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跨学科视野下的十番音乐传承现象诠释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502
杨真颖

  摘 要:地方性民间音乐传承的研究,不仅关涉音乐本体的实地考察与案头分析,还有赖于对于当地环境、社会、文化、群体等历史与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侨乡文化的逐渐形成、多元社会关系网络的逐步建立等也对侨乡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侨乡十番古乐的跨学科研究,展现侨乡古乐传承现象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闽东侨乡;十番古乐;艺术传承;实地考察;现象诠释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087-02

  福建闽东地区侨乡遍布,随着多元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侨乡民间音乐文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十番音乐、道教音乐、闽剧等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然而,侨乡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注定了古乐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人口的输出、文化的流失在近几代海外移民中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族群,如移民呈现出大规模的移动现象,“文化”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移动”。①十番古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侨胞团体的积极努力下得到极大的发展。乐队中的老侨胞将十番古乐的文化传统也纳入行囊,并在“侨居”和“荣归”的行为模式中“随身携带”。侨乡十番古乐传承现象从多个学科层面都展现出其独特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十番古乐的音声意义

  十番古乐对从建国开始,就加入闽剧班,作为伴奏乐队中的重要成员,同时成为闽剧仪式戏曲“音声”的一部分。仪式戏曲音乐中使用的人声、乐器,既是乐器又是法器,它们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请神祭祖、酬神还愿等仪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们与仪式中的其他音声结合,共同构筑了一个听觉想象的空间,并且富予独特的空间意义和环境效果,建立起一个虚拟的人神共处、人神互通的神秘的想象空间。②从这一层面来看,在闽剧表演中,十番古乐队的器乐伴奏虽不是戏曲的主要部分,但也为演员、观众提供了一个别具意义的“音声环境”③。

  闽剧表演在“扮仙”或“做戏”的过程中,塑造了一个听觉想象空间。古乐作为仪式的一部分,音声对仪式的参与者来说是一个增强、延续、扶植和辅助仪式行为及气氛的重要媒介和手段。④尤其在闽剧团酬谢玉皇三太子的仪式戏曲中,演员一般扮八仙以酬神。乐班与演员共同塑造的听觉想象被赋予独特的意义,演员、观众、神三者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场中产生沟通。而不同角色间的相互理解、情感交融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圣俗共存的神秘世界。⑤十番古乐队不仅在闽剧音乐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民俗节庆、红白喜事等活动中也扮演着雷同的角色。福州地区的丧事至今仍有运用民间吹打乐送葬的实例,我们不难想象十番古乐曾经对于此类仪式的音声意义。古乐在逝者、家属、送葬队伍以及天地鬼神魂魄之间建立了音声场,配之特聘的哭丧人员、送葬音乐,使得不同角色在此虚拟的音声空间中互相沟通、和谐共存。

  从医学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古乐营造的音声环境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对受众身心的疗愈。彭兆荣教授指出,仪式的举行、仪式的程序、仪式的交通等活动和行为不仅可以使病人与“造成疾病”的因素建立“对话和交流”关系,人们通过仪式中的祭献、祈求、表演等行为方式或贿赂、或娱乐、或请求、或宴请祖先和神灵,以最终达到对疾病的治愈。⑥在闽剧表演中,观众通过请戏班演出实现酬神还愿的目的;演员则通过做戏来沟通神灵、感谢神恩。这些仪式性的行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从受众心理上本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十番古乐作为仪式音声的重要组成,对于群众的音声意义又增加了医疗的色彩。

  二、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十番古乐曾是社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十番古乐对于社会的意义已大不相同。首先,古乐在民间民俗文化中的社会功能逐渐丧失;其次,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十番古乐成为一种受众群体小、民族性不断削的地方性乐种;第三,十番古乐对于老侨胞、老乐手的意义从谋生变为传承,而传承的本身就具有价值;最后,它体现了一批身处异国他乡侨胞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选择。侨胞从母体文化到新的文化背景中,文化冲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民族认同成为侨胞的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之一。Carla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且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群体认识、群体行为、群体态度和群体归属感。⑦ 侨胞对于自身身份的承认、民族文化的传承、本土风俗的坚持等,都展现了他们对于中华民族以及故乡的归属感。从小范围的琯头侨胞到全球的华侨华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具备相近的民族气质。据西方的问卷统计,民族认同与个体自尊、成就动机以及自我概念之间成正比。⑧积极的民族认同对于移民的心理健康更为有利,而琯头侨胞在经济与文化上的较高成,一定程度上就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人类学家林顿认为,人类、社会、文化三者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不管是生理的或心理的,很少与外在行为有清晰而相对的关系存在。当人们有所行动时,尤其是那些依据即成的文化模式而行动者,该行动通常能够同时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⑨琯头侨胞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一性,侨胞的行为习惯往往遵循侨乡的文化模式。侨乡社会存在的文化模式是多元、复杂的,因此,当这一群体发现其传统固有的文化模式受到威胁,或由于迁移而来到其他的文化模式中时,人类对于其变化的适应、捍卫以及认同就自发产生。这是任何社会成员都具有的习惯性反映,也是文化适应的过程。该过程更多地体现在侨胞的心理状态、人格发展以及行为模式等方面。

