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罗扎诺夫自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学者视野,至今形成了一股译介研究小高潮,在此对其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罗扎诺夫 译介 研究
中图分类号:I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罗扎诺夫(1856-1919),是俄罗斯富有争议的思想家、宗教哲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政论家、神学家。在中国他的名字还被翻译成洛扎诺夫、罗赞诺夫、罗萨诺夫、罗札诺夫、罗森诺夫等。一生著作等身,生前死后毁誉参半。在中国从80年代开始才有译自国外的文学史中得以简短介绍,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慢慢进入译介状态,相比过去的落寞,也算得上是一次小高潮。在此对罗扎诺夫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情况的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来自他国的零星介绍
这个时期的译介没有自觉性。有两本书介绍了罗扎诺夫,一本是1981年7月,由台北远景出版社出版的汤新楣译的俄罗斯在美国的侨民史朗宁写的《现代俄国文学史》,这本书在2001年在大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比较客观而全面的反映了俄国现代文学史进程,其中第六章《神秘主义、哲学家与马克思主义者 》就说他是“现代俄国文学里个性最复杂最矛盾的一个人物”,对他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复无常和作品中有无主旨等作了简单的分析介绍,这估计是在中国能找到的最早的有关罗扎诺夫的评论,虽然是经英文翻译过来。可能由于是来自台湾的翻译,加上是一部文学史,这部书在大陆并没有引起多少对罗扎诺夫的关注。
另外一本就是1992年,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刘文飞等译的〔苏〕托洛茨基编著的《文学与革命》,这本书在1923年夏天就已经完成,其鲜明的观点,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得这本书当时就在俄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早就被鲁迅等翻译过来,但1992年才正式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托洛茨基狠狠的批判了罗扎诺夫的为人和思想的多变性。
二、90年代中后期——缓慢进入译介小高潮
1995年,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冯觉华翻译了Т?Л?布斯拉科娃的《罗扎诺夫的创造生涯》,这是中国第一次比较自觉的去了解罗扎诺夫。
90年代后期,慢慢进入翻译小高潮时期,主要集中在1997年和1998年两年的时间里,除了同时代的回忆录或是散文性质的专门评论罗扎诺夫的文章,还翻译出版了罗扎诺夫写的2本随笔散文集,以及6篇散文随笔。
1997年1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雷永生译的别尔嘉耶夫的《自我认识——思想自传》(2002年1月和8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两次出版),这部书多次提到罗扎诺夫,比较全面而细致地回忆了罗扎诺夫的一些生活小细节以及其奇特的思想和行为,为我们研究罗扎诺夫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年,《世界文学》第三期郑体武选译的《落叶》片段,这估计是罗扎诺夫作品在中国最早的译文。郑体武在译文前写了短小的序言。10月,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了郑体武译的《隐居及其他:洛扎诺夫随想录》,收录了《隐居》、《落叶》第一筐、《落叶》第二筐以及《当代启示录》,这是一个选译本,也是他作品的第一个中译本,平均约占原版的三分之一,在译序中有对前三部作品的特点——手书性背后作者的思想和个性的简单分析。
1998年1月,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李勤译的《自己的角落:洛扎诺夫文选》(白银时代俄国文丛之一)选译内容涵盖了教育评论、政论性文章、文学评论、宗教哲学等领域。其中附有郑体武1997年10月写于上海的中译本序,其中对罗扎诺夫的出身,家庭婚姻以及家庭婚姻对创作的影响,介绍了创作历程,独特的文体创作,独特的性格和精神世界,以及对教育体制的抨击提出的三个主要原则。几乎同时,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郑体武和岳永红译的吉皮乌斯所著的《往事如昨:吉皮乌斯回忆录》有一篇文章《耽于沉思的朝圣者——回忆洛扎诺夫》回忆了罗扎诺夫。同年4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郑体武译的《落叶集》(俄国白银时代文化丛书之一)完整的翻译了随笔《落叶》第一筐和《落叶》第二筐。6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俄罗斯白银时代精品文库,其中有金亚娜和周启超主编的《白银时代?文化随笔》,由赵桂莲翻译了罗赞诺夫的三篇随笔《思绪之芽》、《关于文学的断想》、《逝者如斯》,同时还翻译了一篇彼?帕利耶夫斯基写的《瓦西里?罗赞诺夫肖像》。另一部俄罗斯白银时代精品文库的作品《白银时代?名人剪影》,由汪介之、葛军和周启超主编,其中有晓都翻译的梅列日柯夫斯基写的《瓦?罗赞诺夫》。12月,辽宁敎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永穆和蒋中鲸翻译的弗?索洛维约夫等著的《关于厄洛斯的思索》,其中有罗扎诺夫的《作为一种信仰的家庭》、《孤独》、《落叶》、《昙花一现》等作品。
最后就是在1999年1月,学林出版社出版了赫克著的《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以及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梅列日科夫斯基著的《重病的俄罗斯》中谈到他,这些随笔性文章以及同时代人对别雷的回忆录的翻译为我们进一步去了解研究罗扎诺夫以及他的作品和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比翻译而言,除了附带在译文前面的序言,中国本身的相关评论和研究要滞后一些。著作方面在1996年9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郑体武的《危机与复兴——白银时代俄国文学论稿》中有关于罗扎诺夫的思想和个性的分析。1998年11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张冰的随笔性著作《白银悲歌》中,比较形象的介绍了罗扎诺夫的一生。12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周启超著的《俄国象征派文学理论建树》中比较全面的介绍了罗扎诺夫的理论建树,分析评价了他几篇重要的理论著作。
