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色彩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它会产生丰富的视觉感知。艺术家们用色彩创造出了无数的伟大杰作,其中,美国抽象主义大师马克·罗斯科更是把色彩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至。本文既是通过分析罗斯科的作品,创作经历,以及艺术追求,来探讨色彩在其作品中的重要性。也是通过色彩,了解这位大师作品背后深厚的精神思想。
关键词:色彩;罗斯科;悲剧性;抽象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061-01
色彩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都是由各种各样的色彩表现,色彩既是事物的外在特征,也是事物个性的体现。色彩会产生无数的视觉感知,暖色让人感觉温暖,活泼,生动,同时也是警示,紧张的代表;冷色让人感觉宁静,清爽,干净,同时也包含了冷漠,远离的意喻。色彩是千变万化的,艺术家们用色彩创造出无数的伟大杰作,从原始壁画到现在流行的数码绘画,无不是在用颜色塑造造型,表达情感。而美国抽象主义大师马克·罗斯科更是把色彩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至,超越了造型语言,超越了时代,每一个欣赏到他画作的人,在那些神秘的色彩空间中无不受到精神上的冲击。本文既是通过罗斯科的作品,分析色彩无限的可能和力量;也是通过色彩,了解这位大师作品背后深厚的精神思想。
罗斯科在艺术的道路上坎坷艰难,直到从事绘画20年后才地拨开层层迷雾探索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他一幅幅由颜色的构成的杰作里,我们或许会被巨大的画幅,变化丰富的色彩,简洁的矩形色块组合所震撼到,但罗斯科的野心并不止于其画作的视觉冲击力,而是试图把观者从被动观赏,变为主动体验。罗斯科曾说过: “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虽然画家认为人们不应该关注他的色彩和造型,但正是他高超的用色技巧和精神意识的融合,才造就出一幅幅伟大的作品。这些由色彩创造出的纯粹的艺术中,人们或多或少从中在精神或情绪上受到的触动。这些色块中似乎隐秘着一种神秘抽象的力量,看不见,却能轻易把人抓住。
罗斯科在一次展览中受到了马蒂斯的作品《红》的启发,他看到了马蒂斯释放了特定物体的色彩,让有色彩的不再是东西而是画作,这种激进的做法鼓励罗斯科进一步走向抽象艺术。罗斯科应用色彩创造的视觉效果无疑是力量感十足的。我们可以从他的代表作《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窥见一二。画面上大片深沉的绿色矩形和小片明亮白色矩形依次排列在蓝色的底子上。矩形之间的边缘用柔和丰富的手法处理,营造一种颜色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动势,块面好像是从背景中隐隐约约呈现出来,并且不断地空间中徘徊、浮动着。沉静的绿色快面深邃,仿佛营造了一处可以无限延伸的空间,绿色与蓝色在明度上的弱对比,加深了空间的稳定感和延伸感。而底下白色快奔放的笔触,和透露出的蓝色底色打破了这种宁静的氛围。在罗斯科的画作面前,人们被这些色彩中涌动出的力量精神触动着人们的心灵。
然而,要真正了解罗斯科,就要了解他对悲剧主义的推崇。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演讲中,他说道:“影像的悲剧性意念时时刻刻存在你我的心中,我无法点明,因为没有骨骼结构。艺术的问题是在这个文明中建立人性价值,从官能感受,讥讽到死亡。”罗斯科始终带着“可用艺术改变世界”的 壮志践行着他的艺术之路,色彩是他最有力的武器和工具,在其为西格拉姆大饭店画的系列中,画作的尺寸巨大,色调阴郁,沉重,营造出剧烈的压抑感悬挂饭店的墙壁上,罗斯科希望能通过他的画作以激怒处在优雅环境下的用餐者。最后,他发现,能花这么多钱吃饭的人,绝不会正眼看他的画。从而,拒绝了西格拉姆大饭店天价定金,将画作捐给泰特美术馆。
到了晚期,身体状况日益糟糕,家庭生活的不如意,对社会景象的反感,罗斯科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在为罗斯科教堂创作的系列中,他使用了深棕、紫红和黑色,使画面上形与色的差别更加微妙而敏感,用以表现人类境遇的永恒和悲哀。它们似乎是要呼应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活埋仪式,在粘腻的深色空间里,埋葬了罗斯科的未来和希望。
抽象的矩形,意味深远的色彩搭配,丰富的边缘处理,从而使罗斯科的作品产生出一种无限的力量。这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受。他利用色彩为观者创造了一种情绪张力,最后,这些色彩变成了一种带情绪的空间,使画作和观者可以产生无限的对话。这就是抽象的力量,超越了真实空间尺度的限制,开打观者心理隐秘的那扇门。毫无疑问,罗斯科是天才的,他将色彩精神层面的表达发挥到了极致,那些画作散发出强烈的磁场,即便你离去也能强烈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在罗斯科的画作面前,让我们激动的不是色彩的种类,而是罗斯科对色彩的操弄,乍看之下这些作品咸的静止,停滞,但只要仔细端详,就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它们是动态的,仿佛会起伏呼吸,他们不是被动的被人欣赏,而是主动抓住我们。这既是色彩的力量,更是精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约瑟夫?阿尔伯斯.色彩构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2]古榕.观看与体验[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