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黄宾虹山水画笔墨浅识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642
史景霄

  摘要:“笔”与“墨”作为最具民族审美特征的一对范畴,一直是画家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文中我以当代画家黄宾虹的山水笔墨特征,即“浑厚华滋”,展开阐述。在此分析笔墨的基础上,来论述今天的我们如何来正确对待当今笔墨的发展,并从中得出结论:我们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寻找一条表现自己精神追求的笔墨语言形式,而不是一味的临摹和追随前人。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笔墨的问题,才能使笔墨在以后的发展中求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山水画 笔墨 黄宾虹 浑厚华滋

  中图分类号:J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黄宾虹曾说:“可变者笔墨,不变者精神”。从而道出了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来正确认识笔墨,正如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审美精神的变化,要求笔墨不能死守在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规范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要求与之相符合的笔墨语言形式出现,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笔墨的发展问题呢?下面是笔者关于对待笔墨问题进行的论述,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近年来在中国山水花坛上比较卓有成就者,莫过于黄宾虹,“黑、密、厚、重”是其独特的风格,黄宾虹创作了独立千古的笔墨语言形式。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以显明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大气磅礴,不同凡响,给人以浑厚华滋之美感,来源于他高深的笔墨功力,丰厚的学养不懈的进取和独具的慧眼,揭示自然奥秘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认识方法。他的画近看笔墨参差错落,笔粗形草,似不经心,远观则层次井然,章法森严,无路而路自出,无水而水自流,无声而声自鸣,山川浑厚,草木严茂之中显豁村舍人烟;整个画面元气淋漓,充满着神秘的情调和色彩,即和谐统一又融洽分明,令人陶醉,沉浸在田园诗般的交响乐中,忘掉了自我,激发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思和向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同时他以精湛的笔墨,揭示了元气浑茫的宇宙的天机和奥妙。这正是黄宾虹的山水画刻意追求的境界和天趣。黄宾虹的山水创作色调浓黑,浑厚深沉。他喜爱夜山和“晨昏或云雾当中的山”,夜山、晨昏的山常呈现浑厚华滋的意境是一致的。他的许多作品黑到令人吃惊的地步,这在中国画史上是没有的,或者说是少见的。因此他赢得了理解者的称赞,也遭到不理解他的人的否定和讥讽,赞扬者与持否定态度的人的不同观点,都集中反映在一个“黑”字上。

  中国画离不开墨。墨的用量、薄厚决定画的浓淡,深浅。历代前贤以这块黑色的墨,对祖国秀丽山川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表现,充分发挥了墨的表现力,给后人留下了大批艺术珍品,光辉灿烂,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黄宾虹在总结前人用笔用墨的基础上,加上自己数十年对中国画笔墨技法耕耘的实践研究,从中总结出“五笔七墨”。“五笔”即平、圆、留、重、变。“他所谓的“平”,指运笔时,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于臂平。又以全身之力,运用于臂,有臂使脂,用力平均,所以我们在用笔时心态必须平静如水。要求做得到“如锥画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就是说只有这样的笔画,才能使笔笔肯定有力;所谓“圆”,要求落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如折钗股,不忘生圭角,即使是欲其曲折,亦当圆而有力。对此,黄宾虹非常讲究,他认为:刚中有柔,在于用笔能圆;他认为:柔中见刚,关键也在于用笔要圆,并且画来的线要圆润,丰满;所谓“留”要求用笔不疾不徐,有如屋露痕,不能使笔画放诞犷野,全无含蓄,却要笔有回顾,上下映带。

