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离开德令哈,目标都兰。
驱车沿着茶德高速一路风尘而去,借助导航的帮助,行驶约80公里,从高速路都兰口出来进入县级公路。这条年久失修的县级公路几乎50米一个小坑,200米左右一个大坑,还有无数的起包断裂,一百多公里的路途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好在沿途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壮观的雅丹地貌,给颠簸的旅途减少了许多烦恼。这条省道和国道109接上后,一路通坦,直奔都兰而去。
大约行驶20公里左右,人烟渐稠,出现了一个不大的镇子,和其他高原小城一样,这里的楼房几乎没有高过六层的,路旁的标志提示已到都兰。
都兰,位于海西州东南部,蒙古语意为“温暖”,总人口近10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农牧县,也是青海省十大资源县之一,名气响亮。
安排好住宿后,此时下午2点半。之前朋友推荐来都兰一定要去热水古墓和班禅寺。于是草草吃了一点自带的熟食饼子,就驱车前往班禅寺。途经美丽的戈壁农业发展第一乡——香日德,“香日德”是藏语,汉语意为“树木繁多的地方”。汽车穿行乡村草原,公路两边树木茂盛,郁郁葱葱;清风吹起大片大片的青稞,卷起黄色的麦浪,黛黑色的远山忽隐忽现,蜿蜒起伏,好一幅高原江南的美景。
在109国道行程80多公里后,就驶入乡村公路了。班禅寺又叫班禅行辕,位于香日德镇上柴开村。车子七拐八弯,终于来到了隐藏于绿树成荫,乡村农舍中的班禅寺,真是一座隐寺啊。
寺庙不大,正红色的山门,门柱门楼雕梁画栋,色彩艳丽。门口立着一对由信徒捐赠的汉白玉雕刻的石狮子,狮脖上缠满了黄色、白色的哈达,庄严肃穆。
正对面的墙上介绍说,香日德班禅寺是一座具有200余载历史的黄教喇嘛寺院。当地信教群众为纪念七世达赖进藏期间曾在香日德停留于此,于1797年修建了这座寺院。占地面积30多公顷,分为内墙和外墙,呈“回”字形。外墙内种植树木和农作物,内墙两侧建有僧舍,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可供千名僧众诵经拜佛。
上世纪70年代,原寺院被拆除。1984 年,根据十世班禅大师亲笔书信建议,都兰县人民政府筹集资金,在原址重修庙宇。新建寺院经堂富丽堂皇,面积265平方米,两厢建有僧舍、斋房。回廊经转排列,道旁花木扶疏,香火旺盛。
香日德地区聚居着蒙、藏、回、土、撒拉等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班禅行辕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又加之多位班禅在此休憩,弘扬佛法,无疑是蒙藏人民心中的圣地。每月初一、十五寺院就会敞开大门,迎接前来拜佛的老百姓。
僧舍是一栋藏式2层小楼,大约有上下20来间房屋。斋房里炊烟袅袅,里面的老阿妈、老阿爷已经开始生火做午饭。
全寺最显眼的建筑就是位于正中的经堂了,红黄色的漆彩墙面,造型简洁方正,门窗布幔轻掩,庄严肃穆。经堂大约200多平方米,布幔后正门紧闭,上面挂了一把大锁,看样子闲杂人等不能进入,我略显失望。恰巧看到一位身着红衣的年轻喇嘛路过,说明来意,喇嘛思量后郑重叮咛了一些参观事项,打开经堂让我进入参观,随后施礼离去。
经堂靠墙正中供奉着班禅和达赖等大师的佛像,四周画满了色彩斑斓的宗教壁画,角落里放置着各种法器,贡台上的数盏酥油灯泛着光亮,吱吱燃烧。地下齐齐整整铺了20多个的布质旧蒲团,应该是僧人平时打坐念经用的。室內无窗,灯光也不是很明亮,整个屋子散发着浓郁的酥油味道
经堂是当地信众的精神殿堂,不敢打扰造次,没待太久,悄然闭门而去。在这不大的院子里,我继续边走边看。
不一会又偶遇年轻喇嘛,我向他表示了谢意。年轻人很健谈,虽是藏族,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的肤色有着缘于高原的古铜色,一口洁白的牙齿露出善意的微笑。
他介绍自己是当地的一位牧民,初中毕业后进入寺院念佛,来寺里有七八年了。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格鲁派寺院,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接待了无数宗教人士,也见证了青海解放等重大事件。历史上香日德是进藏出藏的要冲,凡出入西藏的佛教领袖、中央政要都要在此地休整,补充给养,处理有关事务。因此寺院建成之初,就有两大部分组成:一处为宗教活动场所,就是现在的寺院;另一处是专门接待过往宗教上层人士和有关使者的食宿站。
