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大漠沙棘

时间:2023/11/9 作者: 地火 热度: 24591
孙兆光

  在西部油气管道途经之地,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自然景观一应俱全;湛蓝的天空下,浩瀚、苍凉、雄浑。起伏连绵的沙丘上,生长着一种顽强、坚韧的灌木,它耐旱、抗风沙,极具生命力,它就是沙棘。

  地处西部的长庆输油气分公司,管辖着5条输油管道和1条输水管道,总长达1183公里,管道途经3省29县区,是中国石油管道公司最西部的一个基层单位,承担着长庆油气田能源外输任务。

  “头枕黄土高原,身躺沙漠戈壁,脚踏汹涌黄河,面对腾格里大漠……”是长庆管道人形象的描述。

  徐卫中,是长庆输油气分公司的副经理,个子不高,显得敦实,皮肤黝黑,厚厚的眼镜片下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平时显得木讷的他,遇到技术问题说话却嗓门极高,不留余地。

  徐卫中从江南水乡到西部大漠管道,从大学生到副经理,就像大漠中的沙棘树一样,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劳动模范等称号,成为一代大学生追梦筑梦的传奇。

  与管道结缘。徐卫中从基层起步,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徐大工”

  1982年,被称为南方才子的20岁的徐卫中,从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储运专业毕业,分配到长庆输油管理处滚泉输油站实习。

  马惠宁管道(马岭—惠安堡—中宁)是长庆油田原油外输的通道,滚泉站则是这条管道上的一个边远加热小站。

  小站周邊满目荒凉,遍地戈壁沙漠,没有村庄和人烟,唯一可见的是距站2公里的养护路道班和一个小卖部。当时,马惠宁管道人员文化技术水平较低,文化生活非常枯燥。

  徐卫中的到来,让大家感到既新奇,又拭目以待。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刚刚走出校门的徐卫中感到困惑。徐卫中作为站里唯一的大学生,被视做“国宝”。

  他上班除熟悉站场设备、工艺外,剩下时间就是给站领导写写总结、报告之类的材料。下班后,便一头钻进宿舍,开始学习输油技术。

  一年后,徐卫中被调到输油公司生产科工作,任技术员,主管输油工艺、运行及分析工作。

  徐卫中从基层起步,从点滴工作干起。一次连头作业,管道需要经过一个高岗,现场一个老管工在焊接弯头时,由于两根管子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比量了几次斜口就是不合适。徐卫中告诉他方法不对,那个老管工还一个劲儿地说:“别的方面你行,这方面你不行。”他急了,上去三下五除二摆弄成了,大家使劲为他鼓掌。

  惠宁线84号桩通球扫线,珠卡住了,现场需加一个弯头才能通过。现场的管工量了很长时间就是算不准,徐卫中上去后帮助一起量,把弯头安上……从此,大家开始对这个大学生刮目相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卫中融入了这个集体,也爱上了这片伴他成长的土地,把管道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实现了管道事业与个人价值的双向联动。除了口音还能听出他是南方人外,从外表、举止看,他就是一个地道典型的西北汉子。

  1992年,徐卫中由生产科副科长改任公司生产调度室副主任,主持渠口、甜水、孙家滩站加热炉串联改造,负责该项目设计安装。同年,他负责马惠宁线降低输量和降凝剂注入比例现场试验,将输量由100m3/h以上降到80—85m3/h,进口降凝剂注入比例由100g/t降到50g/t,使马惠宁线一年可节约外汇6万美元左右。之后,他又先后参与国产GY—2降凝剂替代美国产品的现场试验,实现了马惠宁线应用降凝剂国产化,解决了采用进口剂外汇调剂和供货日期不能保证的困难。在马惠宁试验现场,他进行的降低综合处理温度试验,使燃料油耗量大幅度降低。

