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掩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
关键词:紫砂;泡茶;益处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35-01
只要是原矿的宜兴紫砂,在烧制温度得当的情况下,都能泡出好茶来,不但泡出来的味道比盖碗泡出来的好喝,还可以把便宜的茶泡出贵茶的味道来,那自然是表现更优异了。也就是说只要是原矿泥料肯定合适泡所有的茶,基本上不会太离谱,能泡出中规中据的味来。
如何要更进一步的提高,当然还是要有前提,比如壶形、泥料和泡什么茶来看的,具体到不同的茶,不同的壶形,不同的泥料,这样的单项对比,还是要好好交流。真是要讲究一些,还要考虑到窑温,烧得泥门松一些,透气性强一点,会不会泡绿茶好一些,但是泥门松了吸水性提高又会不会引起吸茶味,造成泡茶滋味变淡?泥门烧紧一些结晶度高了,泡绿茶,好一点的生普,轻发酵的观音,会不会把茶泡熟了,或者有熟汤气?会不会改泡红茶,熟普好一些?这些都可以好好讨论,什么壶泡什么茶好,有些人的出发点是,为了壶,养得快,出效果快,有些人是为了利茶性,用壶泡出比盖碗好的味道,便宜的茶泡出贵的味道。太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说得我自己都有点饶,但是总要有人去把这些想明白了,都搞得太虚了并不利于把紫砂玩好。
紫砂壶的使用,因材质的特点,表现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在于它于使用者能进行感情交流。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故最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具体步骤如下:
1.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伤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已作处理),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溶的茶叶水锅里,或中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2.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3.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消除霉味变异味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中,异味可处,若一次不行,可反复2-3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急变而发生暴裂。这就是古人所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4.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明人周高起就指出:“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如果这,就如同让西施蓬头垢面一样。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但古壶古物就没有必要去该头换面,留下古美感也是体现年龄的具证。总之要对具体对象具体正确处理,不能作一法律。
5.不要将茶渣长期存放在壶内的方法来养壶,虽然紫砂茶壶有越宿不馊之说,但时间稍长,仍然会发生异味,特别是夏天茶叶更易发酸发馊,这样会影响壶内茶山的形成和积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累积茶山,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分寸掌握,以茶汤不变质为宜。
6.台湾已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台湾茶道的养壶,用壶方法:黄墩岩编著的《中国茶道》一书就用壶养壶有如下文字:壶的保养通称为“养壶”,养得目的在使其能善于“蕴味育香”,并使其壶能焕发本身浑朴的光泽。此乃由于陶壶有吸水性,若是长期吸附茶质,确有“助茶”的功能。
对茶道中人而言,养壶绝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维护得法的茶壶,能提升品茗目的之实践,却是被肯定的。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掩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
紫砂本身的气孔率是其特点,高岭土也有气孔,但是全闭合,上釉以后就更别提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紫砂是半闭合和闭合气孔组成。所谓透气性,也就在这了,红泥、朱泥、段泥、紫泥等等,气孔状态不单和泥料有关系,烧结程度也有影响,欠火的胎质疏松,泥上讲,朱泥过筛颗粒细腻,烧结以后气孔率,透气性肯定比紫泥等差一些,所以,朱泥适合乌龙,焖泡力量好,紫泥敞口泡绿茶,散热稍微好些,但这些事又肯定不能一概而论。也许这一定是要懂茶的人和同时又了解紫砂壶的人,不断磨合,找出最合适自己用的泡茶利器和自己最喜欢的茶搭配才是可行的,如果没有自己用心去探索,永远的盲从,是不会懂的。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1980.
[4]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三联书店,199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