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辽河之滨的英雄史诗

时间:2023/11/9 作者: 地火 热度: 27077
3月22日,石油作家朱东惠的长篇小说《大河风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辽宁省作家协会领导和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20多人莅会。文学评论家对作品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此书是近年来宏大叙事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是一部真正的“大河小说”和“全景小说”。此书的文学性和故事性和谐统一,语言优美,思想性突出,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又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文化自信跃然纸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大河风流》通过书写辽河英雄史、命运史、文化史和石油工业的发展进程,温故旧中国到新中国艰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是一部有大气魄的文学作品。

  《大河风流》描写了辽河之滨以冯氏家族为主的几个家族从上世纪初到现今,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发生的传奇故事。以四代人不平凡的人生之路,演绎了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巨变与春秋大义。以主人公的成长际遇与悲欢离合为主线,反映出国家命运、民族兴衰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品如长河奔流,具有史诗气质。

  作者朱东惠为辽阳石化退休职工,曾任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出版多部长篇小说、诗集、文集,两次获中华铁人文学奖,多次获东北文学奖、辽宁省文学奖项。

  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滕贞甫:

  对这部书,我觉着从内心受到的感动有三点:

  第一点,这是一部饱含深情书写辽宁故事的长篇大作。百年沧桑,春秋大义,既有恢弘的历史观, 又有细腻的个人叙事,是文学辽军的重要收获。我们辽宁作家要讲好辽宁故事,究竟哪一些作家真正地用深情去抒写辽宁故事?我觉着还为数不多,朱东惠先生给我们辽宁作家做出了一个榜样,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第二点令我感动的就是朱东惠先生坚持不懈的文学情怀。这部著作一出来一看将近200万字,这么厚厚的三大本,一开始还不用电脑、手写的,这种情怀和毅力确实使我们感动,尤其对我们文学辽军建设是一种激励。

  第三点是朱东惠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执着审美的取向令我感动,也使辽宁作家感动。他饱含深情写辽宁、写辽河,对辽宁的文学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会议开得非常好。我向朱东惠先生表示祝贺!在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这样高规格的研讨会,是辽宁很多作家梦寐以求的事情,朱东惠实现了,多么可喜可贺。

  中国作家协会文艺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吴秉杰:

  这部长篇小说塑造和表达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从这部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大河风流》。一看这个名字,我就想到另外一本书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我觉得我们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第一届评比的时候,还有过去那个时代的痕迹。第二届茅奖评奖,《黄河东流去》《钟鼓楼》《沉重的翅膀》等就好多了。朱东惠写的这部《大河风流》表现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生,甚至整个世界,都是一条大河。感到作者很自觉地有这么一种追求。《大河风流》表现的地方传统和文化特征,是很成功的,每一部都贯彻得好,第一部更充分。当然不能做简单的类比,《大河风流》与《黄河东流去》地域不一样,历史不一样,故事不一样,但都是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

  第二个印象比较深的,是这部书有非常丰富的故事性。写东北,写东北人,写辽河。现在很多人不太看重小说的故事性。有人认为文学性就是语言问题,其实故事性也是文学性的一部分,语言也是文学性的一部分。语言基本是表达感情的,这个感情要附在故事里。这部书里面故事很是丰富,展开得非常多,有的是很传奇的。随着人生、地域、环境与矛盾的展开,故事性亦充分展开,把人生跌宕起伏写得很到位。

  第三,小说人物相对集中,写得鲜活生动。基本是冯、田、刘三个家族的家族关系,宋小霜也是冯子祥的后人。我觉得大家能看得下去的小说,里面的人物一定是鲜活的。电视剧几十集能看下去,就是因为里面有你喜欢他(她),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这部小说里的有些人物我很喜欢,产生认同感。人物鲜活是这个小说的特点。这部小说写了普通人,写了将门之子、土匪、革命者,各色人物混在一块写,很复杂,把我们的文学传统表现得很好。