  1997年,徐卫中走上了公司副主任工程师岗位,开始全面负责长庆输油公司技术工作,成为领导的直接助手。他参与了马惠宁线输送方案试验和最后方案的实施,使以前“二、四、六”(即夏天两个月冷输,冬天四个月加热输送,春、秋季六个月热处理输送)变为“三、三、六”(即夏季三个月冷输,冬季三个月综合处理输送,春秋季六个月热处理输送)运行方案,实现累计冷输94天,每年节约燃油400多吨。同年,他还主持完成了“定压限量”运行工艺。即便以往用排量控制压力为用压力控制排量(利用压力控制排量,使出站压力保持恒定,等排量逐渐降至一定限度时,再采取其他措施,如提压、清管、热洗管线等,使排量上升),压力保持恒定时间长达40天,热洗间隔由原来15天延长到40天,全年节油500余吨。

  管道企业重组后,徐卫中到长庆输油管理处(后改成输油分公司)工作。1999年,已是处长助理的徐卫中,根据马惠宁管道特点,提出了抓好管道运行优化设想,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认真分析工艺运行参数,在输量下降情况下,不断调整原油输送方案,减少点炉次数,使全年常温输送时间达到了105天,节约燃油30吨,节电125万千瓦/小时,控制了输油生产成本。

  2001年,马惠宁管道开始以低输量为课题的现场技术试验。因为事关重大,在减阻剂试验、提压试验等试验期间,徐卫中一直吃住在现场,饿了,吃上几口冷馒头;困了,在岗位上打个盹,对每一个参数的变化都仔细分析研究。

  光阴荏苒,徐卫中在马惠宁管道摸爬滚打10多年后,已成为单位公认的技术权威。他每年有大半时间与工人们在一起,他穿的最多的是工作服,除了厚厚的眼镜显示着知识分子的睿智外,外表看就是一个工人,为此大家亲切地叫他“徐大工(大学生工人)”。

  岗位越平凡,责任心就显得越重要。一次险情,改变了徐卫中对输油行业“责任”的认识

  徐卫中多次对同行讲,搞油气储运,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输油是一项应用技术,在管道输送中,员工做好每个细节非常关键。

  2002年3月,刚完成提职前考核的徐卫中(拟任副处长职务)经历了一次险情的考验。

  中银管道由于设计缺陷,输油工艺只考虑理想状态下的输送,没有充分考虑低温低输量下结蜡问题,整个工艺中没有炉、泵、罐。投产一年后,设计上的弊端显现出来,管道内开始结蜡。endprint

  这天,徐卫中像往常一样,早上7点30分到调度室查看运行数据。他发现运行数据异常,马上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于是,他叫上维修队、生产科、管道科等部门的人,驱车一小时赶赴现场。

  到现场后,徐卫中马上进入临战状态。该管道最高设计压力6.4兆帕,由于长期低温低输量,虽运行压力已达临界状态,但油流速仍很慢,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出现“凝管”现象。

  凡搞输油的,大家都知道“凝管”这个词,有人甚至“谈凝色变”,因为轻则停输,重则整条管道报废。

  现场的徐卫中,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逐级汇报请示上级部门,等待处理方案。这样比较稳妥,自己也不用担风险,但会延误时机3至4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二是与调度室联系,现场马上决断,马上提压。但如果提压不当,很可能出现爆管。

  不论爆管,还是凝管,对于负责现场清管指挥的徐卫中来说,都是事故。他凭着多年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认为提压从输油理论上可行。细心的徐卫中在中银管道投产试压时,曾亲眼所见管道现场瞬间压力达到8.4兆帕。他心里有一定底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提压,管道压力慢慢提压到7.4兆帕。

  指令下达后,现场许多人都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看着管道。快到中午时,管道内2立方米的结蜡被慢慢顶出来,压力渐渐恢复正常,管道化险为夷,又恢复了畅通。大家长出了一口气。

  事后,有人逗趣地对他说:“如果这次管子要爆了,你的提拔肯定泡汤,弄不好还会背上个处分。”他淡淡一笑,回答:“说实话,当时我已顾不了那么多,国家财产相对于个人利益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后来,领导表扬他敢于负责,但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清楚。从此,徐卫中技术上大胆负责的故事,被许多人传诵和称赞。

