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以来,“青春热”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热点现象,青春片在电影市场中占有了更大比重。本文通过对13年间青春电影的主题建构、叙事结构以及文化诉求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与分析,依据叙事学、文学社会学等理论,试图会诊当下青春片的病灶,以更长远的角度和更现实的高度去思考中国内地青春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具有鲜明时代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关键词:青春电影;叙事学;弊病;发展未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99-02
一、青春片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随着以青年为主的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崛起,社会对青年群体日益重视,“青春电影”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门领域。但何为“青春电影”,目前来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和阐释。鉴于本文的研究内容的涉及,首先需要对本文研究的“青春电影”的概念做一个界定。本文研究的是“2013年间的青春电影”, 是“青春题材影片”中趋向类型化的青春影片,是具有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基本特征的、迎合观众思维并有所重点地保留着大众欢迎的元素的青春影片。此类青春片多展示美丽的、虚幻的青春梦境,观众根据自身青春体验代入其中,从而获得实现梦想的快感、遗憾的弥补,亦或是青春冲动中的暴力、性的感官刺激,达到怀旧和娱乐的双重目的。所以,本文研究的对象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青春电影,而是2013年青春电影青春叙事类型化商业化现象。
2013年连续公映的《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这三部影片将青春电影推向一个高潮,社会上出现“青春热”现象,具有特殊研究性与重要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从主题建构、叙事结构以及文化诉求三方面对13年间的青春片进行探索与诊断,试图从青春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找出其固定的模式和其中显露出来的弊端,并希望借此给中国未来电影的青春叙事提供启发。
二、青春片的一贯的主题建构
青春片最主要的特征,无疑是表达“青春”主题,传达青春期的特有的价值观。然而“青春”是这个大的主题,是通过一系列小的主题融合实现的,主要有成长、爱情、友情主题、亲情主题。观之13年间代表性的三部影片,不难看出其主题拘泥于爱情与友情中且最终表现为爱情的失落友情的升华,以彼残酷换得此成长。赵薇导演的由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的《致青春》就是典型的爱情主题青春片,整个影片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有关于青春校园的叙事,以郑微和陈孝正的爱情为主线,穿插着郑微与阮莞、朱小北的友谊,陈孝正放弃郑微选择出国实现梦想,他们的爱情被遗弃了友情也被迫离散;后半部分讲述这群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充满心酸和无奈的生活,郑微、陈孝正、林静的三角关系成为主线,还是老套的关于背叛、忠诚、误会的故事。影片结局忠实地遵循“有情人难成眷属”,将重心落脚于主角在感情历程后的内心变化的规律,所想要表达的主题集中在“青春是永垂不朽的”“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爱情至上”。郭敬明所导的《小时代》则是以四个从小长大拥有深厚友情的女孩为主角,期间友情发生裂隙最后又在共同的更大的矛盾下重归于好的故事,影片表现出“姐妹大过天”的友情主题。不管是《致青春》还是《小时代》的主题都体现了其对社会大众的心理的迎合,主题带有明显“疗伤”和“补憾”的社会功能。这也可能是当下青春电影主题单一,单纯的成长主题和亲情主题遭到回避的重要原因吧。
除此之外,现在中国青春电影的主题建构喜欢从宏大叙事入手,十分关注“我们”的视角,将影片的表现主体限定在“70后”“80后”“90后”。这些做法无非是试图通过强调共同记忆来渲染青春,从票房结果来看似乎是好的,但从网络调查的评分来看却是不尽如人意的。宏大的叙事只能触及到的青春的表面,缺乏社会深度。如《中国合伙人》用三个白领年轻人的“美国梦”象征的是一代人的“中国梦”,罗伯特在书中将其弊端阐释得再清楚不过“……显然是对改革时代的时代精神的丰富且多元内涵的一种过于简单的抽离及变形……这样做,也就等于对时代精神做了一次变形化处理,也就是加以了个人的窄化式理解或曲解”。当下的内地青春电影叙事有意抽空了青春所负载的社会历史图景,将青春简单化庸俗化了,失真了不少。我们应该转求通过个体记忆和经验来书写青春,由个人生命真实体验直抵人物的内心深处,关注社会时代变革的广度,将青春置于生活置于现实,不沉浸在拜金主义、物质品牌和身体欲望等负面价值观当中,为社会青少年作出积极正确的引导。
三、青春片的僵硬的叙事结构
(一)定型化的人物
青春片中的人物设定往往都是一些定型化的角色,比如说平凡的“我”,高贵的“男神”,纯洁的“女神”,犯“二”的朋友,埋头苦读的“学霸”等等。影片通过塑造观众熟悉的人物,来最大限度地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小时代》中的“林萧”,一个哪里都平凡的女孩就是主导影片叙事视角的人物,这是因为平凡的人物会让广大的观众更具认同感;《致青春》的“阮莞”、《小时代》的“顾里”是典型的女神形象,前者外貌出众,是学校众多男生爱慕的对象,后者有钱有貌有好男友好闺蜜,她们象征着青春期的理想,这也是青春片弊病之一“主人公光环”;《小时代》中的“唐宛如”就是搞笑的同伴,一般调节影片的节奏和气氛,使影片呈现出轻松、娱乐的风格。
