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李贽“童心说”在小说评点中的实践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21558
钟凌霄

  摘 要: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千百年来,人们对李贽这一文学思想及其影响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将“童心说”与其小说评点结合起来的探索却并不太多。“童心说”作为李贽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他的一切文学作品中必然有所体现,本文以《容与堂本水浒传》作为李贽小说评点的典范,对“童心说”这一思想在其评点文字中的体现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小说评点;真;人物品评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03-02

  李贽在《童心说》的开头记有写作该文章的缘由:“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①,由此可见,《童心说》的写成与李贽批阅《西厢记》有关。但它仅仅是一篇读完《西厢记》而作的读后感吗?显然不是,李贽在文章中提出的文学思想,实际上是针对当时“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文学现实而发。他痛心明代文学逐渐沦为宣传道德纲常的工具,因而提出天下的至文,都是出于“童心”,而“童心”即“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将《西厢记》、《水浒传》看作“天下之至文”,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认为《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出于“童心”而作。因此他对于这类作品的评点,其目的也在于愉悦性情,并非一味的为文学而为之。

  本文所研究的《水浒传》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的《容与堂本水浒传》,共一百回,分上下两册,正文中有夹批、眉批,每回末有回末总评。书的结尾处还附录有署名“小沙弥怀林”的《批评水浒传述语》、《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又论水浒传文字》等四篇文章,以及署名“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叙》。这个版本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李贽对《水浒传》所作的评点文字的原始面貌。通读整本小说可以发现,李贽从“童心说”出发,对《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方面进行了评点,具体表现可分而述之:

  一、指导思想上以“真”为准则,批评假道学

  李贽从“童心”的角度出发,以“真”作为评论文学作品的准则。这里的“真”不仅要求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还要求作者敢于写真事,讲真话。在评点中李贽对“真”的颂扬随处可见,如他喜欢用“真汉子”、“真情”、“真品格”、 “真男子”等词语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他以“真”为指导思想,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评点《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一)多次强调《水浒传》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

  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叙》中称《水浒传》为作者的“发愤之作”,那么它发什么愤呢?李贽认为首先是发泄民族之愤。施耐庵、罗贯中虽身在元朝,却意在反映宋事。因有靖康年间二帝被俘北上的耻辱,所以借写大破辽国来发泄;因有南渡苟且偷安的怨恨,所以借写消灭方腊来发泄。其次是发泄不平之愤。《水浒》中的人物,个个都是大贤大德之人,但他们却被奸佞之臣迫害到了梁山上。作者写他们的反抗,就是在发泄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李贽强调《水浒传》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历史现实,这和童心说中文学作品要“根于心,发于言”的基本原则是相符合的。

  中国古代将小说视为不入流的“小家珍说”,它不过是一些“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东西,主要抒发下层百姓的感受和议论而已。李贽打破了人们对小说的这一成见,他在评点中多次将小说内容与当时的黑暗现实联系起来,以引起人们反思。如他痛恨当时的奸臣玩弄权势,排贤挤能,在第十一回总批中评道:“尝笑天下忌才之人,狗也不值。”②第十二回总批中评道:“可见小人忌贤嫉能,遗祸国家不小。”③。他批判统治阶级昏庸无能,用人不贤,在高俅的发迹史旁批道:“这不只高俅。”如此等等,不仅纠正了人们将小说视为“小道末技”的看法,而且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初衷。

  (二)借小说内容批评假道学、孔学教条者

  李贽“童心说”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赞美“真”和“趣”,批评“阳为道学、阴为富贵”的假道学。李贽所生活的时代,士大夫和文人都把封建纲常尊为“天理”,要“存天理”,就要“灭人欲”。李贽处于这样的环境,必然会有所反抗,再加上当时的绝大多数道学家只将道学作为升官发财的手段,而不是修身养性、为国为民。因此他在评点中多次对假道学发出嘲讽,如第六回的回末总评:“如今世上都是瞎子,再无一个有眼的,看人只是皮相。如鲁和尚,却是个活佛,倒叫他不似出家人模样。请问似出家人模样的,毕竟济得恁事?模样要他做恁?假道学之所以可恶,可恨,可杀,可剐,正为忒似圣人模样耳!”④他认为道学家都是言行不一的虚伪之人,嘴上满口仁义道德,行为却卑鄙龌龊,因此在评点中对他们展开了猛烈抨击。如第三十九回中对于黄文炳阿谀奉承上司的行为,他讽刺道:“如今读经书的,哪一个不是阿谀谄佞之徒?”⑤

  二、人物的品评上以自然率真为准,赞扬人物的真性情

  李贽常常用“圣人”、“大丈夫”、“活佛”等称谓来称赞《水浒传》中的英雄,这些称谓的含义在李贽心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言一行都出自真心。在《水浒传》中,李贽一方面根据“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的观点来分析英雄人物的行为,认为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人是童心未曾失去的人,另一方面又高度认同英雄人物的不磊落行为,认为这样的人物更真实,更能体现真性情。

