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紫砂光货素器的裸胎艺术美,是自原始紫砂器至宋代问世以来,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淘洗,并逐步演进,以宜兴当地日用陶器皿为母体,借鉴、融进外来的、姊妹的、其它工艺形式,最终脱胎而出。
关键词:紫砂;裸胎;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34-01
陶瓷茶器是茶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的饮茶活动和陶瓷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提高以及饮茶活动的盛行,陶瓷茶器一直备受关注。在这些陶瓷茶器上,不仅可以品味出茶之精华,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积淀、哲学思想的内蕴、时代精神的映照、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宜兴紫砂器是一种质地细腻柔韧,含铁量高,可塑性强的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细陶器。紫砂壶被人珍同拱璧,贵如金玉,首先是因其宜于泡茶的近乎完美的物理性能,这已由历代茶人的生活实践和现代科技所证实。首先紫砂壶多变的发色效果,和谐完美的造型和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陶刻装饰艺术呈现出的审美愉悦和精神境界更是为茶人所称道,而且紫砂壶使用越久,越发光润晶莹,气韵温雅,令人珍爱。
其次,任何一种质的存在都是无意识的被动的,在此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的意识。没有一种材料有能力决定紫砂壶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在任何一把紫砂壶中看到的是人的艺术构思和人对材料的驾驭。质地美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有方向的词,它以材料为起点,以人的主观美感为目标,使人赋予其生命。因此,所谓质地的限制诱发了形式美感这一提法,是站在一个相对的立场上谈的。它的条件确乎是美感形成的一个起源,但也仅仅是起源而已。真正的过程完成,是艺术自身所具备的聚合力在起作用。
紫砂光货素器的裸胎艺术美,是自原始紫砂器至宋代问世以来,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淘洗,并逐步演进,以宜兴当地日用陶器皿为母体,借鉴、融进外来的、姊妹的、其它工艺形式,最终脱胎而出。紫砂光货素器的裸胎造型,在没有达到艺术化程度之前是原始的、一般的、日用的普通陶瓷品种之一,谈不上个性,也谈不上裸胎艺术美,犹如原始人类还属于类人猿一样。这种裸胎造型只有在达到艺术化程度之后,才以其绝佳的实用功能,简练的几何形体造型,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人们赏玩、收藏的艺术珍品,才谈得上裸胎艺术美。紫砂裸胎艺术美,是紫砂光货素器的最高准则。它用自己独有的语言,采用反映紫砂真实面貌的质朴材质,从简洁的形式来表达思想、表达美感、表达作者的个性和见地,把作者的情感注入到形体之中,以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
紫砂裸胎艺术美,是紫砂陶艺中自然、古朴、典雅、清淡风格的定格。它虽属无釉陶,却又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夹砂陶、黑陶和灰陶。它产生一种丰富的表层肌里,如砂般的颗粒特征,并在精致加工后,达到粗中有细、拙中有巧、砂而不涩、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细而不腻的独特效果。造型的简练概括,用线的果断流畅,材质的古朴素淡,一丝不挂地裸立在人们面前,使人愉悦、赏目、惊叹,成为紫砂光货素器裸胎艺术的不朽典范之作。
讨论和探索紫砂光货素器的裸胎艺术美,绝不排斥紫砂花货(塑器)、筋瓤货(筋纹器)造型艺术在紫砂陶艺中所占有的地位及影响,绝不排斥姊妹工艺在紫砂陶艺中发挥的融化、同化、借鉴、装饰等作用,也绝不排斥光货饰器及各种形式的装饰手段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所谓意境,首先就是情与景的交融。王夫之说:“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其次,意境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这就意味着,从主体方面看,“意境”中的“意”并非某种单纯的情感和情绪,而是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因理而使“意”具有了深刻性和普遍性;理因情而使“意”具有打动人的灵魂的力量。宗白华先生在《中国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引用前人的观点,从主体方面谈到了意境中三个不同层面的结构,“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宗白华解释说:“‘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的确,意境之美太主观了,不但创造意境的紫砂壶工艺师是从主观出发,而且欣赏意境的鉴赏家也从主观出发,这就很难从主观意趣上搞条例化了。
但意境的构成在一定的条件下,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它的构合应该有一定的原则,构合的对象也应有具体所指,只不过这种原则与所指相对可视的形式结构而言稍微晦涩些。因此,我们才提出它是对形式的超越。不但是显与晦,外观与内蕴的区别,在欣赏和创作中,我们也常常看到紫砂壶艺人们以形式的完成作为有限的目标,而以意境的萌生作为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它的被承认与被把握是紫砂壶艺术美欣赏的终点。
参考文献:
[1]卞宗舜.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