  黄宾虹有论画诗道: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雨淋墙头”就是“屋漏痕”的另一个具有意象意味的说法。雨淋到墙头,墙壁有石灰,吸水性很强,流到哪里,吸到哪里,而且自然有起痕,这点痕迹,就是留,和我们画中的“白”对应。黄宾虹晚年之笔,其妙处便在于“留”;所谓“重”,是指笔力即能扛鼎,也如高山坠石,又要求做到举重若轻,虽细亦重。更不是风吹落页,满纸草率。平常作画,可以轻描淡写,但所谓“轻描”,决不是要你落笔轻浮。如为人稳重,即使穿件单衫,起人照样稳重。所以,看落笔是否有气力,关键在于落笔稳重一点落笔,到了纸上,似乎大风吹不倒跑,几根线条一勾一勒,摆得稳稳当当的,即使八级地震似乎也不会动摇。一幅画,就是需要由能够体现“重”的线条来构成,才能使作品稳如泰山,这个方面不得不引起画家的重视,“重”字在一幅画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所谓“变”是说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因此作画要求既要变化,而又有呼应,自自燃然,无造作之气,虽然意在笔先,甚至惨淡经营,也要在随意挥洒中见天然之变化 ① 。“变”字同时也是黄宾虹对后人笔墨发展指引的道路,它要求我们在临摹的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东西,创造出自己的笔墨形式。画笔宜于平、留、圆、重、变,五字用功,能平之后才能留,能平留圆重之后才能变。其中的“平”,是用笔的第一要素,其含义是运笔时的精神气象要平和安详;所谓“重”是画出来的线要有力度,有力度山石才有重量;而最后的“变”字十分关键,后人需要在“变”字上求悟,通过实践,创造出有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新画卷。

  所谓“七墨”即:一是浓墨法。以浓墨勾勒轮廓进行而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或相距较近的景物。二是淡墨法。以淡墨勾取轮廓或表现物象的明处凸出之形及远处迷濛景物。黑色层次的丰富变幻往往不在浓墨而在于淡墨的巧妙运用;三是破墨法。即趁第一遍墨未干时,再加补一些浓墨或淡墨,使前后黑色溶接、渗化起来,形成画面需要的水墨效果。破墨成为画家普遍使用的墨法。四是积墨法。在第一遍水墨干后,再加第二遍、第三遍、乃至若干遍水墨,造成浑厚华滋之感。四是积墨法,积墨法一般是干后加画,趁湿加画是积墨法与破墨的结合,总之要逐层积染,但须墨痕分明,墨不碍墨,积墨法的关键是“积”,积需胆量,更须有高深的学养。五是泼墨法。人们一般将泼墨视为一种痛快淋漓的泼洒水墨的写意画法。六是焦墨法。焦墨是墨度最高最干最浓的墨。其特点凝重醒目、生拙辛烈。用得好,鲜活透亮。用得过多,往往会有枯涩死寂之感。七是宿墨法。宿墨是隔夜之墨墨中含沉渣,画家多不愿意用,唯黄宾虹擅用此法。通过挥洒拖抹等笔法,使水墨中的沉渣自然化解,自是一种异样效果。

  黄宾虹认为:“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成其画”。在黄宾虹先生看来,这是衡量一幅山水画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他的山水画创作七种墨法齐用,层层积墨,遍遍点染连数十遍之多,甚至过去之作在赠人前,仍在他认为不足处加笔,墨层丰厚至无以复加,画面浓黑几不类物象,但如前所述,远观则墨无黑气景物灿然,特别在深黑的局部,更显出光华照人,尤见功夫。“他的山水画创作,层层积叠,遍遍加深,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墨不碍墨,色不碍色,色中有色,墨中有墨,色墨交融,融洽分明,浓黑中见浑厚,深沉中蕴藏着黑色神奇的变幻,非常惊人心魄,引人耐看,耐人寻味。”② 他把积墨的应用和表现,可谓发挥到了最大的极限,创造出一种新的笔墨形式,最终形成了自己和当时画风迥然不同的面貌,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黄宾虹是一位集大成者,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而我们如何去认识他在笔墨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吸取他的艺术精华,而不是一味的临摹和追随,因为一,历史不可能重演,也不可能出现第二个黄宾虹。二,他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是与他的学识,理论研究,人品以及高深的笔墨功力,自然和己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他始终在寻找一种能够表现元气浑茫的宇宙,万物生灵的笔墨语言形式,来实现他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在他笔墨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精神追求,学养和当时力求发展的形式,自由发展,创造出一种自己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求得进步,取得成功。

  注释:

  ①俞建华.黄宾虹笔墨探微.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②董雨萍.中国山水画大家黄宾虹.黄宾虹精品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参考文献:

  [1]卢铺圣.中国画的笔墨世界.关于笔墨的争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社.2002年版.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3]董雨萍.中国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4]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5]邵洛羊.中国画应该姓中.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