  几年后,徐卫中对这次险情仍记忆犹新。这件事改变了他对输油行当的看法,他知道了作为一名现场指挥,“责任”两个字包含的分量,更感到了知识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徐卫中表现出了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强烈的敬业精神。他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都是先到调度室看报表数据。他经常说:“主管生产的人,要先行一步了解管道运行,马惠宁管道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加之这几年动火连头改造多,责任心显得更加重要。”

  认真中有股钻劲。搞技术的徐卫中开始尝试管理,对管理像搞技术一样执着

  1996年,作为技术干部的徐卫中,迎来了他人生的又一转折。他第一次带领公司30多人到长庆油田劳务承包了华池泵站。

  从投产运行方案,到承包方案的每个细节,徐卫中多次召集人研究,与技术人员仔细阅读技术资料,按照工种分工作业,给每个人发了一本运行手册,做到烂熟于心。投产中,他发现由于设计缺陷,泵炉不匹配,在試水中阀门系统给卡住了。他多次向甲方打报告,详细说明理由,对换热器、热处理等系统从工艺和技术角度,提出了多套改进意见,得到了甲方认可。从此,甲方除了看中徐卫中的技术外,更看中了他对工作的执着,认为交给他带的队伍放心。

  由于马惠宁管道地处黄土高原,有的管段属于典型塌陷地质结构,每年雨季都造成管道裸露十几米,没有办法只能改线。

  同年,公司生产科一名副主任工程师去世,领导安排徐卫中全面接替工作,负责马惠线74号桩改线。他第一次单独负责工程。

  为圆满完成2公里的改线任务,徐卫中带着维修队30多人,在洪德乡老百姓家租了3口窑洞。在线路方案选择上,他跑现场,从几种可比方案中确定了沿公路边缘走的线路,既可节省投资,又便于日后维护。为协调征地事宜,他先后跑了五六次。在施工现场,他每天起早贪黑,饭自己做,整整两个月没有回家,孩子上小学,特别想念爸爸。

  2001年,分公司为扩大主营业务,徐卫中又带人承包了石(空)银(川)输油管线投产保产及生产运营任务,肩上担子更重了。

  这位谙熟技术的知识分子,凭多年经验,详细研究投产方案。由于方案周密,4月23日,管道一次投产成功,得到了股份公司、宁夏炼油厂、东银输油公司等几方高度评价,为单位争得了荣誉。

  几年磨砺,徐卫中在技术和管理上走向成熟。他认为,在输油管理系统中,工艺是基础,设备是保障。作为管理和操作人员,规程决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理解了再去执行。对作业指导书要细化,不细就没有操作性。现执行的作业指导书就是动作的规范,不理解或执行不到位,都会造成工作的偏差。在日后他负责的QHSE作业指导书和预案编制中,他对每个细节都细到了极致,做到对每个岗位、每个细节负责,更对未来管道事业负责。

  平凡岗位见细节。增输改造给徐卫中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他更加挥洒自如

  从2003年开始,随着长庆油田产能增加,马惠宁线输油量从208万吨提升至330万吨,增输改造势在必行。这为长期低输量的马惠宁管道带来了发展机遇。

  作为增输改造工程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之一的徐卫中,全程参与此项改造工作。徐卫中针对马惠宁管道改造,提出了多项工程施工方案修正意见,并在工程上得以实施。

  根据马惠宁线所输原油物性、输油工艺,徐卫中提出了惠安堡至孙家滩新管线不预热直接冷投的建议。此项建议具有管线投用安全、工艺简单、投产费用低等优点,并在新管线投产中得到广泛运用。

  他在负责马惠线安全性改造和惠宁线增输改造遗留项目工程中,组织相关人员设计施工方案、现场施工及最后新旧系统切换、动火接头、大罐大修、管线防腐大修、锅炉更新等项工作,保质按期完成任务。