  第四,朱东惠的语言运用有特点,什么人说什么话,大雅大俗。他的语言与讲故事的能力非常细致,非常深厚,非常自然。另外,每一章前面那个诗词用得很新颖,就是单独读都很好。上部是七言绝句,用典得当,古诗味浓,不是“老干部诗”;中部是新诗——这个新诗读起来非常耐人寻味,既朦胧又充满古典意韵;下部的词填得也很好,沉郁苍莽大气。这些诗词跟故事有一种吻合,是故事展开的引子,透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

  这部小说读者是会喜欢的。大部分读者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小说看得太多了,总是挑毛病地去看,要求比大家高一点;既要看到它的优点,也要找出不足的地方。这个小说篇幅实在是太长了,老年人看起来吃力。也难怪,写了百年风云,但最好百万字下来。另外,引用的知识趣闻过多,一般读者可能爱看,而我们可能产生“掉书袋”之感。但小说毕竟是给广大人群看的,作者生了“孩子” 自己喜欢,舍不得让其瘦身。

  总之,这部书打动我的地方很多,我非常敬佩作者、敬佩这部书:叙事这么平稳,水平不是后来往下掉,而是逐渐上升。每部小说的时代不一样,但都写得煌煌大气。这部小说说它是史诗性的作品是可以的。史诗是历史叙事用文学的方式来写,来展开,这部书做到了。

  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张陵:

  我也认为此书史诗的风格品格是突出的。这部书通过讲述辽河——大河文化滋养下,冯家崴子這么一个村庄里面,几方面人的矛盾及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来反映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现代人回头去看那段历史,有的人是模糊的,但这部书的作者是比较清晰的,把握得比较好。主体厚重,大河叙事象征性强烈。通过大河边上一个村庄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代人的命运。

  第二,这确实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成功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具有现实主义道德精神的作品。主人公冯德双这个人物有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从一个无知的青年为了生存跟坏人打架,后来躲在千山那个地方。正好张学良去拜佛,发现这个孩子不错带到队伍里,最后成为一个将领。矛盾和吸引人的在这个地方,人物形象出来了。冯德双最后参加抗战,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失败后寻找真理走上了革命道路,锻炼成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除了德双,玉儿和田牧写得也非常好,三个人物关系形成了大河文化的特殊点,很有意思。三个人情感关系之间的处理,在我们今天看来很不能接受,但在当时那样的文化背景下是很真实的描述。

  冯子祥的形象塑造最成功,极有特点。他又花又横又抠,勤俭持家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平时家中不许吃一顿饺子,每逢年节时才可以。家里想办法给孩子包顿饺子,偷偷摸摸地弄,他提前回家突然进院了。我看到这里心提起来了——怎么办啊?可老太太的一瓢豆子撒给鸡吃,这个细节太有意思了。我不禁开怀笑了。

  老艄公这位老一代东北人的形象也非常好,很令人喜欢。

  所以这部书虽然这么厚,但牵着人往下看,令人大悲大喜的地方非常多。这三部书里头牵扯的时代特别漫长,有旧时代,有新中国时代,有文化大革命时代,有改革开放时代。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对一个作家来说要把握起来很吃力。每个时代生活不一样,文化不一样,人的品质气质不一样,但东惠先生把握得很好。

  这部作品品质比较高,在叙事节奏、人物塑造方面,不紧不慢,张驰有度。人物和故事虽然是虚构的,最后有点像纪实,这就是写活了。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唯物史观坚持得非常好。细节生动感人,主题非常厚重,人文意蕴很深重,是现实主义的成功之作。

  《文艺报》总编辑? 梁鸿鹰:

  这部书可读性特别强。为了研讨此书,我听了单田芳根据《大河风流》改编的评书——先听书再看书。听评书的时候,感觉到故事这么起伏跌荡,人物刻画那么鲜明。再对照着看书,我觉得此书文本比播的评书要强得多。尤其是它里面的文化、文学性、思想性都是非常强的,真正是苍生泪、家国恨、英雄气、儿女情。

  首先它是一部平民史诗。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平民老百姓,没有放在张学良家族上。主要人物冯德双一家、冯子祥一家还有老艄公一家,描写得都很好。作品非常明显地将人物的命运,同黑土地上发生的所有一切——人情风俗、社会结构、整个社会的状态及历史的变迁联系起来。它不仅写出了普通人的命运,也写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奋斗历程和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现实主义创作的胜利。