(二)固定的场景
青春片中设置的活动场所大多相同,教室、宿舍、篮球场、小餐馆、KTV等地方,这样可以营造出熟悉感,使观众与自己的故事相联系。《致青春》将其发挥到极致:“集体宿舍、阶梯教室、图书馆、操场”等大学校园里这些似曾相识的地方唤起了70后、80后受众对大学时代的最温柔记忆。而大学校园里的学习、恋爱、招聘会又是每个人在年轻时候都必修的课程。看到这些,自然有种恍惚回到那个时代的感觉。还有《中国合伙人》的“英语热”“兵乓外交”等也是还原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但徐建国一书中评道:“当代青春电影通过‘全民回忆,表现出故意为之的缅怀,宿舍、教室、舞台晚会,从入学到毕业典礼,《致青春》与《小时代》等青春影片都有类似的痕迹,成为时下流行的趋向。然而此种叙事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对影片主人公的深层次刻画”。
(三)类似的情节冲突
青的冲突一般分为内外两种,内冲突即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矛盾;外冲突即与同学、老师、校园和社会的各种冲突,此类冲突在青春片中应用较多。在大量青春片上映之后,有网友归纳道出了当下所谓“青春”:无非就是怀孕、堕胎、出国、车祸、死人、背叛、出轨,进而通过设置这些情节点来引发冲突完成影片高潮过渡。《致青春》中阮莞一人就经历了怀孕堕胎、背叛出轨、车祸去世,爱情生生将女神送给了死神。还有其中类型化的恋爱叙事模式设置“一女多男”“一男多女”,比如郑微与陈孝正及许开阳,赵世永与阮莞及谭小晶等,利用这种不平等的恋爱模式制造矛盾冲突凸显主题。《小时代》中最多的就是朋友的背叛、爱人的出轨,人物关系复杂脆弱。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青春电影的青春叙事中情节推动点和表现点基本重合,青春电影发展陷入尴尬的境地,青春不仅仅是这些表面的浮华和不见光的腐朽,它的更多美好的温情的一面等着我们去挖掘。
四、青春片的虚假的文化诉求
2013年的这几部青春电影的青春叙事所着力铺陈的价值观都是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即“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快感”。这一消费观念是时代的产物,“解构中心,无主体,娱乐至死”等观念在我国的青年群体中已经开始盛行。因此这时电影青春叙事也透露出某些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价值观,正好暗合一些青年人的不成熟的心理。《小时代》的“这四个大学生的生活就像移入了另一个世界,她们的生活场景变成了一所大洋房,仿佛四个女生进入大学后就进人了天堂,故事背景的指认非常有问题。而影片中的大学生的主业好像也与大学没有多少关系,反而主要精力花在兼职上面,花在美丽的服装,奢侈品和高端的享乐生活上”,不惜牺牲叙事空间与叙事逻辑的真实性,以达到对消费至上观念的宣扬的目的。这些无不弥漫着消费时代的世俗和功利,而这种价值观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摆脱这种奢靡之色和腐朽气息,去更多呈现真正属于青春的独特的朦胧质朴、活泼清纯的色彩。
再者在《致青春》中郑微、阮莞、陈孝正等总能遇到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小时代》中更是美女帅哥云集,描绘的大学生活完全是社会上流的模样。这样一种汇集了美女、帅哥的爱情世界中,是遮蔽了现实与影像世界的巨大裂缝的。同样《中国合伙人》也是,成冬青从一个英语发音都不标准的人突然就成为成功的教育人,其中奋斗的艰辛却一笔带过并对成功的定义直接简单化为金钱。网友大呼 “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像我们这种人就只有大学了”,这样一句话精辟地戳中了这一时代的痛点,倘若不能对现实有清醒认识,不能在本质上介入到社会现实的力量场域,这样的青春怀旧最终必是乏力的,再多美好的爱情与许诺也是虚幻的,它对观众心理的弥补也是暂时的。所谓的“青春不朽”的神话,终究不过是市场消费意识形态规训的结果,而《致我们终究逝去的青春》也好,《小时代》也罢,都只是不可当真的青春。
五、结语
2013年的青春电影已初具类型化,它们基本建立在统一的观众心理基础上,套用的是固定的叙事模式以达到消费、娱乐青春的目的。从以上对13年电影的青春叙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一是国产青春电影故意疏远青春生活的本来面貌,没有更好的重视坚持“青春”本来内涵并坚守青春电影的本分和底线,反倒多是表现情感和物语、消费的纠葛状态,少有可以有深刻表现青春独特深意的佳作出现;二是票房和口碑的失衡严重,出现了“叫座不叫好”“叫好不叫座”的悖逆现象,为了博关注而大肆炒作却忽略了最根本的电影制作;三是青春电影的艺术质量不高,只是停在青春的现象层面,没有真正将青春期个体生命的情感和人性挖掘到根部,也没有真正达到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的境地,我们应以更长远的角度和更现实的高度去思考中国内地青春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基(美).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徐建国.当代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以电影<致青春>为例[J].四川戏剧,2013(09).
[3]费瑟斯通(英).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徐巍.《小时代》:一个无关乎艺术的商业文化现象[J].电影新作,2013(0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