  马惠宁管道五大站改造,工程量大,任务重,时间紧。管道连头改线、换炉换泵多,常常边改造、边运行,新老系统接替停输24小时,徐卫中常常48小时吃住在现场,饿了啃干馍,渴了饮凉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他几次累得脸色发白,差点晕倒在现场。同志们劝他休息,他不肯,已经习惯了现场作业。

  2004年4月,惠宁管道与马惠管道8道口动火连头,老系统管内还有原油,正现场组织收油。稍有不慎,一个焊接火星,就会引发一场大的事故。作为负责技术现场的徐卫中,为保证万无一失,处理好办公室的事情后,提前两天赶到惠安堡输油站。一到现场,他一头就扎进工地,进行检查。endprint

  每天晚上,他召集施工单位、机关有关部门,让各家汇报情况,研究白天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施工方案,会议常常开到10点多钟。开完会后,他还要把思路再梳理一遍。

  点火的前一天晚上,会议开完后,徐卫中照样把思路又梳理了一遍。凌晨3点多钟,塞外寒气未退,徐卫中又爬了起来,到院内院外查看现场。3点50分,施工人员到现场后,他心里有底才长出一口气。4点动火开始,实现新老系统成功转换。

  有一年冬天,天上飘着大雪,惠安堡到孙家滩管道换管,新管线投用,还要回收老管线内的原油,油罐车在现场拉了十几天,收油3000多吨。徐卫中每天都加班加点,在现场指挥,与工人们一起干。山城站改造现场需要安装加热炉,根据设计要保证安全距离,他到现场后一指,说:“就在这里。”搞封堵作业,他带人到现场,一下就把埋藏多年的法兰挖了出来。

  有一水工保护原来方案采用护坡挑坝方式,需费用30多万元。徐卫中到现场后,根据地质地形,采用草袋打桩柳条编织,用了8万元就把问题解决了。惠安堡更换安装输油泵,徐卫中发现安装上的是低压阀门,如运行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当即联系更换了高压阀门。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

  有人形象地说,徐卫中对于马惠宁管道的熟悉,能做到管道桩号、站场位置等都了如指掌。

  安全无小事。平时很少发火的徐卫中,每见违章,就火气十足。他说:“搞输油要讲规范,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默默工作,淡泊名利。他没有节假日,没有8小时工作的时间概念,每天都提前到岗。

  搞技术出身的徐卫中,工作中很少发脾气,但他最容不下现场人员的违章操作。一次作业,他发现有的工人忽视安全,焊工作业不按规程进行,甚至违章作业。他一下跳了起来,大声喊道:“不要命了!”现场人员不服:“以前就是这么干的,你懂个屁。”他制止了违章,告诉他们,一定要按操作规程办,千万不能出事故。事后,工人們理解了这位书生气十足的领导。

  徐卫中所在维修队在滚泉站清管作业时,由于作业时间长,现场人员想早干早收工,准备违反规范施工,认为同类施工干过多次,封堵设备从未有过问题,不可能出现原油渗漏。他发现后,上前制止,此时,恰巧从封堵丝堵中突然弹出来一个钢珠,油顿时冒了出来,万幸没有动火,不然就是一片火海。

  2004年,分公司在滚泉站连头改造。清早,徐卫中很早就来到现场,发现施工人员现场布线很乱,配电箱线露在外面,原来的防火墙在封堵作业时给推倒了。没有防火墙,施工安全就没有保障,心细的他冒着危险,跳到沟里。他拿着可燃气体报警仪,检测到安全距离,把配电箱当场后移20米,进行了安全封闭,才允许焊接。现场抢修打磨管子,工人没有戴面具,铁屑伴着火花四溅,他看到后,非常生气,说:“铁屑虽小,但打了人的眼睛就是大事,千万不要小看细节。”他要求操作人员马上停下,按规范操作。