  十番古乐队在侨乡的再次兴起,不仅体现了侨胞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还表现了老侨胞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后的最终选择。民族文化给他们带来了奋斗的动力,如今为侨胞的老年生活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三、族群理论视角下的民间音乐传承之诠释

  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著作《乌合之众》中指出,一个历史上的种族有什么特点,以及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禀性,作为遗传规律的结果,它便具有这样的力量:它的信仰、制度和艺术,总之,它文明中的一切成分,仅仅是它气质的外在表现。种族的力量具有这样的特点:没有任何要素在从一个民族传播到另一个民族时,不会经历深刻的变化。⑩一个族群的形成往往超越了种族的范畴,由于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使得不同地域、背景的人群聚集于一处或展现出共同的境遇。人格、气质的独特与趋同开始成为人群划分的标准,母体文化以及原本社会形态是促使其形成的根本。学界对于这些族群心理的研究是为了理解其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建构。

  移民是这种分类模式下的产物,而侨胞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地方性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性族群心理对于人类行为模式的影响逐渐增强。民间音乐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声音、行为、概念等方面体现出某一群体的风貌。音乐不仅以本体的形式存在,还反映在人的民族性、文化认知以及行为之中。十番古乐队作为民间音乐组织,在闽东侨乡社会环境中有独特的作用,其意义不仅只在于古乐传承现象本身,还揭示了人格差异、典型文化以及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尽管在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上存在显著的多元化特性,但是整个地区的族群同质性仍被保留下来。侨乡古乐传承现象不仅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还从特定族群的行为层面展现了琯头侨胞别具一格的人格气质、精神风貌和民族特性。

  四、结语

  在侨乡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十番古乐还能持续传承与发展实属不易。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侨乡人民的生活已经相当富足,从社会养老的角度来看,十番古乐的推广是侨胞老年生活的价值所在。11 在侨乡十番古乐队的考察中,不难发现,老年人参加民间乐社的比重要大大超过年轻一代,成为乐队的主力。乐队的集体活动成为侨胞老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养老文化有逐渐兴起之势。随着国家对社会养老的重视、高雅艺术的日渐提倡以及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拱屿十番乐队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将“古乐”继续延续下去。

  注释: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②周显宝.仪式戏曲及其音乐唱腔、音声环境与空间意义—以皖南青阳腔的实地考察为例[J].音乐研究,2005(02):52-54.

  ③曹本冶.仪式音乐研究的理论定位与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④曹本冶.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⑤周显宝.仪式戏曲及其音乐唱腔、音声环境与空间意义——以皖南青阳腔的实地考察为例[J].音乐研究,2005(02):52-54.

  ⑥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伦理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⑦Cara J, Reginald J. Racial 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8, 26(02):98-108.

  ⑧李忠,石文典.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评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24-28.

  ⑨拉尔夫·林顿(美),蔡勇美(译).文化人类学:人格的文化背景[M].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1982.

  ⑩古斯塔夫?勒庞(法),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 费雷德里克·巴斯(挪威),李丽琴(译).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参考文献:

  [1]Cara J, Reginald J. Racial 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 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8:(02).

  [2]曹本冶.仪式音乐研究的理论定位与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曹本冶.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4]古斯塔夫·勒庞(法),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李忠,石文典.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评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6]拉尔夫·林顿(美),蔡勇(美).文化人类学:人格的文化背景[M].台北:复文图书出版社,1982.

  [7]费雷德里克·巴斯(挪威),李丽琴(译).族群与边界:文化差异下的社会组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8]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9]周显宝.仪式戏曲及其音乐唱腔、音声环境与空间意义:以皖南青阳腔的实地考察为例[J].音乐研究,2005(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