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褚少孙、班固对司马迁《封禅书》“实录”式的征引,更加之以“长陵神君”故事的佐证,确定《封禅书》“食巨枣”当是“食臣枣”的讹误。
关键词:食臣枣 食巨枣 “实录”式 长陵神君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0036-01
《史记?封禅书》记方术之士李少君对汉武帝言: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其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唐司马贞《索隐》于此作注:“包愷:‘巨,或作臣。”
《史记?孝武本纪》亦载李少君对汉武帝言: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上所摘抄的两段文字,似乎“一模一样”,究其原因有二:(一)唐司马贞《索隐》云:“褚先生补《史记》,合集武帝事以编年,今止取《封禅书》补之,信其才之薄也。”事实上《封禅书》有通史性质,而褚先生实抄《封禅书》有关武帝的部分以补《孝武本纪》。比较两篇,可看出除个别词有异写外,大概就是《孝武本纪》“上亲礼祠上帝”后比《封禅书》多了“衣上黄焉”和篇末“太史公曰”段尾多了一语气词“焉”为最大的差异了。这说明褚少孙是以决不妄改司马迁一字地“实录精神”补作《孝武本纪》的。(二)这两段文字同是记录李少君以方术说武帝之辞,本应别无二致!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明确得出结论:《孝武本纪》“食臣枣”与《封禅书》“食巨枣”应是形近而误,必当二者居一!
梁玉绳《史记志疑》云:既言巨,则不得复言大,必是误文。《汉志》作“食臣枣”, 《索隐》亦引包愷云“巨,或作‘臣。”考《田儋传论》“安其生与蒯通相善,尝以策干项羽”,则辨士之流,即其时见存,亦不过八九十岁人。安得以为古之真仙哉!言食安期大枣,犹言与九十余老大人之大父游射也。《韩子?外储左篇》云:“郑人有相与争年者,其一人曰我与黄帝兄同年”,少君其类是欤?
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史记志疑》这段话亦持同样观点:又,司马贞《索隐》:“服虔曰:‘古之真人。案:‘《列仙传》云安期生,卖药东海边。时皆言千岁也。”……《列仙传》云“时人皆言千岁也”,或像李少君言“与其大父游射处”、“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巧言伪词让人误“以少君为神,数百岁人也”。或是后人以讹传讹,神之以“千岁”也。
诚如清人梁玉绳、日人泷川资言所言,安期生不过“一辨士”耳,其人其事颇类“长陵神君”。《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所记相同,现录《史记》文如下,后证以《汉书》。
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汉书》作“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汉书》有“亦”字)往祠,其后子孙以尊显。及今上(《汉书》作“上”)即位,则厚礼置祠之内中。闻其言,不见其人云。
长陵女子,凡人也,因身世曲折,“风云际会”成神人。安期生的成仙经历也应与之相仿。据《史记》、《汉书》、《列仙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书可见其人约生于秦时,遍干诸侯,好为大言,又于海边卖药,人不知其生死,遂以之为神。想必汉武帝也有所耳闻,李少君为取媚于武帝,便敷衍出一段与安期生相遇的故事。尤可注意的是“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这里的“仙者”并不指安期生,虽然书中提到“安期生仙者”或“时人皆言千岁也”,但汉时距黄帝何只是数千岁?所以李少君也并不以安期生有千岁,或是“能见之以封禅”的仙人,而是“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的仙、人桥梁罢了。《汉书》颜师古注“合”字为:“合谓道相合。”可见李少君言己和已神化的安期生道术相合以取媚于上。为显示和安期生的“亲密”,他大言道:“我和安期生道术相通,见于蓬莱海中,他还给我吃了几颗仙枣,有瓜那么大!”只有这样文意才通顺,合于情理。不然要么像梁玉绳先生所说“既言巨,则不得复言大”。要么我们就会想,安期生“食巨枣”,与卿何干?
又,《汉书》与《史记》相同内容,多为照抄《史记》相关部分,其《郊祀志》就云: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封禅书》作“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两相对照,知此段全抄《封禅书》,所异者除“臣”字外绝不影响文意的异同。这一段和褚少孙录《封禅书》以补的《孝武本纪》均作“臣”,足可证明司马迁《封禅书》原文当为“臣”字!也说明由司马迁完成《史记》“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到班固作《郊祀志》、褚少孙补《孝武本纪》时,所见本都作“食臣枣”。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由此可知:一、褚少孙补《史记》未妄作,就《孝武本纪》而言是忠实摘录《封禅书》,间有小异,多为语气词,绝不会明显抵牾。班固取《史记》,与之持相同观点。二、《史记》传抄本在晋以后,因为历时较长,又因其“是非颇寥于圣人”而被压制,抄误之处逐渐多了起来。正因为汉时流传较窄,我们是否可说奉诏撰史的班固看见了“副在京师”的《史记》?这样就更证明作“臣”无疑了。
参考文献:
[1]梁玉绳.史记志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3]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4]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