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水紫陶;绘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22-02
建水制陶业历史悠久,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就有了原始制陶业,在龙岔河谷西汉古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残片,就是有力的物证。经专家对建水城北碗窑村古窑址和苏家坡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认为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建水窑从汉至今窑火从未间断过。
建水窑陶瓷艺术的发展历来是由于外界的技艺不断注入,才得以有千年的辉煌。南诏时期大量制陶的能工巧匠由内地南迁建水,才使建水一度成为南方除景德镇外的另一陶瓷中心。清晚期,时任建水知县的江西人卢咸顶由江西调来制陶工匠配合建水制陶艺人潘金怀等研制紫陶,县令亲自参与制陶,再加上清末民初的“建阳八友”王定一、向逢春、王式吉、王勉旗、沈河清、肖茂园、王受之、马吉生、丁吉三、陈子湘等本土画家在继承传统陶瓷的基础上,汲取同时代民间陶瓷艺术的营养,尤其是诗、书、画、印在紫陶上的大量借用,使陶画与中国画结合得更为紧密,开启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新格局,符合当时民众审美趣味,只因他们对近现代建水紫陶绘画艺术的推动,才使得建水紫陶逐渐成为具有文人意味的艺术主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建水紫陶绘画艺术在上世纪九+年代后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划分出几个不同时期建水紫陶绘画艺术的群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建水紫陶的研习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经济体制改革后,一些从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里走出来的陶艺设计与制作人员,有了更开放的创造能力,也丰富了紫陶绘画艺术的多样性,如陈绍康、袁应德、袁家禄、杨春学等非遗传承人,他们以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授业形式延续着紫陶绘画的发展,或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创作出很多符合大众审美的紫陶产品。
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建水紫陶
此时,参与紫陶绘画人员最多、在民间以家庭作坊、个人工作室、私营陶厂的书画家群体,这个群体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态的情况不甚了解,仍沉浸于“梅、兰、竹、菊”平淡装饰的模式中,与中国画艺术自古崇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相悖逆。加之市场较盲目的推崇,使得大众对当代建陶绘画艺术产生了诸多误区,这个群体在紫陶绘画的发展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利弊,褒贬不一,各有千秋。
三、艺术院校紫陶画家群体
以艺术院校为代表、具有比较完整的艺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艺的美院毕业生,被称为“学院派”。这个群体人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蓝嘉树、杨大申、四川美术学院的刘镇南等,他们曾多次到建水讲学、并积极参与紫陶创作;八十年代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的马成林、同期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的陈鸿翎、毛耀宏、谭知凡、赖庆国、段平等,构成了当代陶画艺术的生力军,他们不断吸纳新的营养,视野开阔,突破传统,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把西方装饰绘画借鉴到陶器上,开辟了新的装饰风格,不但把传统陶画推向新的艺术高度,而且给当代建陶绘画语境提供了新的图式。他们有着严格的教学体制和系统的受教育的经历,为当代科班陶艺家。
四、云南省内外知名画家
众多省内外具有较高绘画水平的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和雕塑家,他们不断进入建水进行紫陶绘画的尝试和探索,这些艺术家在自身的艺术领域都有较高的造诣和名望,他们不拘泥于紫陶材质的束缚,大胆地在泥坯上进行创作,有别于建水本土艺术家的严谨和对传统紫陶艺术的崇敬,更注重自我个性的宣泄和绘画本质的表达。外来画家中也不乏对建陶绘画艺术有独到领悟和风格凸显的陶绘领军人物。
