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冯骥才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风格,作家细腻的笔触、自然美的呈现、情趣盎然的文风、情景理交融的说理方式都显示了其深厚的功底。
关键词:自然美 情趣 人生哲理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
冯骥才散文就像一首闲适诗,娓娓而谈,很少有情感的大波大澜,平缓而舒畅,像溪流涓涓流入读者心田,同时这首诗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而这种哲理的获得却是在不经意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冯骥才散文创作的艺术美是多方面的,他的四季篇《逼来的春天》、《苦夏》、《秋天的音乐》、《冬日絮语》,可谓冰山一角,而由此我们也可以窥探到来自作家心灵的声音。
冯骥才感悟自然的心是细腻而敏锐的。在《逼来的春天》中,作家提出“春天是最先闻到的”,散文是“真”的艺术,假如作家没有切身体验,怎麽会得出这样贴切的结论呢?春天的味道会让人“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当你用力寻觅时,它却消失了踪迹,使人怀疑“它只不过是瞬间的错觉罢了”。作家执意寻找春天的踪迹,由湖边的坚冰写起,天气好时,湖面偶尔有些水,但寒飙一过又被冻结,到冰面陷落,冰洞出现,冬的伤口难以愈合,到冰块一点点融化,春天一点点降临。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春天的气息:泥土松软柔和,枝条自由舒展,小鸟乍开羽毛在阳光中飞翔,芦芽破土而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冬日絮语》中写道“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节侯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而玻璃窗上那冻结的冰雪总是从中间化开,再向四周蔓延,还有《苦夏》中作家在酷热中伏案写作,汗湿胳膊,黏在书桌上,与暑热抗争的描写等,这一切显然是作家留心观察,亲身体验的结果。作家对这一切的体验是真实而细致的,他以一颗善于体察的心敏锐地搜索自然界的一切变化,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不放过,由此凝成一首发自肺腑的诗。
自然美的呈现是冯骥才抒情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冯骥才善于造景,制造一种氛围,而这种氛围则要借助细腻的景物描写来营造。《秋天的音乐》以音乐为背景去沾染那无处不在的秋意,阳光下的田野,大地母亲丰满柔韧的躯体,树林优美的枝条,金色的叶子,翻飞的小鸟,疏淡的田园风景,闪光的麦秸垛,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怡然自得的树,吃草的杂色牛等自然景物,《冬日絮语》中朋友送来的香棒,叶子像绿色光亮的手掌,逆光中,舒展着舒畅潇洒的线条。冬日的天空“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又庄严,除了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云丝都没有,它冷冽寥廓,大得让人感到渺小”。文章到处洋溢着一种和谐、恬淡、安静祥和的自然美,这种自然美是作家心境的一种侧面呈现,给文章增添了诸多生气。
他的散文情趣盎然。在《逼来的春天》中人们盼春的心情如此浓烈。好天气时,多次日晒后会使湖面某些地方偶尔融化为水,人们以为春天来了,而忽来一夜寒飙,湖面又恢复了往日的萧杀。春天似乎成了一个被人们宠坏的孩子,捉弄戏谑着人们渴盼的心,“春天真像天边的情人,逾期待愈迷茫”,文章由此显得生动、调皮,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苦夏》中这种情趣表现得更为明显。昆虫给“我们”带来了的乐趣,妹妹见到壁虎发出恐怖的尖叫,邻家男孩残害蜻蜓,同班女生头上的发卡招引蝴蝶,父亲睡觉压死一只蝎子,甚至于父亲挨批斗,我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都让儿时的记忆涂上了一层美丽的光环,这是儿时关于夏天的记忆,就像浓夏一样火辣辣,充满生命的朝气蓬勃。这些妙趣横生的儿时记忆与整篇文章的立意相辅相成,更呈现出夏季的壮美和热烈。
冯骥才的散文透着浓浓的底蕴,融情于景,情景并茂,情、景、理熔于一炉。《苦夏》中说四季的更替“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作家将四季看作一个完整的生命轮回,对此充满敬仰,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种深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摹表达出来的。在《逼来的春天》中,河水陷落后呈现出冰洞,从冰洞里露出湖水,“漆黑又明亮,使你想起一双因为爱你而无限深邃又默默的眼睛”,见到这双“眼睛”的心情怎样呢?惊讶又充满炽热的感情,是一颗盼春焦渴的心灵。“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一个长冬的大鱼,激情难捺,在阳光下蹦出水面打一个挺儿”,作家深情地说“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而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它本来就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中,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的总的爆发。