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民歌;演唱;风格;方向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83-02
民歌是指中国民间歌曲和具有典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创作歌曲。民族唱法是以演唱定义为“民歌”的歌曲为目的的声乐体系。歌唱风格是歌者在歌唱中演绎作品的特点,取决于歌唱者的音乐审美和基于这个审美的音乐表达。民族唱法的音乐表达目标,应该定位在尽善尽美地表现民歌本有的音乐风格。中国传统民歌资源丰富,地貌、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民间歌曲的风格,具有既独特又丰富的特点,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也是基于民歌的这些基本特点而进行的,民歌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决定民歌的演唱方法,也应该是相应的“丰富”和“独特”的。
一 、民族唱法的主声音从简单的“清、亮、透”,到兼顾“圆、润、通”
早有晋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即“人声”,中国人习惯的人声是以保持嗓音的自然状态来获得一种首选是真实的、真正的人的肉质的自然嗓音, 说明中国人对歌唱的审美有着强烈的“身体化”倾向,对人声的非凡表现力有高度的认同感,认为只有“近人声”的音色才可以表现、引发浓重且真实的情味。虽然中国人的对声音的审美追求自然、多样和个性,在音色上更愿意听到偏高频的“清、亮、透”的声音,这种“靠前”的音色,千百年来已积淀为我国大多数文化所共有的歌唱音色审美观念,它已经成为广大听众所认可的文化心理的刺激反应效用,也就是说你若不让中国广大听众(尤其是文化层次不高的民众)真切地听到你在“用嗓子”唱歌,他们就不会喜欢。随着时代的进程,听众的音乐审美和视野也日趋成熟和开阔,在民族声乐的审美方面,逐渐有人不满足于清、亮、透的声音了。在原有的“清、亮、透”上,融入了西式唱法的“圆、润、通”等特色,很好的统一、融和了两种唱法的特点,满足和适应了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的审美需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先生说:“外行听众最有发言权。一个歌唱家,如果你们(外行听众)不喜欢,内行再说好也瞎掰”。 民族声乐的宗旨是服务大众,把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作为艺术追求必定是一种趋势,所以出现了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声音既“清、亮、透”又“圆、润、通”民歌演唱的歌唱家,如宋祖英、吴碧霞、张也、雷佳、吕继宏、阎维文等。他们几乎成为所有民族唱法歌手的模仿和参照对象,不少模仿和参照者开口也“声”手不凡,空前规模的“统一模版”的声乐普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声乐和展示自己的歌唱水平,甚至普通人因卡拉OK,发现自己能像模像样地模仿某个著名歌唱家的声音,就乐此不疲、百唱不厌,从此走上“星光大道”,诸如此类的传承、推广和发展,也由此出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引起热议“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现象。
二、民族唱法高度统一的演唱技巧和风格成就了众多的著名歌手
这种民族唱法高度统一的演唱技巧和风格既吸取了“西洋唱法”中的“圆、润、通”的特点,又保留了中国人声音审美心理需求的“清、亮、透”的特点,解决了原来中国民族唱法中常见的“白、尖、细、挤”的问题。这种类似风格的著名歌手层出不穷,也让众多名师榜上有名,以民族声乐歌唱家、教育家金铁霖老师和他的的学生最具代表性。这种科学的方法,形成了的一套中国特有的声乐教学体系。金铁霖老师将民族声乐的技巧总结为七个字:“声、情、字、味、表、养、象”,他称之为“标准”,他从声音技艺、情感表达、语言咬字、风格韵味、表演表达、文化修养、形象台风等七个方面,全面且具体地概括了他的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标准,通过教学,金老师的学生们成功地印证了这个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石惟正对声音的“审美标准”总结了五个要点,一是稳定、有力度、有弹性及韧性的呼吸;二是声音上下整体共鸣、圆润,高中低声区的统一而产生的“竖立感”,各歌唱器官熟练配合,声音和形象稳定和好的高频泛音;三是好的民族语言与声音形象协调统一;四是声音的柔和和可融性;五是表情与形体动作的自由等。石惟正的归纳,依据的是近代和当代世界各民族和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的共性,被世界各地各种合唱团体现和证明了的一种唱法。金铁霖老师的“七个字”和石惟正的“五个要点”,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概括了当今中国民族声乐和声乐教学的“标准”,以金老师的学生为代表的歌唱,不仅符合国际声乐的审美标准,还满足了不改传统审美需求的听众,实现了当代中国中西文化融合。尤为重要的是,这种“中西合璧”的方法和风格解放了歌者的歌唱,它能有效扩宽歌者音域、使歌唱变得收放自如,歌唱者能轻松、愉快、充分、开拓地展示自己的声音,让歌者在高水平的歌唱技巧和较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支撑下,充分诠译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享受带给人们完美的声音和音乐表达的过程。
三、喜欢彭丽媛、雷佳、王宏伟,却难忘才旦卓玛、郭兰英、何继光
