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和死亡是人生中时间和空间的不断的轮回体验,如同水一般,无处不在,无间断的慢慢前行。比尔?维奥拉认为人是时间的生物, 用录像艺术来记录这种具有延续性的生命主题是最好不过的形式,他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一场精神哲学上的修行,让艺术与精神交融,回归到事物的本质,关注生命与宇宙的联系。
关键词:影像装置艺术;比尔?维奥拉;生命哲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56-01
一、生命与死亡的轮回曲
维奥拉相当多的一些作品中往往用最直接的方式将生与死的问题呈现给观者,他的作品多在于探索“生”、“死”、“存在”、“情感”、“轮回”等哲学范畴的重大命题。每个作品的产生都是他对生命的神秘感与深邃感的新的体验。
在他的1992年的录像装置作品《天堂与凡尘》中,作者曾用两个裸露的黑白录像的显示屏沿垂直方向被面对面放置着。上面的显示屏上放映的是艺术家母亲躺在床上的遗像;下面的则是她的出生才几天的新生儿的脸。整个装置作品隐喻一种生命的脆弱性,尘世间的完结是否意味着永恒的结束?宇宙的另一边天堂是否会有灵魂的新生?我们终将去往哪里?这些对生命本原的质问给了维奥拉创作的灵感,他用自己对痛失母亲的真切感受创作出启迪我们对生死深入剖析和认识的作品,以及同一时期的作品《消逝》和《南特的三屏影像》都是在以不断地寻求“母亲去哪里了?”这一令他困惑的生死之谜的背景下创作。他的作品重在提醒我们:“有限的生命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人类本质上是一种时间的生物”。维奥拉在用一种积极的方式谈论死亡,而不是用消极的方式或者很绝望的方式,但是当有些东西的存在远远比我们每个人都更广泛更深刻的时候,这种占支配地位的不可见的存在——即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生存在这个世界,就是死亡。它通常都是以沉默的方式存在,个人的生命并不是永恒的,终有消逝的一天,只是死亡再到生命之间的别离维度要跨越多久我们无从得知,像庄子所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的生死观认为人的灵魂可以不灭,死亡是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存在,人的肉体终有毁灭之日,但是人的灵魂可以永远传递下去,存在于其他的生命体里。这也正是维奥拉作品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生命哲学的思想精髓。
而在维奥拉最新的影响装置艺术作品《逆生》(2014)中,他试图用一种慢镜头探索生命的力量和轮回的变幻。这件高达5米的影像装置,讲述了出生的故事,演绎人在经历巨大转折之后恢复觉醒的5个阶段。从一个全身沾满黑色的液体的男人在黑暗中浮现,到男人身上的液体开始升腾,速度越来越快,急聚的水流向上空发出震耳的轰鸣。紧接着水流由黑色变为鲜红色,又变成牛奶般的乳白色,最终变成了清水,水作为一种纯化的元素,是生命所依赖的东西,使男人的身体从污浊得到净化,如同刚刚接受完一个神圣的洗礼。而生命和死亡是人生时间和空间的无中断体验,如同水一般,无处不在,慢慢前行。事实上,维奥拉在影像中所用的人身体必需的介质——土地、血液、牛奶、水和空气,隐喻象征着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轮回,从黑暗到光明的嬗变,反映了靠内省以明心见性到达虚无境界、即身解脱而超凡入圣的东方玄学禅宗路径之境。
二、超越和自我意识的史诗
维奥拉最重要的录像作品之一《我不知道在它眼里我到底像什么》构思了一种对超越和自我意的史诗性的探索。维奥拉在南太平洋斐济群岛拍摄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土著仪式、 风景和动物,他把这部作品描绘成是“对人的内心状况和与所有人都秉有的动物意识相关的个人的探索”。标题采自梵语的精神课本《吠陀经》。该经文描绘了人从出生、意识、原始生存、直觉、知识、理性思想、信仰,到完成一种逾越物理法则的超现实过程。这个作品由5部分组成:黑色身体、鸟语、官能之夜、鼓晕和活的火焰。这盘录像构拟了一次理性和直觉思维从自然世界到精神典礼的形而上的旅行。维奥拉对主体和客体,观察与被观察作了深刻的、史诗般的考察,他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被压缩在一个难以驱除的视觉隐喻之中:正在拍摄的艺术家本人的图像投映现在猫头鹰的瞳孔上。这一别具匠心的发人深省的画面可以直击观者的心灵,唤醒“真我”意识的存在,同时传递出艺术家对“我”之外的生命的关怀与热爱,和对生命奥秘之处的探索。如埃德加·莫兰对影像之魅力的评述一般:“主观欲望越强,它所附着的影像越会自我投射、自我异化、自我客观化、自我幻觉化和自我偶像化。……尽管或由于该影像表面上具有客观性,它所凝聚的主观欲望越来越丰富,直至具备了超现实性”①这种一系列的对于生和死过程的记录,对人进行苦修、献祭和动物行踪的记录,无不反射出东方佛教思想中的“诸行无常”和“众生平等”的思想。
艺术品本质上就是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②如维奥拉自己评述的那样:“我们的生存于时间,正如鱼儿的生命于水:我们看不见它,无法品尝,无从触摸,但它又是我们生命的无可或缺的一个组成。”③这也许正是时间与空间下的生命的深邃与神秘之处的魅力所在。艺术只有彰显生命的快乐与痛苦,生命的渴望与向往,生命的创造与活力,才有其美的力量,而维奥拉影像艺术作品的深度化就是对艺术与生命哲学相交融的最有力的反馈。
注释:
①埃德加·莫兰,马胜利(译).电影或想象的人: 社会人类学评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
②苏珊·朗格(美),刘大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33.
③维奥拉个人官网.维奥拉对话访谈录[Z].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