他还自豪地说,在青海数百座藏传佛教寺院中,有此功能的寺院仅此一处。几百年来,香日德寺接待过无数宗教领袖和中央要员,如十三世达赖、九世班禅。解放前夕,十世班禅大师为躲避国民党要挟,与班禅堪布厅要员滞留寺院。1949年9月,青海解放,班禅在此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出致敬贺电。后来,班禅大师又多次来过此寺,就民族宗教工作做过重要指示。所以班禅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能在达赖、班禅生活的地方念佛,他作为这里的一位僧人,感到光荣而快乐。
来到围墙边转经筒旁时,年轻喇嘛临时有事先走了。
一排排不易数清的转经筒被整齐排列固定在木轴上,一眼望去,既壮观又神秘。我小心翼翼地从走廊上走过,为色彩丰富的佛教壁画吸引驻足,也为转动经筒时的清脆铃声着迷。在长廊深处,我默默地为家人和朋友祈福良久。
离开香日德回到都兰宾馆已是下午7点多,起来已是上午10点,匆匆离开都兰县城,直奔传说中的“九层妖塔”——热水古墓。
二
热水古墓群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从109国道下来后要经过一座桥,然后在上沿着察汗乌苏河河岸的砂石路上,不断能看到路旁星星点点的藏族村寨。
蜿蜒穿行20公里左右,就到了神秘的热水古墓。没有围墙和明显的标志,车开过了几里地都浑然不知,在路人的提醒下才返回找到。古墓的标志是一块1996年11月由青海省政府树立的阶梯状小石碑,很不起眼。上面标识热水古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文物级别还是很高的。
2015年,由陆川执导的《九层妖塔》收获了6.82亿的票房,一时风靡全国。影片中“九层妖塔”的出处,据说就来自热水一号大墓。现如今我就站在这里,北面南面是山,脚下河谷,环顾一周,却看不出啥特别的。大墓在哪呢?我迷惑了。
不一会,一辆皮卡车上下来了几个年轻人,攀谈后得知他们也来参观古墓。一位曾来过这里的年轻人小张说,大墓啊?你仔细看这座山,这山就是大墓。
我定睛一看,原来眼前的这座山真是一个人工堆砌的山,总共有两层,山一样的墓冢背靠热水大山,俯视察汗乌苏河,千余年的风蚀雨淋,它已和大山河谷融为一体,远望犹如城阙一般雄伟壮观。
小张说:“墓葬封土堆高30多米,东西长50多米,南北宽近40米,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也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我笑着对小张说:“你懂的还真不少啊。”小张嘿嘿一笑说:“我大学学的文科,本来就对历史感兴趣。这些年在都兰打工挣钱,闲了爱看《鬼吹灯》悬疑系列小说。后来听说小说中的九层妖塔就是热水古墓,因此就对热水古墓特别感兴趣,花了些功夫研究了解一下,知道一点吧。”
我们沿着毛石台阶缓慢而上。小张说,墓堆下还有3层泥石混夯成的石砌围墙,每层位高1米、宽3米左右,其上是泥石混合层,以及砂石层和夯土层组合而成的墓墙。墓冢从上而下,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的穿木,有9层之多,一律为粗细一般的柏木。这种封土堆构筑形式和风格,为我国以往考古所仅见。1996年被评为国家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关于这座古墓,在当地藏族人之间流传着不祥的传说,称作为“有妖怪的高楼”。庆幸有小张这个临时导游,我知道了许多热水古墓的知识。
小张和朋友站在墓顶环顾一周,或许觉得没多大意思,就匆匆离去了。偌大的古墓区,方圆几公里,现在就剩我一个人了。一阵秋风吹过,虽然烈日当空,我还是略微有些寒意。
在大墓顶俯瞰了墓地全貌,顺着崎岖的山路下来,不一会儿,就来到普通墓区。大多数普通墓都被盗了,墓坑被挖得敞开四露,白骨片片,阴森恐怖,好多连棺材板和遗骨都不见了踪影。
一篇报道介绍说: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因利益驱使,都兰古墓群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据统计,都兰县境内古墓数量大约在2000座左右,几乎一半以上的墓葬都被盗过,大量珍贵文物流失。都兰文物所目前收集了2000多件出土文物,其中90%以上是从盗墓者手中收缴的。最猖獗的时候,盗墓者竟然开着挖掘机肆意乱挖。热水乡分布的200多座古墓无一幸免,结构风格在中国考古发掘中绝无仅有的“热水一号大墓”,也未能逃脱被破坏的噩运。
据说大墓曾在上世纪30年代被青海军阀马步芳集结的一个工兵营开挖过,后来因为战争形势紧迫,盗墓中怪事连连,军队才被紧急调走。工兵营撤退时,被盗掘的墓室还起了火,浓烟弥漫在戈壁上空久久不散。