学术网上能查到的论文到1999年只有3篇。1998年,《俄罗斯文艺》01期人物版刊载了邓理明的《瓦?罗赞诺夫简论》这是中国学者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第一篇有关罗扎诺夫的评论文章。其次是《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05期,郑体武的《洛扎诺夫的文学观》比较深入具体的分析罗扎诺夫的文学观。1999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上发表了赵桂莲写的《用心感知,让心说话——论罗赞诺夫的创作价值观》对罗扎诺夫矛盾感性的创作现象背后的创作价值观做了分析探讨。这一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由刘宁主编的《俄国文学批评史》,有两个小节都论及他,说他是一位宗教唯心主义者、批评家,其文学批评观点是建立在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上的,并重点介绍了他的《俄国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这是罗扎诺夫第一次进入中国学者所编的批评史中,这也显示了罗扎诺夫在中国正在逐步得到承认与关注。
三、新世纪——译介研究的转向
21世纪的罗扎诺夫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他的关注点由文学领域渐渐转向了他的思想和宗教哲学领域。
翻译方面最具有纪念意义的是2002年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张百春翻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这本书在罗扎诺夫在世时就被翻译成德文,并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中译本在中国很快也获得了翻译界和学术界的认可,2007年由华夏出版社再版,更名为《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除此以外是在一些被翻译过来的同时代的思想家以及作家著作中或是国外的批评史中被提及和研究。
2006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杨自伍翻译的雷纳?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 :1750-1950》的第七卷简介其经历,对其持强烈的批判态度。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安迪、徐凤林、隋淑芬译的格奥尔基?弗洛罗夫斯基著的《俄罗斯宗教哲学之路》,其中第八章《前夜》用了一定篇幅探讨罗扎诺夫的宗教思想。
2007年8月,别尔嘉耶夫写的《文化的哲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于培才翻译。其中一篇《基督和世界:答B?B?罗赞诺夫》主要针对罗赞诺夫的一系列宗教问题以及罗扎诺夫身上的俄罗斯民族性作了分析阐述。
除此以外是翻译作品的编选。200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经典散文新编中的俄罗斯部分《明月般的朋友》以及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了张幼平编选的《俄罗斯散文百年精选》再次把郑体武译的《落叶》选入。2005年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由方珊,何卉与王利刚选编的《灵魂的手书》内容直接选自《关于宗教大法官的传说》等书。到此罗扎诺夫没有新的作品被翻译过来,也没有新的译者加入罗扎诺夫作品翻译的行列。直到2009年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阿希姆巴耶娃编的索洛维约夫等著的《精神领袖》,由徐振亚和娄自良等翻译,其中选登了罗扎诺夫发表在《新时代》四篇文章——《弗?索洛维约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索洛维约夫之间的龃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讲座》和《为什么我们感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很亲切》,这本书中罗扎诺夫是选录评论最多的思想家之一,可见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在研究方面,有所发展,但是依然处于预热状态,不过罗扎诺夫已经被列入几本重要的文学史或批评史中。2000年12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张杰和汪介之著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专门有一节介绍了罗扎诺夫的生平和几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论著。2006年2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郑体武著的《俄罗斯文学简史》第七章概述部分分析了他的《隐居》《落叶》(1,2)三部曲的特点。同年,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谷羽和王亚民等译的《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1890-1920年)第二章好几处都谈到罗扎诺夫“文学性衰退”,以及谈到罗赞诺夫反爱即死亡和他的诗歌人类学。
其次就是在学术评论和论文中对罗扎诺夫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深度。2004年11月,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刘锟的论文《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探讨了尼采对白银时代作家诗人宗教价值判断的影响,就谈到罗赞诺夫《关于甜蜜的耶稣和世界的苦果》的报告中对历史基督的声讨。2005年《外语学刊》的 第6期上金亚娜所写的《В.罗扎诺夫的哲学和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崇拜主题》,综述并评论他的独特女性崇拜观,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民族宗教文化渊源,论及他的理想女性的标准,以及俄罗斯女性与西方女性某些差异形成的原因。
最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7月,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耿海英的《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这虽然是一篇从文学角度研究别尔嘉耶夫的学术性论文,但是却花了很大篇幅在研究别尔嘉耶夫和罗扎诺夫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罗扎诺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的传说》的分析来看它对别尔嘉耶夫的影响和启示作用,同时还发现他们之间在基督教问题上的不同的精神取向——“肉体基督教”、“自由基督教”。还分析了罗扎诺夫对果戈理的神秘性和恶的揭示以及这些研究对别尔嘉耶夫的启示。几乎可以算是目前中国学术界对罗扎诺夫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篇文章。
纵观近30年的罗扎诺夫在中国的译介史,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其译介在中国还只是个开始!翻译的作品很少,仅有两部散文集,一部评论著作,还有十来篇单篇的回忆性的散文随笔,与作者本人50卷的临终设想不能相比,而且时有中断,研究方面也是断断续续,底气不足。其译介研究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