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纵观“798”艺术区,我们发现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曾接受过美术学院的专业教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艺术焕发的光鲜;从他们精炼的技能表现中,我们感受到在这倍受冲击的艺术环境中,他们坚定的艺术信念。总之,现代艺术的发展步履艰难,艺术家们集思广益,在经典艺术的熏陶下,创新创作格调。
关键词:躁动;798;艺术现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42-01
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借鉴的理念的应用总会有笔调相同的作品出现,此时也会引起一阵阵躁动。“798”作为一个艺术区域的同时,它还张扬着一种特殊性质的文化理念。现如今,很多艺术家盲目的对艺术作品进行追求,滥用一些写艺技能,本文作者对这种不良现象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期待我国艺术事业理性、健康、有序发展。
一、文化假设理念的应用,使798艺术散发另类的光彩
文革时期的“高大全”、“红光亮”等艺术视觉要素纷纷被798的青年艺术家改良创新,将这些艺术精髓引用进自己的创作历程中。但是通过调查以及对资料分析,我们知道,很多798年轻艺术家并没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历练过,因此他们对那段荒谬的过去只能凭空想象,这些文化假设自然助长了798艺术家讽刺艺术风范生长的苗头。这样的状态下,艺术的视觉形象严重的受到冲击,此时我们对现代艺术作品的内涵进行剖析,就会有这样的感触:798艺术折射的理念是极为庞大而杂乱的,它将毫无意义与具有存在价值的东西统统消化,从这样的798艺术现状中,我们摸不清艺术作品存在的实际意义。
在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局势下,艺术界要想获得更高的建树,谋得更好的生存空间,有的798青年艺术家在创作时,想要提高观赏者对该作品的关注度,他们在创作时不再将道德理念视为艺术作品的骨架,而是呈现出藐视正统文化的姿态,以嬉皮笑脸这样不端正的态度将存在于现代生活中那些不堪的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加工。例如,798艺术家将人民解放军董存瑞炸碉堡时手中高举的炸药包换成一打厚厚的红色人民币。对这一艺术创作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感触到798艺术家希望借此创作的机会去减轻历史的沉重感,但是,从这一艺术现象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艺术的分量被削减了,这一798艺术作品它打破了道德的正统性以及政治理念的深刻性,尽管吸引力提高了,但是却是对艺术精神的摧残,以致新艺术规则走的是“形式化”的路线。
二、798作品对“眼球效应”的过分重视
在798艺术区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一部分艺术家的创作热忱已经不若当年,他们以淡漠的眼光去审视现代的文化现象。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798艺术家迫切的追求“眼球效应”,这已经是798艺术的共同特征。从有些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断定一些798艺术创作者将眼球紧盯在下半身,努力去将肉体外在形象丰满,精心的去构建肉体的乌托邦。例如与女性相关的作品已经达到目瞪口呆的欣赏效果,此时观赏者愿意去感受视觉刺激,而不是陶冶情操或者是对作品的本质进行思考。在躁动的艺术领域,798艺术区缺乏优秀的创作者,他们一边高度赞扬艺术的纯洁,一边故作高深,谈吐斯文,面带微笑的去深化“雌雄动物交配”的艺术内涵;部分798艺术家在讽刺“小沈阳”庸俗的同时,又因为自己的不开放而自责。总之,789艺术家过分的关注“眼球效应”,使部分艺术作品的风格不伦不类,有失大雅。
三、在经济市场的作用下,现代艺术家迷茫的程度越来越严重
现阶段,一些798艺术家已经偏离了原始的创作方向,他们的艺术风格随画商或者是收藏家的审美变化而变化。798艺术家认为将传统技术风格照搬是不可行的,就是因为这种观念的渗透,使现代798艺术作品风格呈现折中的态势,此时798艺术作品有传统风味的同时散发着创作者的主观意念。另外,798艺术现象折射出的性质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大卫》的塑体材料从大理石演变成为细碎的陶瓷,更让人费解的是其上面花朵图案形态各异,色彩绚丽;《米老鼠》的艺术作品被“纹身”。在经济市场的作用下,798青年艺术家其实也想去平复这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矛盾,只是他们的艺术境界并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迷失自我的同时为自己特例独行的创作格调找借口。
对“798”艺术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我们能够体会到现代艺术作品处于水深火热的局势中,这主要受青年艺术家艺术观念的影响。本文作者认为,要想使我国798艺术区作品展现出艺术的高度,那么798年轻艺术家必须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在传统艺术理念的熏陶下,别出心裁,为创新型艺术作品的产出而不懈努力。当然观赏者在接受新型视觉刺激的同时,应该积极的、客观的对798艺术作品进行点评,以促进798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洪泽,李博.艺术青春期下的集体躁动——“798”艺术现象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1(22).
[2]迟海鹏.艺术区现状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3]王正梅.北京“798”艺术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