛书》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件书画合璧之珍品,由于其内容奇特古奥,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普遍重视和研究。几乎所有点划都呈拱曲弧形,其行款布白疏落有致,落落大方。
楚系简帛书及形制对后来书体演变与书法形式诞生都起了决定性影响,楚简形制不仅形成了文字固定书写款式,而且对文字简化、改造都起了相当关键作用。首先,楚简形制为长方形,这就给文字书写方式定了一个基调,书写者写简时,其左手执简,右手执笔,书写时从上往下一气呵成,那么这种方式也决定了字行书写秩序是从右往左,这种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特有款式一直影响到二千年后的今天,中国书法艺术仍然是沿袭由上而下,从右到左形制,这可谓楚简开创之功。其次,楚简形制还对中国文化简化、改造、造型起了很大的作用,竹简形制狭长,要在有限地方内完成书写,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它迫使汉字走向简化,尽管楚系简帛书法中还存着大量繁化倾向,但最终发展趋势是向着简化方向前进的。
从楚文字书体演变角度来观,作为官书,楚系文字在宗周书风与楚系简帛书书风之间起了过渡作用,其不但对简帛书文字全面成熟有足够影响,且对文字挣脱大篆藩篱,向小篆迈进,乃至向隶变过度都起了奠定作用。楚系简帛书结字态势趋于扁方,用笔更加流畅劲爽,尤其在时空维度上获得了极大自由律动,打破了大篆布白僵滞态势,成为楚人浪漫积淀物。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
[2]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孙合肥.说楚大鼎铭文中的“安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4]谭梅.楚系金文的文体类型简论[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5]苏维碧.楚国金文书法艺术简析[J].美术大观,2010(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