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从报纸副刊到文学期刊。又,自参加工作,没离开过中国石油,对石油文学的发展、流脉,深知其中味。近年来,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深感石油人写的散文每况愈下,不由心忧。
实际上,石油人的散文写作,从整体上看,从有“石油文学”这个概念起,就没多大起色。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对中国文学的惨重伤害,由于中国石油人对“文革”式语言的青睐,更使得石油人对散文的写作多了些宣传味,力求大气磅礴,干硬而无肉,又加舍我其谁也的自以为是,说白了就是文革式的“高大全”,充满了公文腔,而离文学甚远。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散文大约可分为三类:
古典散文
中国最早只有诗与文两种,文史论不分家。朝堂公文不是诗就是文。《春秋》《左转》等著作中的许多篇什,至今被人们当做散文来读来评。百家争鸣的诸子文章,风骨气盛的魏晋文章,有不少散文佳作。《古文观止》几乎人人必读,被称为散文佳臬。小说、论文、史志与文学等,都是后来细分出来的。
散文天生具有抒情性、纪实性、思辨性等多种性能。每个人的写作,各有侧重,从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西方文艺复兴后期代表人物蒙田的《蒙田随笔》开启了思辨类散文的先河,思想家卢梭的自传体散文《忏悔录》《一个孤独者的散步》至今仍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目。
如今有些人的思辨类散文,讲一些大道理,甚至在文中自我标榜,自以为是的思想性写作,其实寡淡无味。思辨类散文,当然要有风骨,但这种风骨是体现在散文叙事之中的,通过对事物、场景、人物的细节描写,透出思辨感悟,并上升至人性哲理的高度,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显摆道理。更有甚者,把一些人人皆知的道理拿来显摆,不但达不到显摆的目的,反而显得露怯了。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三十年代的白话散文,是我们当代人学习散文写作的典范。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散文作品和散文大家。现今人们所推崇的所谓“民国体”,便是对这个时期的返祖现象,也是对当今一些粗枝烂叶式散文的反叛。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现代散文出现了繁荣,代表作家有鲁迅、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各有其特色。从散文文体理论上讲,“言志”之说影响极大。其中以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等人为代表。朱自清从古人的“文以载道”挖掘起,对清代袁枚的“诗言志”、陆机的“诗缘情”,进行考辩研究。而周作人更是不厌其烦地为言志抒情散文探源,对晚明性灵小品进行挖掘,得到林语堂的积极响应。周作人“独抒性灵,不拘套格”的“性灵说”,包含性情、真情、个性、才识等内涵。林语堂更是把“性灵”直接等同于个性和自我,并将其提到了文学本体的高度。林语堂认为:“现代散文之技巧,专在治议论情感于一炉,而成个人的笔调。”周作人、林语堂的由传统而现代,为现代散文寻根,具有很强的意义,但把性灵的解放看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则显得有些偏激。
而鲁迅在早期论著中便力倡个性独立。把“立人”视为立国之本,提倡“尊个性而张精神”。魏晋文章对鲁迅有深刻影响,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高度概括魏晋文章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的时代风格及其历史演变和社会根源。对于晚明小品,鲁迅也不像当时的很多左翼文人那样全面否定,而是用辩证的眼光从中寻出非闲适、非超然的一面:“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的颓放,却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
郁达夫则有破有立,认为现代散文是在打破“心”和“体”双重桎梏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正是自我的发现,个性的解放,形成了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说到散文,又有“质朴”和“华丽”之说。其实“质朴”和“华丽”都有胜场,是每个人的喜好和偏重。“质朴”不是“简陋”,“华丽”不是“做作”。在现代散文里,这两种“典范”比比皆是。就拿朱自清一人来说,其《车站》和《荷塘月色》,前者“质朴”得没有任何修饰,但其中的父子情,跃然纸上,读来让人眼睛湿润;而后者却华丽得无以复加,美不胜收,让读来不由喟叹。
