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进柴达木找石油

时间:2023/11/9 作者: 地火 热度: 24595
■张学杰

  进柴达木找石油

  ■张学杰

  1956年10月至1962年7月,我有幸成为到青海柴达木盆地寻找石油大军的一名战士,内心感到高兴。回顾在柴达木盆地六年的艰苦历程,充满感慨和豪情!

  记得我们在军营里刚吃完早饭,突然听到播音室的喇叭响了,“现在播送一个通知,现在播送一个通知,干训大队的全体学员,8点准时到小礼堂开会。”我当时所在单位是兰州军区干部训练大队。大家和平常一样,准时地走进了小礼堂,整整齐齐地坐了下来,一点儿动静也没有,目不转睛地望着主席台上的首长。这时主持人宣布开会,首长宣布国防部的两项命令,第一项是授予在座的80多名同志为预备役少尉军官;第二项是这80多名同志集体转业到石油工业部,到青海石油勘探局柴达木盆地找石油。

  就这样我们坐上了大槽子敞篷汽车,从兰州军区干训大队出发,开始了进柴达木找石油的生涯。经过好几天的艰苦行程,路过青海西宁市、青海湖边,穿过橡皮山、日月山,汽车行走在山谷沙漠地里,没有供水喝的地方,没有供吃饭的地方,一路上干粮及喝的水自带。赶上站点,就住在站点的帐篷里,没有站点就睡在沙漠地上,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到达了柴达木盆地,青海石油勘探局碱山二区所在地。下车一看这里仍是一望无边的盐碱地大沙漠,如同走进了一个沙漠的海洋。我们边走边看,不由自主地从心里喊:“啊!这里的自然条件真恶劣,怪不得介绍人说这里艰苦。”这一切在我们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面对这些,我们在思想上也做了两手准备。一是不怕艰苦困难,进盆地把这里的石油勘探开发出来,把这里的宝藏探清楚揭开柴达木盆地神秘面纱。二是万一遇到不测,就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留在这里为国捐躯。听说这个二区队还是个不大不小的领导机关,管辖好几个钻井小队,战友们低声地互通了一下情报得知,就在这里给我们分配工作,可能分配当钻井工人。

  这时一位头戴狗皮帽子的人朝我们走来,据说他是碱山二区队的领导,他手拿一个小本子很严肃地说:“请大家注意,现在我公布人员分配去向名单,张学杰同志去钻井508队报到……”我们就这样道别战友们,各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又把自己的行李装上了大槽子车。在戈壁沙漠上汽车跑了好几个小时,一路上除了沙漠盐碱地外,偶尔远远望见一些紫红色光秃秃的石山,像是刚从炼钢炉里炼出来的一点也不受看。从来没见过石山是如此之模样,后来才听说像这样的紫红色石山,含铁矿石的可能性很高,是属于宝山之类。因为路就是沙漠和突出地面的盐碱包,汽车颠簸得很厉害,所以常常听到司机说他的两个胳膊被这“盐碱包”颠得真酸疼。这时司机又指着前面说:“看见了吧,远远的那个钻井塔就是508队。”

  我们到达508钻井队后,我看了一下也是几座帐篷,周围还是沙漠碱滩。汽车在帐篷前停了下来,带队的人说:“你报到的单位到了。” 听到汽车的声音,从帐篷中走出两个人来,领队的人向我介绍:“这是508钻井队的张队长。”这位队长立即把手伸出来同我握手说:“欢迎你来508队。”接着他又叫来了一位司钻说:“给你们班分来一名新同志,他叫张学杰。”

  我仍然身穿草绿色军装,在几个人中显得很特殊。这是我一天里第二次见到帐篷,见到了真实的石油钻机。特别是看到住的草绿色的帐篷,更有一点稀奇的感觉。帐篷的四个角都是用很粗的麻绳紧紧地绑在钉入地下的钢钎。我握着此绳来回打了几次游游,绳子没有一点松动。再看帐篷的四周边上,都是用大大的盐碱块压着。老师傅们给我讲:“柴达木这个地方,如果刮起大风沙来,夜里你在帐篷里好像山摇地动一样,即使帐篷固定得这么牢固,有时大风沙还是把帐篷顶掀掉。这里的暴风刮起沙尘可厉害了。”