  第二个特点是小说的人物极有个性。文学的核心是写人、写人性,通过人的性格来构架整个作品。这里面的关系很复杂,冯德双与玉儿、与田牧之间组成家庭,两位女性都很可爱。还有他的老师,他老师的几个孩子,还有老艄公一家。老艄公及儿子刘义均成为民族英雄,很感人的。开头的老艄公给人的印象是很油滑的一个人,慢慢地让你觉得他确实是有民族大义、能坚守气节的人物。田老师这一家四个子女,每个人都很可爱,整个发展脉络是跟冯德双走的。正直的人紧跟时代紧跟民族发展的命运,进行自己的人生选择。

  冯子祥是第一卷中写得最好的人物,让人想起来《白鹿原》里面的鹿子霖,但他比这个鹿子霖的性格还要复杂。这个人家里那么富却又非常的吝啬;他又非常好色取了那么多女人。但这个人到关键时候还能帮助义勇军,有民族气节。真真又是人又是鬼的一种形象。他最后的选择,我认为写得非常好。冯子祥家的蛇仙堂、黄鼠狼保家发财这些描写,真是从生活当中来,从民间的传说中来的。东北黑土地上有很多这样富有传奇性的东西。冯子祥这个人物的性格非常有意思,非常令人琢磨。还有那个冯宝,同他爷爷很相似,是个极其复杂的人物。早年打日本又投降,中年跟国民党蒋介石跑,晚年大悟回到故乡,终老辽河。这个贯穿上中下三部书的人物,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作者在书中对民族性当中丑恶方面作了深切的批判,田万铜是个另类典型人物。你看下来觉得中国人活该被日本人打,就是汉奸卖国贼太多。田万铜们帮着日本人收拾中国人,一点不手软。田万铜把田先生和儿媳关在一起,这种人能做出这种事,比日本人还要狠。我觉得这个人的批判性非常地强,让我们非常地警醒:中国人怎么对待自己,怎么做人。

  总之,东惠先生提供了好多文学创作上的经验。希望东惠先生继续为我们奉献更多的好作品。

  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 彭学明:

  看完这部作品,我有一个定义:它是对当下小说叙事的一种反叛。

  现在我们的一些作家,在小说叙事方面唠唠叨叨、碎碎糟糟,并且攀比着把故事、把作品写得越艰涩、越难读、越读不动,自我感觉越厚重、越大气的时候,东惠先生做出了反叛!

  这个反叛实际就是回归中国小说的传统。这部书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人物刻画,有许多值得敬重的地方。现在太多的小说不讲故事,不讲人物形象,不讲情节细节,大众阅读寥寥,只是有些专家在赞赏。而东惠先生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生活细节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书中的人物几乎每个人都是非常鲜活生动的。外在相貌、内在情感、性格及人物的命运都是波澜起伏、人人不同,都是各自的人生、命运和性格。比如刚才几位说的冯子祥,真是写出了人生人性的复合美、忠奸善恶集一体。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使人看了有一种别样的享受。东惠写的是非常中规中矩的,但恰恰中规中矩是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世界文学哪一部作品能流传下去,是讲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不是炫技的。东惠的作品是对炫技文学一种很好的反叛,或者说是符合传统的审美。这个我觉得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值得我们很多作家学习的,不是跟所谓“大家” 跑。

  第二,我觉得这是一部向东北大地和东北父老乡亲深情致敬之作。在东惠的作品里面看到了别样的、真实的、厚重的东北大地,也看到别样的、真实的、真情的东北人物群雕。我看的时候,是動用全部的心血和情感的,有时是很激动的。作者抒写东北的父老乡亲,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我觉得东北大地的厚重,东北人的真情、血性、柔情,都在这部书里面得到了集中体现。我向东惠先生致敬!一个作家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故乡,对衣食父母父老乡亲没有真情的话,是写不出这样厚重、真实的作品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