在2002年“青歌赛”上,索朗旺姆的出现,让所有的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多年来大家都在单一的“民族声乐”标准下,习惯式的进行着声乐表演、声乐理论研究和声乐教学,无有触及民族声乐的根基。到2006年,原生态唱法首次以独立组别的身份亮相“青歌赛”,2010年“青歌赛”当中,湖北恩施州撒叶儿嗬组合和新疆的麦盖提组合,以他们让人震憾的高音和火样般的热情,让电视观众热血沸腾、“鸡皮满地”(一种因美好的音乐产生的生理反应),相比之下,再去听“标准版”专业歌唱家专辑里的相同曲目《龙船调》、《新疆好》,就显得过于中规中举,过于理性和矜持,感染力大打折扣。其实人们在喜欢彭丽媛、宋祖英、吴碧霞、张也、雷佳的同时,还一直在喜欢着才旦卓玛、郭兰英、何继光、王玉珍等老一辈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他们鲜明的演唱个性和独一无二的声音一直存留于听众的心中,听众们甚至珍惜地说他们是“不可替代”的,但不能不承认,老歌唱家们的歌声中确实存在着与当今民族声乐“标准”不十分相符的成份,多了一点“尖”、“亮”、甚至是“白”,但是,也许正是这些“成份”成就了她们让人永远难忘的风格。沈湘先生最初给范竟马上声乐课时,范竟马一到高音就发紧发白,沈先生说:要不要去掉这个毛病?都去了,他的味儿就没了,可那正是观众喜欢的,完全保留,他的高音永远是个坎儿。去多少?留多少?沈先生采取的办法是,既打通他的整个声区,又开掘他硬中藏韧、柔中透刚的独特味道。范竞马在英国卡狄夫世界歌唱比赛中获得优胜奖后,一个评委这样评价他:“他的味不是帕瓦罗蒂的,也不是多明戈的”,我们可以理解为:那就是中国的、民族的!
尽管当代民族唱法的主流风格,被听众、演员、声乐教师所认可,但在这么多看似相似的声音中,我们有必要对民族唱法的发展走向多一些反思。任何事物过于统一,久而久之会形成对该事物向前发展的制约。隋、唐时期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推进了当时文化的高度融合,大融合造就了当时极度盛行的“燕乐”,但“燕乐”最后还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燕乐”的消逝,除了政治动荡、传承意识缺失等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逝,它不再为人们接受和喜欢。如今,当我们有幸再听到被专家整理、模仿出来的“燕乐”或是“燕乐风格”的音乐作品,远远体会不到隋唐时期人们对它的痴迷和沉醉,只能在理论的支撑下去想象“燕乐”在隋唐时期风行的盛况。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唱法是需要更多的有心人去关注、研究、改进,以致光大,更需要保护和发展个性,否则,过度的“融合”和“统一”,将会因为失去了“个性”而失去生命力。
四、让“草根”盛行,让学院派歌唱家们浓缩出镜呈现精品
毛泽东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来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原生态”一直在民间传承,它生生不息,长传不衰,是最具生命力,是我们最不能抛弃,应加倍珍惜和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不论是“民族声乐”或是“民族唱法”,虽然它们诞生于学院,但是它应该是建立在表达好民族歌曲的基础上,高于“原生态”但又不能脱离民族风格的一种唱法。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说“原生态”是“母亲”,学院的声乐教学不能与之分开,而学院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从个性中发现共性从而保持这种共性,只有明确了共性所在,才可能更好的保护和发扬个性。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他指出:“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等。歌唱是一种创作艺术,前些年中国民族声乐界彰显的“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现象,确实呈“高原”状,“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现象显然。随着习近平“讲话”的深入贯彻,中国民族声乐界,单从央视文艺节目角度,百姓们清晰的感受到一些明显的变化:前边提到的民族声乐歌唱家的出镜率降低了,百姓的舞台扩大了,阿宝、王二妮、草帽姐多了,从“草根”歌唱家的歌声里,观众们明显感受到了来自民间的、风格个性都极强的、清新的气息,同时,学院派民族声乐的歌唱家们浓缩了的出镜常常伴着精品,反而愈显珍贵,他们与“草根”歌唱家们一起活跃在中国民族声乐的舞台上,相得益彰,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
参考文献:
[1]王蒙萌.由“千人一腔”观点引发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5).
[2]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3]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石惟正.歌思乐想.石惟正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6]朱玲.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声乐教学[J].艺术百家,2006(05).
[7]吴曾林.隋、唐燕乐的兴盛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启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8]廖昌永.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发言[J].中国音乐,2006(01).
[9]原生态唱法备受关注.新华日报[N].2010-04-08.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