  师傅们对我这个刚来的新工人也很关心,司钻给我拿来了一个行军床,老师傅们帮我搭起架来,我怀着一种新鲜的感觉数了一下,此床是用12节木棒组成的,只能睡一个人,如果睡觉不注意,一翻身被子就会掉到地上。还有的师傅给我说:“夜里如果刮了沙尘暴,你早上起床的时候,先起臀部后起两头,这样形成中间高两头低,被子上的沙子向两边流走,不会灌进脖子里。”我听了哈哈大笑,我说柴达木的石油工人起床都有新发明。

  我住进帐篷的第二天下午,远远地看到了大风卷起的黄风沙尘暴席卷而来,我在帐篷外边转了一圈,大风沙吹得我只能斜着身子跑,眼睛更不敢睁开,师傅们叫我赶快躲进帐篷。天黑了,我们在帐篷内点蜡烛照亮,不一会儿蜡烛就被大风吹灭了。帐篷外面大风卷着沙尘刮得天昏地暗,帐篷内周边的小风吹得点不亮蜡烛,就这样在大家聊天中我渐渐进入了梦乡。

  我睡在行军床上,被外面刮的大风摇动惊醒了,听到帐篷顶如同受到海浪冲击的起伏和吼叫声,我坐起来心中很紧张,怕自己住的帐篷被大风揭了顶。这时有位老师傅起夜看到我在行军床上坐着,便问我为啥坐着不睡觉?我回答:“我怕大风把帐篷顶揭掉。”这位老同志说:“柴达木戈壁滩上刮这样的风是常事,你连刮大风都怕,怎么当个石油工人呢?”我听了这位师傅的话,又躺进了被窝里。这一夜我吓得没睡好觉,第一次亲身体验了柴达木沙漠风暴的厉害。第三天,班长给我领来了一套崭新的工服,司钻说:“凡是新来钻井队的人,每人都发给这些劳保用品,你把军装脱下来,换上这套工服,看看合不合适,不合适就换。我看到新棉工服一套、长毛狗皮帽子一顶、骑兵穿的马靴一双。心中很高兴,穿上后我就是一名真正的石油工人了。司钻站在我旁边,看我把这些劳保服穿在身上,问我怎么样?合不合身?我回答说很好,很好。司钻接着又跟我说:“小张你已经休息了三天,从明天起你就跟着我上井场干活,你要做好准备。”我回答说:行。

  一个穿了五六年军装的人,突然穿上一身蓝色的工服,心中感到特别高兴,尤其听到司钻跟我说的那句话“从明天起你就跟着我上井场干活”更高兴。我现在是一名石油工人了,为祖国找石油迈开了第一步,明天我要到井场上班了。这天晚上我激动得醒来好几次。心中总想:天啊快点亮,我要跟着司钻上第一个班,到了井场要听指挥,好好干。就这样在一波一波的激动心情中盼到了天亮。

  清晨司钻叫大家起床上井接班,我看大家起床的动作很快,我的动作更迅速。师傅们都换上了那沾满泥浆的工服。有的人腰里系着绳子,有的人敞着胸,大家拿起了自己要带的工具,我也扛起了一把大管钳,真有点雄赳赳气昂昂,扛着管钳如扛枪,在司钻的带领下出发了。我走在最后面,穿的工服、戴的帽子、穿的马靴显得特别干净,同师傅们所穿的反差很大。到达井场司钻讲完班前话,各就各位,有一名师傅带着我在井场上拉钻杆,排列钻杆。这个活在井场上算是最轻的。

  当我站到钻台上,仰头向上望高大雄伟的钻塔,塔顶端几乎进入云端,我的双腿有点发软,头有点发晕。这么高的钻塔是怎么立起来的?我仔细再看钻塔中部,还有一个人在熟练地操作,如同七仙女在云中飞天舒袖起舞。我问带我的师傅,那个人在半空中干什么?师傅说:“那叫二层平台,站在那高处换接钻杆的人叫二层平台操作工。”当钻机把井下几十吨,甚至近百吨的钻具往地面起提的时候,当柴油机发出震耳欲聋的沉重吼声刺破天空的时刻,司钻把一千多米深的钻杆起出了地面,整整齐齐地立在井架旁,显得特别规格化。