在平日来稿中,常常见到一些文章,有的力图追求华丽,但力所不逮,缺少文字的把握能力,读来啼笑皆非;有的文章标榜在追求“质朴”,实则缺乏文字基础,有字无文,如同白开水,又加凌乱无章法,根本没有文学的色彩。
当代散文
古典散文是农业文明及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现代散文是工业文明及现代科学思维的体现,当代散文则有着信息文明及全息化思维的多维复合思维表征。
近年来,随着我们社会的商业化以及消费文化的到来,出现了诸如怀乡散文、怀人散文、行走散文、文化散文等品类。也有人戏谑式地分离出来“文革体”“民间体”“知音体”等。“文革体”即那些看来高昂、大气而读来却空洞、无味的文章;“民间体”则是那些不讲规矩、随意涂鸦的文本;“知音体”的概念起自于《知音》杂志,因为这份杂志多发一些“心灵鸡汤”式的小品。从这种“戏虐”式提法,和赢得一片哂笑即可见大家对此类文章的不齿,在此就不多赘述。
怀乡散文表达了城市化大背景下生命还乡的萌动。怀乡的感情来自于对如今城市化的恐惧和迷茫,对旧时乡下生活的清静安逸、散淡无为产生眷恋。有的人还真的离弃城市到乡间生活,而大多人其实只是产生质朴怀想的冲动,懵懵懂懂感到在城市化进程中变为被切割甚至被废墟的感叹。这种冲动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怀,从而受到欢迎。但多为表层的感叹而缺少深层次思考,缺少现代化进程不可阻挡与乡村文明重建的后现代化意识。故轰动一时后归于沉寂。
怀人散文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传承。其实,怀人散文很难写,需要透彻的观察和充沛的感情。从我们的大多来稿看,光有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简繁的调配,没有生动的细节,一味地平铺直叙或者出于对往者的尊重一味地歌颂甚至拔高,当然失败。有的作者认为,我满含眼泪记述怎么你看不到呢?问题出在自己文笔不达或者忘记了你是在写散文而非日记。怀人散文肯定是怀人之善、怀人之美、怀人之恩。但仅仅停留在梗概叙述,甚至定义式的判断或讲述,自然难以打动人心。
行走散文要自然景观与人生意态的融合。行走于山水之间,看风景看人文。我看到了风景,风景也看到了我;人文走过我眼,也深入我心。其记述或感思,自然激动人心。
其实,行走散文是游记的扩展,古典散文中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之类是典型的游记。而今天的游记为什么失去魅力了呢?你写的游记,从某地到某地,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对景物的描述甚至还不如人家景点的介绍好,谁去读?何况如今人们大都可以随意往来天下,你写的景色不如人家眼睛看到的精彩,你还自以为是地张扬,岂不让人暗笑。
有一些真正的行走散文,记述了自己的行程,或因为独特,或因为艰苦,而赢得读者青睐,主要还是其中独到的感悟。
文化散文以文化知识见长,将文化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融汇其中,从而把散文的空间放大,丰润开来,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大热,引发了文化大散文的风潮,同时也引起学术界、文学界的批评。指出某些文化大散文框架很大、篇幅很长,但内容不过是对一般文化现象和历史结论的复述,因而虚浮空泛,大而不当。也有人把原本属于背景材料的案头资料作为了叙述对象,而抽空了个人体验,失去了艺术的魅力。
总之,还是王国维先生那句老话:“散文易学而难工。”散文写作,入门易而究深难。散文看去似乎是无技巧、无修饰的侃侃而谈,但正是由于此,反过来要求语言文字的质感和魅力,更体现出作者的个性风范。散文的写作需要丰沛的知识学养和敏锐的思想作后盾,而非一蹴而就的,更需要诗意的捕捉和艺术的表达。
近年来随着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到来,文化的被削弱和物化的强势袭来,更需要沉静的心境,从容不迫把所思所想进行构思和提炼。
从平日来稿中,常见到一些拖泥带水、啰啰嗦嗦的文章。还常见一些或平铺直叙,寡淡无味;或轻浮粗俗,言不及意的文字。误认为散文是一种无技巧、无顾忌、无规矩的文体,结果粗俗简陋,东一榔头西一杠子,失去了散文最严格也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的艺术文体特色。还有的拿着文艺腔,娇柔做作中还时时不忘标榜自己。读了让人反胃。
前面已经提到,作为石油人,有不少人受“文革”语言的浸泡,依然沉浸在旧的石油文化形态里,在现今的写作中,时时不忘“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气魄、大气象。殊不知,“羊”“大”为“美”,而羊大过骆驼,还美么?总而言之,异化了,就失去了本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