  (一)高度赞美李逵、鲁智深等人自然率真的性格

  李贽在评点中多次称李逵为“活佛”,如在第七十四回回末总评中,他说:“燕青相扑,已属趣事,然犹有所为而为也。何如李大哥做知县、闹学堂,都是逢场作戏,真个神通自在。未至不迎,既去不念,活佛!活佛!”⑥李贽喜爱李逵的原因,除了李逵自然率真的性格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朋友肝胆相照的忠义之气。如在第四十回中,对于李逵拿起板斧到法场救人的行为,李贽赞美道:“晁盖也须十七人才来干事,张顺亦是九人方来劫牢,那里如李大哥,独自一个,两把板斧,便自救人,是如何胆略!如何忠义!”⑦

  《水浒传》中同样具有这个特点的人物就是鲁智深了。常人都认为鲁智深不懂遵守世俗礼仪,凡事都按自己的想法而来,因此显得荒谬可笑,但李贽却认为这正是鲁智深可爱可贵的地方。他同样以“活佛”来称赞鲁智深,如“大闹野猪林”一回中,李贽称赞鲁智深在两个恶人手中救出林冲的行为,说道:“这个和尚是活佛!”李逵和鲁智深可以说是梁山众多英雄中体现“童心说”最彻底的两个人物形象,李贽将他们单纯自然的性格视为佛性,在小说评点中多次给予肯定。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李贽对于当时的虚假风气发出了深刻反思,但是这种反思得不到世人的认同,甚至被视为“异端”。于是他只能借小说中的理想人物来抒发胸中块垒,聊以慰藉之情,这是他赞美李逵、鲁智深等人的重要原因。

  (二)符合人物情理即为“真”,认同英雄的不磊落行为

  李贽将“真”看为人物评价的最高标准,他不仅赞美人物性格高尚的一面,对于人物性格的阴暗面也有清楚的认识。他在第十回中说道:“《水浒传》文字原是假的,只为他描写得真情出,所以便可与天地相终始。”⑧这里的“真情”指的是符合日常生活情理,《水浒传》的内容虽然是虚构的,但人物却是真实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将这些英雄人物写得符合情理,而不是一味地完美化、理想化。如宋江虽为“忠义第一人”,但也是“假道学”一个;鲁智深率直冲动、粗心大意,在拳打镇关西时又带有些许狡诈;武松武艺高强却又胆大心细……

  如第五回鲁智深偷了李忠、周通的金银酒器,很多人都认为他这一行为有损于他的英雄形象,但李贽却不以为然,他评道:“人说鲁智深桃花山上窃取了李忠、周通的酒器,以为不是丈夫所为。殊不知智深后来作佛,正在此等去处。何也?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方是成佛作祖根基。若瞻前顾后,算一计十,几何不向假道学门风去也?”⑨这表明李贽赞同作者写出英雄人物的种种不磊落行为,他认为这样的写法能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更真实。

  三、结语

  综上所述,李贽以“童心说”作为评论《水浒传》的指导思想,他将反对封建礼教,批判假道学、要求性情的自然流露等思想通过评点文字表现出来。他所提出的“发愤而作”、“同而不同”、“趣为第一”等小说批评理论,虽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对叶昼、金圣叹、冯梦龙、脂砚斋等评点家有深刻影响。在李贽之后,明清小说也迎来了一股创作和评点的热潮,在这股评点热潮下,小说批评理论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也因此被推向了繁荣阶段。李贽的小说评点不仅推动了明清小说理论的发展,他在小说评点中所推崇的真情观对当代文学同样有着借鉴意义。在这个快节奏的文学时代,文学作品更多地以“文化快餐”的形式出现,虽然内容华丽,实际上却毫无营养成分可言。在这种文学环境下,如何用文章表达出真实的生活感受确实是一个有待深思的命题。

  注释:

  ①李贽著,张建业.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6.

  ②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58.

  ③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69.

  ④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96.

  ⑤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65.

  ⑥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096.

  ⑦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590.

  ⑧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46.

  ⑨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82.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容与堂本水浒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李贽著,张建业.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李贽.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厦门大学历史系.李贽研究参考资料——李贽与《水浒传》资料专辑第三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

  [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8.

  [6]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傅秋涛.李卓吾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8]何宗美.李贽与“侠”略论[J].西南大学学报,2007(01).

  [9]王芹.李贽与“侠”再论——以《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为中心[J].德州学院学报,2010(05).

  [10]司伟伟.李贽水浒传评点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11]张玉华.李贽小说评点的理论价值——以《容与堂本水浒传》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