  司钻操作着上百公斤的大型吊卡,是那么灵巧。当提起钻杆卸完最后几扣的时候,泥浆突然喷出,师傅们的满脸全身喷满了泥浆,甚至泥浆喷进脖子、淌到内衣中。喷到身上的泥浆,过不了一会在寒冷中又冻成冰块,身穿的工服又变成了硬邦邦的铠甲。如果在钻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井喷,会把所有钻井工人都喷成泥猴落汤鸡。但钻井过程中,不论出现什么危险情况,甚至遇到重大的井喷事故,师傅们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冲上去强压井喷,有的钻井工人为抢救井喷,抢救国家财产壮烈牺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从内心想:石油工人为国寻找石油,把生死置之度外,体现了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高尚境界,我这个新的石油工人,无比敬佩他们。我觉得石油工人真是英雄好汉,他们抛下妻子儿女远离家乡,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为国家寻找石油,他们的精神太可贵了,我要向他们学习,当个像他们一样的钻井工人。

  半个月过去了,我的工服也变模样了,沾满了泥浆。司钻经过十五天在井场工作中对我的观察考验,认为我能吃苦、肯干、井场表现机智灵活,对安全也很重视,算是一个合格的钻井工人了。就在这天,司钻决定第二天叫我上井架的二层平台,担任换接钻杆的操作工作,这对我来说,是钻井技术现场操作的一次提升。我的井场工作从地面一下升到高空,在空中这个小小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心中也感到高兴。在起下钻具的过程中紧密地配合司钻与井口,顺利安全地完成起下钻的任务。当遇到沙尘暴刮来的时候,在那么高的空中也是提心吊胆,井架似乎在云中晃晃悠悠,但我紧紧系着安全带,把井场当做战场对待。

  回想自己当年在部队剿匪战斗中,是一名冲锋在前,机智灵活勇敢不怕死的战士受到表扬,今天转业到石油战线,特别是到柴达木盆地这个艰苦地方,更要发扬传统。

  到柴达木盆地当石油钻井工人不长时间,不幸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因我睡的行军床,身下铺的褥子太薄了,帐篷四周的冷风吹坏了我的腰。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腰疼越来越严重了。不论白天夜间腰疼得直不起来,也不能上床休息,不能跟师傅们重返井场工作,我心中万分痛苦。这里是万里戈壁沙漠渺无人烟的地方,井队没有药,没有医生。时间已走到1956年12月,距离过元旦佳节也没有几天了。司钻、队长看到我的病情这么重,也非常着急。为了给我治病,他们联系了一辆第二天去青海省西宁市的大槽子车,顺路把我带到300公里以外的大柴旦市去看病。

  领导让我收拾一下行李,快上车走吧。这个槽子车周围没有篷布,任何风沙寒冷遮挡不了。上面有几个大汽油桶。12月份的柴达木盆地非常寒冷,也是零下2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的低温。上车后我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我的右手紧抓着车厢板,连个手套也没有。左手抓着行李,一点也不敢放松。这里没有公路,汽车在盐碱坑包上行走,颠簸得非常厉害。我被冻僵的手死死地抓住车厢板和行李,艰难地前行在戈壁上。

  一路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一路上眼泪和鼻涕不知被冻得流下多少,双腿、双脚也被冻得失去知觉。在车上颠簸了十多个小时,行走300多公里路程后,总算活着到达大柴旦这个地方。这年我才23岁。

  这是我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看病行程。夜晚的大柴旦市看上去像是一座灯火辉煌的繁华都市,等到天亮一看,大柴旦市不过是戈壁滩上盖起的为数不多的几座泥土砖瓦房,更多的是帐篷。这里同样是万里戈壁沙滩,只有一些石油工人,周围千里没有老百姓的人影。青海石油勘探局的机关就设在这里,是指挥进柴达木盆地找石油大军的神经中枢。

  我下车后,冻得几乎连话都说不出来,两条腿也不听使唤,一天的艰苦行程不要说吃饭就连一口水也没有喝上。听说旁边有个招待所可以住人,这时两个青年人朝我走来,也是找招待所的石油工人。我们经过一番打听,终于找到了那个招待所。这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们在这里住哪个空房间都可以,条件不好,住也不要钱,房内只有床没有铺盖,没有供暖。因为刚进柴达木盆地,要啥没啥,希望你们能够理解。”这个人说了这些话后就走了。我们三个人看了看招待所的几间土房子,总算找到一间比较好的房间住了下来。这个招待所没有服务员,我们住的房间里只有几张木板床。地下结着冰,房门关不上,窗子只有框,没有一块玻璃。屋内有个铁炉子,铁皮烟筒从窗子的一角伸出去,有点劣质煤也不能用,也没有柴草烧,所以不能取暖,真是困难得很。不管怎么的,我们总算是住进了一个房子里,把地下的冰除了后,铺了沙子,觉得比住外面住帐篷强些。我们去外面捡了些破纸片,把窗户堵了堵就这样住下了。