熱水古墓群出土的丝绸织品数量之大、质量之优、时间跨度之大在国际首屈一指,出土的众多文物震惊世界,都兰作为吐谷浑王朝曾经的领地,其境内代表吐谷浑文化的人物最多、文物最多、古迹最多,是历史爱好者探古寻幽、穿越柴达木千年璀璨文明历史长河的宝地。从出土文物看,80%以上是唐朝的丝绸,有汉地对鸟纹、对兽纹,使用的器具有开元通宝、大小团花镜,部分器物上写有汉字。 一件织有中古时期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所发现世界唯一的八世纪波斯文字锦,上面写着“伟大的王中之王”。
这些墓葬据考证就是吐谷浑国的王室墓葬。唐朝诗人王昌龄有首名诗《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说的就是吐谷浑人。
三
吐谷浑本是王国的创始国君,原名慕容吐谷浑。他和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北慕容”慕容复确实是一个家族的人。真实的慕容复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他是寄居大唐灵州的最后一位吐谷浑王。自他去世后,吐谷浑王室遂绝,这和《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一样,都是悲剧人物。
吐谷浑原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藏人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国家,现在从地图上看,它的疆域也就是青海的大部分地区。吐谷浑是族名、国名,亦为人名。约在公元280年,吐谷浑为避兄弟争斗,率领700户部众,边放牧边西行。约在公元313年,驻足枹罕(今甘肃临夏),靠武力征服今青海、甘南和川西的羌氐部落建立王国。317年吐谷浑逝世,长子吐延继位。329年,吐延长子叶延继位,始以吐谷浑为族名、国号。
此后,历经战乱的十六国、北魏,吐谷浑势力日趋壮大。到公元445年,势力达中亚地区。隋朝与之联姻,后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后期,吐谷浑逃至河东。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其后人大多数已与各民族融合。
公元663年,吐蕃攻破吐谷浑,吐谷浑王向唐高宗请求支援,高宗便派大将薛仁贵带了10万兵马前去,但遭遇了吐蕃40万大军,结果兵败大非川。立国350年的吐谷浑宣告灭国,随后以吐蕃邦国的形式存在。6世纪有一位受吐谷浑保护西行取道青海之路的北魏使者宋云,去天竺途中撰有《宋云行记》,记录了途经吐谷浑都城:“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度流沙,至吐谷浑国。途中甚寒,多绕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唯吐谷浑城左右暖于余处。其国有文字,况同魏。风俗政治,多为夷法”。可见吐谷浑是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
吐谷浑王国自公元417~688年在都兰县建都达271年之久,是连接中原与吐蕃之间的重要地方。公元7世纪以后很长一段时期,河西走廊被刀剑、烽烟阻隔,只有南线柴达木路仍旧畅通无阻。吐谷浑王国以青海湖为基地,以伏俟城为前站,建城堡,设驿站,组织商贸活动,全力维护着丝绸之路,担负起沟通东西方的重任。所以这条道路也叫丝绸之路青海道,这就不难想象为何古墓里出土如此之多精美的丝织品和宝贝了。
可是这些沉睡千年的珍贵文物历经战乱,有很多被盗走、损坏,流落国外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国宝级文物不乏其中,曾在“血渭一号”大墓出土的一件丝绸制的金丝衣,现在赫然是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同敦煌藏遗书一样,像样的东西都在海外,我国只有一些残次品。怎能不让痛心疾首,一摇三叹!
从1982年至今,热水古墓的考古始终是抢救性发掘,但由于缺少经费,考古人员不能有效地保护全部古墓,盗墓事件时有发生。随着各类盗墓小说的盛行,盗墓分子的猖獗,热水古墓的现状让人担忧。
千年沧桑,斗转星移,这一切的荣华富贵、爱恨交织、家仇国恨都埋于尘土,化为过眼烟云。我们不了解大墓的主人和2000多个埋在这里的人,他所修建的墓葬没有雷同于其他帝王,而在大漠腹地创造了一个高原金字塔,一只草原上的雄鹰,护翼守望着长眠于此的万千族人,他的生命、他的精神、他的民族就得到了延续。
伫立在墓群,这大墓的主人是谁?封土堆下有九层妖楼吗?到底还有多少秘密?山谷无人应答,只有劲风吹过。也许一切都是永远的谜团,也许终会解开这些谜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