2008年至2010年间,由毛耀宏、刘也涵等人组织的当代中国画名家20余人到建水绘陶,可谓集当代名家于一堂,并于2009年10月300余件建水紫陶首次在北京宋庄艺术展览中心展示,这是中国当代名家画陶的第一次晋京展示,建水紫陶艺术品位得到提升,并有《建水紫陶精品集》一书同时发行,尽显名家精妙绘艺,为当代建水紫陶绘画艺术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泉,开创了当代名家画紫陶、以陶说画、画以陶传的新格局。随着建水紫陶的兴盛,已有更多外地艺术家不断来到建水进行陶画创作,使紫陶绘画艺术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格局,为当代建水紫陶增添了更多光彩。
五、紫陶艺术的当代价值
建水紫陶的创新发展,首先必须凸显紫陶材质的特点和美感。紫陶作为本体材质,工艺繁杂,具有约定成俗的美感特征,建水紫陶素来就有“色如铜、声如罄、明如镜、质如玉”的美誉,所以陶质感是必须要遵循的;再者,画陶者应该对紫陶生产工艺有较清晰的认识,能娴熟地使用绘陶工具,并能用独到的艺术手法来突出紫陶的材质美。
其次,要有符合紫陶器型的装饰美感,而不是简单的绘画转借。紫陶以圆器为主,自古以来陶瓷的艺术就是装饰的艺术。圆器是需要在翻转中寻找画面的妙趣,不像平面一目了然,故而纸上的许多构图在画陶时需要有意识地转换,与器型相融合,精心经营位置,做到恰到好处才行。
第三,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符合时代的审美特征,时下艺术更多地崇尚个性,每位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其作品必然有鲜明的艺术符号,这种符号是建立在艺术家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对自我心性的观照,对艺术本质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并不断利用画笔探索、提炼、总结的产物。这样的作品不但有艺术家的个性,也是符合时下对审美的需求。而对传统国画图式的简单转借、对他人艺术作品直接临摹的方法应该被重新审视和摒弃。
艺术家必需要有综合的艺术素养和开阔视野。纵观古今,大凡有所造诣的艺术家都在个人修养上有所建树。中国“文人画”的产生正是由苏轼等文人雅士对绘画的介入而兴起,并在元、明、清历代文人的推动下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而当代的艺术学习已不再具有古人文化艺术和社会环境,近现代艺术的发展与艺术教育的发展紧密相关,各个艺术院校的建立使得众多画界精英聚集其中,为近现代的艺术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艺术家的学习经历、学识结构与学院专业学习不可分离。艺术院校不但传授绘画技艺,而且传播古今中外各种流派和艺术思潮,再加之对哲学和文学等相关学科综合性的教授,使得当代艺术家逐渐建立对艺术立体的认知和建构,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授业方式已远远不能与新时代的教育结构相提并论,也不符合艺术创新的规律。
任何时代都会有新的艺术形态产生,但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可就,甚至需要几代人的不断探究才可得,真正的陶瓷艺术大师和大家也屈指可数。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紫陶绘画艺术不到二百年的历史,而当代紫陶绘画艺术的创作才刚刚开始,就更需要我们在其中寻找新的突破。比如在视觉经验、材料与科学技术的运用、器型的变化、紫陶语境的转换等多方面去探寻,在不断的探寻中彰显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在一定的专业理论体系的支撑下不断地完善与提高。
而在当下,欲从工艺美术跨入纯艺术的紫陶绘画艺术,只因守传统留给我们的营养是远远不够的,以需得外界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介入,才能够对整个紫陶绘画艺术的兴盛产生作用;而外来艺术家们的不断进入,也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土艺术家们,尤其青年艺术家只有积极地感知到外界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并不断地尝试着与它们相互交融,才能推动建水陶的发展。当然,收藏者眼界的提高和规范的市场运作、政府对陶艺展览的评奖机制和宣传推介活动的不断革新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在建水碗窑村的街头巷尾,紫陶的气息无处不在。总的来说,不管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发生变化,艺术的本质是服务社会的,历史上优秀艺术家和匠人名载千秋。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马文斗.临安紫陶—云南建水的陶艺传承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
[3]建水县志编篡委员会编.建水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郑斌.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J].中国陶瓷,2008(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