  这个招待所有个食堂,买回来的饭菜拿回招待所早已凉透了。我们吃着这些冰冷的饭菜,肚子里也凉得咕噜响。

  在这么冷的房子里,晚上睡觉也不脱衣服,窗外风沙交加,房内冰冷冻人。有位同志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明天就是元旦了?”说到明天就是元旦,我们三人哈哈大笑起来。我说:“过年不过年一个样,我已经好几天没有洗脸了。”另外一位同志笑着说:“咱们过年不要脸了。”还有一位同志说,他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换过衬衣了。我说:“咱们的身上养出‘动物’来,那就更有成绩啦!”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天亮了,我们听到外面有人放鞭炮,今天真的是元旦,大家又长了一岁。我们想:今天是新年,食堂一定有好吃的。我们三人赶快奔食堂排队买饭,食堂窗口饭菜提示牌上面写道:猪肉炖土豆、蘑菇炖鸡肉……我们的饭盒装满了肉菜。多少日子,今天吃的是最好的一天。吃完饭,就算是过完年了。我们三个石油人,手拿饭盒敲打起来,每个人都表演起自己最拿手的节目来。我唱了几句秦腔,他们听不懂。还有一位同志唱了一段浙江戏,我们也听不懂。第三位同志唱的是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三人都说好。总的来看,我们三人的新年联欢会开得有声有色。

  每逢佳节倍思亲,三人都一两年没见到自己的亲人了,能不想家吗。那时有规定:进军柴达木找油的人,谁也不能带家属。有一位同志说着说着把自己爱人的照片拿出来叫我们看。他说:“我爱人是浙江人,在家教书,我们结婚后只住了两个晚上,单位就叫我返回了。因单位人员少,任务重,在家不许多住。我临走的那天晚上,我爱人哭了一夜,她哭着说:‘你的模样我都没有记住你就要走了。’我说:‘工作忙,不能多住。’等到天亮了,她的眼睛都哭肿了。”这时他吻了一下照片上的妻子说:“亲爱的,我实在太想你了!”其实我们三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说到个人的心里痛处都不愿吭声了。这时一位同志开玩笑说:“咱们过年不能光想老婆,中华儿女志在四方,我们的大志就是开发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宝藏,哪一天我们在柴达木盆地找到一个石油海洋,解决了国家的石油困难,柴达木有了飞机场,一个电话老婆当天就到那多好!”我们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你的这个想法很好,这个想法很好。”我又接着补充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国找石油,两者往后靠。”三个人拍手大笑,咱们虽然不是诗人,但也能向诗人靠近了,大家的低沉情绪又高涨起来了。

  1959年柴达木盆地冷湖地中4井终于喷出石油了,而且单井日产石油800吨。这一重大喜讯,给进入柴达木盆地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职工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冷湖地中4井喷出的石油油质也特别好,清澈透明可以直接加到汽车上使用,我们搞石油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石油。人们站在喷出的石油池子旁,伴随着阳光的照射,看上去如同泉水一样清亮,人们高兴得在石油池子旁照相的照相、合影的合影。天空中飞过的野鸭子,虽然眼睛的分辨率那么高,也同样弄不清楚这是石油还是清水,一下就降落在原油池中上了当。

  质量这么好的石油,一口井以800吨的日产量喷出地面,柴达木的石油人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自我感觉好像年轻了好几岁。大家从自己的住地、甚至从很远的探区,有车的坐车,没有车的步行到冷湖地区来观看地中4井的出油情况。附近的石油工人们高兴得还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有的人还在自己的帐篷上插了很多彩旗。有线广播站的高音喇叭,反复地广播冷湖地中4井喷出油的特大喜讯。

  柴达木这个数千年的古盆地出油了,终是被我们征服了,还很快给地中4井立起了一个石碑以示纪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