  看似细小的事情,每次都对徐卫中触动很大。一线的操作工人是企业安全的保障,没有过硬技术,迟早会出问题。技术工人也不能光凭经验干活,必须靠技术干活,搞技术知识培训非常必要。

  在分公司各种会议上,他多次呼吁,要加大员工技术培训。几年下来,长庆输油分公司通过培训和技术比武,技术力量有了明显提升。维修队虽抽调了不少人员到新线,但技术和管理没有断档,长庆的封堵技术在管道系统也是排得上的。

  徐卫中对安全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常对周围人说,搞生产要注意细节,从细节看全线,从局部看整体。正因他总是尽自己所能,把平凡的事业做好,把细节做精,对每个生产细节的高度关注,从1997年到现在,他负责的马惠宁管道100多次一级动火,没有出现任何事故。有人做过统计,他一年除开会、出差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300多公里的马惠宁管道上。

  淡泊名利。在名利和个人问题上,徐卫中习惯了安之若素,顺其自然

  身处西北,徐卫中虽有过困惑,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乐观的积极心态和昂扬精神。他不计待遇,安之若素。

  在许多人看来,领导的“必修课”是拉关系、讲排场、吃吃喝喝、走上层路线,可他不入流,一样都不会。在单位熟悉徐卫中的人都说:“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待遇、荣誉和地位找领导,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前些年,许多有学历的人纷纷出国或调到大城市工作。身处偏远地区的徐卫中,也犹豫彷徨过。1995年,西安一单位给他发来了商调函,他找到当时的单位领导。领导说,长庆需要你,你还年轻,就不考虑了。徐卫中二话没说就回来了。事后,有人嘲笑他傻,何不把工作调动作为筹码,向组织提点条件。他说:“组织有组织的考虑,我还有机会。”

  当时,有人给在处长助理岗位上干了三年的徐卫中出主意:“你同班同学都是主管你的集团公司领导了,何不找他说说,提一下?”他只是淡淡一笑:“任何事情不可强求,顺其自然最好。”

  2002年4月,已被聘为长庆输油气分公司副经理的徐卫中,仍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每次下基层,都和职工一起在食堂用餐,与工人打成一片,不要领导陪同,没有所谓的“官架子”。还反复告诫随行人员:“我们下基层是为解决问题,为基层服务的,决不能给基层找麻烦。”

  一些个体企业老板,由于个人利益多次请他吃饭,每次他都以各种理由推辞,从不单独与个体企业老板谈话和接受任何礼品,并告诫身边人员:“和外界人员接触,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损坏企业形象。”在与个体企业原油交接过程中,他都从维护本单位利益出发,严格程序和管理。

  徐卫中没有因个人问题,去疏通关系,爱人至今仍在输油单位的工人岗位,但他对下属的事却非常尽心。在主管生产期间,站上有一名生产副站长的爱人在另一个站上当技术员,孩子小,在基地无人照顾。这名生产副站长干工作非常认真,却不善向领导提要求,加上有口吃的毛病,有了困难从不与领导说。下基层时,他发现了这个情况,回来后主动与当时的经理建议,把女方调到了调度室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这名副站长工作更加卖劲了。

  与徐卫中共事30多年的李宁新,谈到他充满了钦佩:“他工作踏实,生活朴实,为人和气。不论试验,还是工程改造,他都身先士卒,与大家一起分享成功……他为中国石油管道事业做出了贡献,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大漠中的西部管道。”

  35年来,徐卫中走遍了1000多公里管道的每个段落,每道沟坎,熟悉每台炉泵、每台仪表。他太热爱管道了,已将根深深地扎在西部大漠。

  7月,当我们再次踏上腾格里大漠,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透不过气来。在大漠深处,远远望去,隐隐约约看见有几棵零星生长着的沙棘,它矮小,但生命力极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风中摇曳,恣意烂漫。

  此时,我们感悟到,朴实、顽强、执着、活出了精彩的徐卫中,不就是大漠中的一棵沙棘吗?

  这是大漠中一道独有的风景,更是大漠永久的希望!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