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程及其在当代的命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209
张 慧

  摘要: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程,辩证地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在当代。我们更要正面应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挑战,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我们坚信社会主义最终将全面超越与取代资本主义。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当代命运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87-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及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至今历经一个多世纪,尽管这一历史进程经历坎坷,时间跨度漫长,无可否认科学社会主义还是逐步走向了成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几经曲折,教训深刻,经验丰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借鉴作用。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空前高涨;同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虽然蕴含着社会主义的萌芽思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越来越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障碍。时代呼唤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指导无产阶级开展革命斗争,走向最后的全面胜利。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克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经过20余年的艰苦的理论研究,最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显著标志是发表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及其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有三:其一、它首次揭示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阶级力量;其二、科学社会主义首次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化为角度去探索未来理想社会的特征,从而把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其三、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提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论断。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兴衰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第一次对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挑战,开始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漫长历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二战后,欧拉美等国家纷纷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各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并存,经验与教训并存,本文仅以苏联社会主义的兴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为根据做粗浅地探讨。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国内外环境恶劣,列宁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勇敢接受实践的考验,毅然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时调整战略,及时终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出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晚年的列宁以俄国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和经验教训为借鉴,重新审察自己的社会主义学说,得出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涉及各个领域,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列宁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直至今日,仍然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时间的短暂和历史的局限,列宁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创新思考并未得以实施。

  斯大林作为列宁的继承人,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长达29年。在此期间,苏联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和军事强国,并在二战中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性胜利,推动了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从此与世界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立。但是由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和极“左”的思想。使得苏联模式越来越偏离本国的实际,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种偏离发展最后使得苏联模式演变成为一个越来越脱离实际的僵化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应该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带给社会主义者最重要的教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中国共产党几代党的领导人借鉴他国经验,吸取他国教训,成功顶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剧烈冲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科学地结合起来,创制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解放初,毛泽东就指出要反思苏联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至今已历经50余年,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与心血。毛泽东针对中国革命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针对建国后的国情提出了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实现了中国的社会形态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型。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个人经验的不足,毛泽东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也有失误,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累了历史经验,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创制了邓小理论。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瞻远瞩地回答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次新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邓小平理论进~步坚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在关键时刻遏制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邓小平理论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根本任务、根本要求、最终目标等方面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对当时迷惘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是一剂及时的清醒剂;邓小平理论还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符合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发展新形式,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情况,创制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关系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的具体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

  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针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包含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社会主义兴衰的关键原因,从科学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质和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表明我们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决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心内容由政治革命向全面建设的根本转换,首次实现了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根本转换,从根本上跳出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思维框架,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全新境界。

  四、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命运及其发展前途

  21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曾经被科学社会主义断定为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却在新时代带头掀起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术革命,从表面看资本主义好像更加发达了。

  面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挑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呢?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信念。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方向的前进性,道路的曲折性,而社会主义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新事业,其前进的道路必然会更加曲折、反复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第二要科学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国情,辩证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变化,科学地分析其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规律的新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学习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华,同时对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并存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三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左”的观念,防止转向右的方面,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正确应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挑战;第四要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在对外开放中尽快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尽快在科技方面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