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庄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作为自由精神的代表,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其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他对个人在世界中所处的种种困境的认识。而如何破解这些困境的思考,《庄子》用了大量的寓言和重言来阐述。《庄子》的寓言通过诡奇的想象,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而重言多通过对话体,实现了晓畅明白的说理。
关键词:庄子;自由思想;产生;表达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69-01
一、庄子自由思想的产生
(一)个人自由与社会现实的困境
庄子的自由思想并非凭空产生的虚构理论,其来源于战国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生存艰难的个人境遇。
庄子生于约公元前369年,正值战国中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裂最严重和持久的时期之一。此时周王朝和诸侯国中的老牌霸主魏国已经衰落,新兴强国秦、齐、赵先后崛起,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于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孟子·离娄上》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可见战争之残酷。庄子也在《人间世》中谴责君主.“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
除了战争,当时的统治阶级信奉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刑罚制度严酷迫害着普通民众,紧紧束缚了个人自由。庄子在《人间世》中借楚狂接舆之口评价当时的社会“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并在《德充符》描写过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等受过断足刑罚(跀刑)的兀者。由此他在《在宥》中深深感叹“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这样的社会中,民众时刻处于动荡、忧患的环境气氛,能逃避战争和刑罚已是幸运,遑论个人自由了。
(二)生之渺小与死之难免的困境
在广袤的天地间和漫长的历史里,人生是无比的短暂、渺小和无助。庄子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体会。他在《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盗跖》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无异于骐骥之驰过隙也。”我们作为单独个体的人,有生之年与不存在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而这样的一生却依然要在疲惫和茫然和之中度过,恰如《齐物论》所言“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也难怪庄子发问:“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此般困惑源自于人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感知和随之产生的恐惧。庄子看似很旷达,对“必然性的具体形态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种超脱方法,描述了一种自语的心境或情态”①,但其实他也有着人生苦短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长生的希冀。因此《庄子》中常常提及“养生”、“保身”、“尽年”等概念,试图寻找摆脱死亡恐惧的办法。而对生死问题保持旷达的态度,恰恰只是对这一困境束手无策的无奈之举,如《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
(三)生命意义与世俗价值观的困境
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儒家倡导有等级差别的“仁义”,强调“群己”,重视人的价值在社会中的实现,而忽略了个体的状态与发展。庄子反对这种观念,“首开个人主义风气”②。他甚至在《大宗师》中认为,仁义道德就像是黥劓之刑,是加在人们精神上的刑罚。庄子对个体的关切远远多于群体,认为个体的存在并不以群体为前提与依归。这种自由思想是对当时社会秩序的挑战。
法家、墨家、纵横家虽观点各异,但本质上都操持着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但庄子认为功利主义也会束缚人性的自由发展。如果“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就会导致“以物易性”。因此他在《骈拇》中批判道“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
二、庄子自由思想的表达
如何摆脱现实社会和精神世界的人生困境,实现“自由”?庄子通过大量的寓言和重言阐述了这个问题。这些寓言通过诡奇的想象,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而重言则多通过简单的对话体,实现晓畅明白的说理。这些“自由”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庄子汪洋自肆的文风。
(一)通过诡奇的想象,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
《庄子》中塑造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既有真实存在过的,也由虚构的,大都体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
先秦诸子中,孔子是庄子提到最多的。然而《庄子》中的孔子俨然成为了庄子思想的宣传者。像《天道》中孔子和老聃讨论仁义之道,反映了所谓的仁义之道恰恰不符合自然规律,想要实现自由就要摆脱仁义道德的枷锁。《庄子》中还有对庄子自身的描写,最著名的是《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这表现了庄子“万物其同”的思想,他认为自由的精神应当打破现实的分际,使得“我”的精神能彻底摆脱躯壳的限制,进入无限自由的境界。《外物》中庄子把自己比为涸辙之鲋,宁为干鱼也不愿为西江之水养活,表现出一个不为名利所动的自由形象,说明想要实现自由就要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
《庄子》中还有不受禅让的许由、操舟若神的津人等普通人的形象,通过他们来表达自由就不要劳心劳力,舍弃自以为是的智慧和谋略。如《养生主》中解牛的庖丁传达了庄子心中“道”的本质,庖丁掌握了牛的结构,“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才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规律,才会不伤物性;如《马蹄》中治马的伯乐,说他实际上是在伤马,暗示了应该遵循“道”的规律,通过无为而治而保持物的本性,才能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又如《外物》中的任公子,他毫不着意,反而钓得大鱼,而那些过分追求的人“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他们则离无为而为的“道”越来越远,也离自由精神越来越远。
《庄子》中还有一系列动植物的形象。如《逍遥游》中由北海的大鱼化身而成的鲲鹏,说明了自由就要摆脱“我”而游,达到“至人无己”的境界;再如《人间世》中以臂挡车的螳螂,说明了自由要对一切顺之化之,无为而为。
(二)通过简单的对话体,实现了晓畅明白的说理
长篇大论的说理总是枯燥而不易被理解的,《庄子》则使用大量的对话文体来阐述自由思想。《庄子》33 篇,除《骈拇》、《马蹄》、《胠箧》、《缮性》和《天下》等 6 篇没有辩对之外,其余 27 篇都离不开辩对。③这些参与问答的对象和情境往往是虚构的,哪怕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也往往只是庄子打着圣贤先哲的名号阐述自己的思想,有时候甚至干脆成了庄子讽刺的对象。
这些对话有一个鲜明的模式:主方往往是囿于世俗、心为形役的“不自由”的人物,他们在庄子的设定中知识储备不足、对话技巧较差;而客方往往是超然物外、逍遥自得的“自由”的人物,他们替庄子立言,在设定中知识储备丰富、对话技巧高超,甚至还拥有打破对话规则的权利。
如《秋水》中,庄子给河伯和北海若之间设定了七段对话,通过河伯层层深入地提问,让北海若条分缕析地破除河伯内心执着于小大之辨的世俗观念,逐步揭示出人不应为外物的大小等级等差别所累,而要顺应自然规律回归自然从而达到自由境界的道理。再如《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和鲲鹏、尧让和许由、肩吾和于连叔、惠子和庄子四对对话对象,前者是不自由的世俗人物,在对话中是提问者和倾听者;而后者才是庄子自由思想的代表者和言说者,分别顺势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能够真正获得自由的观点,“名者,实之宾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这些放下世俗名利而获自由的观点,“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一不为物所滞、顺势而为而得自由的观点。
对话体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其境,把庄子有关自由的哲思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表现出现,既体现了庄子高超的表达技巧,也恰恰反映了庄子崇尚自由的性格与情操。
注释:
①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65.
②余时英.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26.
③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