春的来临激活了万物深藏于万物体内的生命意识,从而使得万物复苏,呈现出勃勃生机。文章并没有单纯的说理抒情,而是将理与情、景交融在一起。作家先由一条大鱼跃出水面“打挺”入手,这是景,接下来一番议论,而在景和理中又夹杂着作家对春天的热爱和颂赞之情,可谓匠心独具。《秋天的音乐》中写到收割过的田野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树林自如地舒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这两种景物的描写,将秋天的欣欣向荣,收获的喜悦和安详及静谧和谐的氛围勾画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潇洒而悠然的风度”,这是作家发自肺腑的对于创造者的赞美。只有创造者才是财富的最初拥有者,因而有一种本能的富有感,也就是那种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感,而只有这种创造者才能显得更加从容自如,拥有一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而作家这一哲理的阐释是源于秋日中收割过得麦田和树林,景情理在这里再一次融为一体,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并不显得刻板,更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水乳交融在一起,娓娓道来,同时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家内心真实的感受。
冯骥才散文几乎每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这种感悟常常源于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事物,但经过作家融情于景、情景并茂、情景理交融的加工,形成高于生活的哲理,体现了作家的睿智和洒脱。在《逼来的春天》中“土地硬邦邦,树枝抽搐着,雀儿挤在一起取暖”,人的耳朵面颊冻得生疼,而突然迎着冷冽的风,“却突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既然闻到了春天的味道,似乎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于是人们变得格外兴奋、敏感和好奇。小湖偶有地方融化,继而冻结,出现冰洞,冰面出现裂痕,巨冰裂开,冰块一点点融化,春天终于来到人们的面前。作家写这一切,就是突出春天是“逼”来的,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凌厉逼人的气势,它激发了万物深藏于生命中的原动力,因而它是死亡的背面,它永远与死神势不两立,并作为生的使者战胜死神,赋予万物生命,给人们以希望,给大地留下一片葱茏,一派醉人的生机。春天是不可遏制的,严冬是它的序曲,不管这序曲有多麽漫长,它的到来是一种必然,明媚春风总追随着凛冽的朔风。所有冰的内核都是一滴春天的露珠,封闭的白雪下隐藏着连天醉人的绿意,春的到来不仅使人看到了新的生命,而更能体会到生命在经受了大自然整整一冬的囚禁,接受了无数次霜雪的洗礼后获得了新的发展,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起点,而不是简单的生命的重复。春的到来,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春的必然。《苦夏》中作家娓娓而谈,从宇宙四季谈起,得出:在这生命的四季中,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吗?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夏天的难耐与难熬,唯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夏天的滋味。苦夏突出一个“苦”字,在快乐的时光里,时间被缩短,反之苦难的岁月把时间拉长。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在这“苦”字下面。不经过苦涩的浸泡怎麽会有如此甜蜜的成功呢?
冯骥才散文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从中体现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思索,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使读者无力摆脱他的情感、思想之网。他将自然美揉进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与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流畅的艺术特色。这四篇文章足可以看出冯骥才的功底之深厚,内蕴之深刻,值得读者深思。
参考文献:
[1]冯骥才.抒情散文.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景科.中国散文创作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于君.散文讲稿.北京:群言出版社.2003年版.
[4]祝德纯.散文创作与鉴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