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高校声乐教学中对音乐学与音乐表演意义上关于声乐的两种范畴的综合阐述,结合高校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多年教学教学的经验总结,试图在声乐教学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呈现声乐教学的内在特质,力图对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向给予审慎客观的阐释和解读,为高校声乐教学理论提供一次在创新层面上的有益尝试,对丰富和改善高校声乐课堂教学的现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声乐;实践;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34-01
声乐教学理论大体上体现在自身的艺术特质、方法论的技巧实践、本质论的知识流布与外在的表现形式等四个层面,其远远超越于简单文字摹写所建构的经验传授体系之上,更多的体现在自我实践与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同构互动系统之中。就高校课堂教学而言,由于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天然存在,加之其在高校学习阶段所赋予的可塑性,要求声乐教学必须摒弃原有的灌输式教学和同一性传授知识及其技巧方法的模式,而应在新教学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理路,力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区别性教学和个体性培养,创立符合声乐教学规律和时代要求的属于自身特色的方法。
一、灵活实践声乐教学理论,培养学生个性的歌唱
声乐教学的实质就是关于歌唱的训练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对既有理论的丰富和创造性的阐发,但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来看,它并不需要艰涩难懂的理论,正如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曾经被世界著名德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誉为“伟大的人”的沈湘先生所指出的:“歌唱本来是一个简单的事。方法越简单,越容易,也就越好。可是人们往往把它复杂化了”。这是一种在歌唱实践中的理论总结和认知,虽然其意义不难理解,但对于当前国内声乐界所倡导的两种主张有着非常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当下在我国声乐界大体存在两种主张:一是从共鸣入手展开训练,强化声音往鼻腔运动,多用闭口音和哼鸣等;二是从呼吸着手,以身体下部运动所形成的横膈膜运动来应和开口音训练,试图在放松的状态下合乎自然地发生规律。这两种方法从根本上而言没有优劣之分,借用国外声乐界的标准来看,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声音具有“传”的特质,简单的说就是结合学生歌唱的自身条件,赋予他们唱出属于自己的而又传给他者以美丽的歌声便是教学的真谛所在。
二、实践多样的特色教学方法,引申声乐教学理论
基于学生生理和个体所具备的音乐条件的不同,加之发生器官的隐蔽性,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在示范性和可演绎性的情况下进行模拟化解答的,在不同的声乐老师个体主观感知的教育下会对不同的学生产生差异性甚至截然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存在很多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也对声乐教学的理论阐释和对象性影响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纠正学生因错误的气息影响歌唱时,老师一般会启发学生感知呼气和吸气直到矫正学生能够自如运用气息来支持歌唱的正确状态;在讲解共鸣的时候,老师一般会用乐器的共鸣腔同人体的共鸣点做类比想象,使学生能够在大脑中构拟的空间中找到声音的位置;针对不同的唱法,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包括通俗唱法,老师一般会采用理论来引导学生明晰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不同唱法的尝试过程中对不同唱法的发声原理、文化内质及风格特点等加深直观的感知。
三、多维创新声乐教学改革, 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如同上文阐述的那样,声乐教学的主体具有相当强烈的个体特性,有着多个层面的不同需要和认知;声乐教学的实施根据不同的环节和需要具有非常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理论均有不同视角和不同层次讲解和对应的理解,故而在声乐教学新理念逐步形成和深化的当下,多维的声乐教学改革和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其目的便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师生互动关系。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课堂中,老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又是课堂教学主体,一般围绕专业术语与概念理论的叙述、发声器官的了解和发生过程的理解与示范演唱给学生以模仿和加深印象来完成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理论的丰富都是极为不利的,也是不尊重声乐教学规律和特点的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延续。
创新教学改革并非一时的口号,也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时髦话语,它是基于创造性的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而衍生并作为注脚的。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处理有序的控制师生关系的张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对各类声乐问题互相追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师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展开对互动学习,以期师生在课堂上建立新型的互动关系的同时,开掘学生独具个性的音乐潜能,推动声乐教学顺利有序富有建设性的开展,从而赢得声乐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升华和有效地提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