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豆的舞女》有感
“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当我的眼定格在川端写的最后一个字,定格在那种我看来很突兀的辽阔和怅然中的时候,我的心就一直游离于定与不定之间,忽而高到了云端里去,忽而又低到了尘埃里。即同情舞女熏子的一腔真情终只能化成一厢缄默,最后在分别时连一声“再见”都无法说出;又欣慰于川端能在簌簌的泪水中回到无所牵挂的世界里,直到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我一直质疑着川端的心境,是否真的在离开后的某个刹那就抛下了心中的最后一丝留恋,我想不是的,如若他还有一个正常人的情感,就绝对不会!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宁愿相信川端已回到了无所牵挂的世界里,因为那是一段不会有任何结果的际遇,即便它让人为之动容。一个,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另一个,是那个时代地位低贱的舞女。归根结底,是等级,是地位。
我曾试图把他们俩放到同等的位置上来,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那种被明显等级分隔开来的疏离感,尤其是在看到无数次美好而单纯的场景后,这种疏离就会被映衬得更加明显。
依然记得川端眼中的熏子,梳理着一个大发髻,古雅而独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脸衬托的更加小巧玲珑,十分匀称,美丽极了;记得川端为熏子朗读《水户黄门漫游记》时的专注;更是记得惜别时熏子脸上那不舍的神情……可也记得,在川端那无比平静的描述里,突然就冒出一句:“看上去,一副艺妓的风情”;在故事的结尾,也仅用云淡风轻的口吻向她告别……
那一刻,通过那样的对比,你会突然觉得,无论故事情节有多么美好,有多么单纯,最终都逃不过悲伤的结局,都逃不过无情的筛选,逃不过彼此心里那个已经为对方定好的等级,是这种心里上的等级让她们注定永远活在没有交叉的世界里,即使有,也只可能是一瞬间而已。他所经历的,他也许不懂;她所痴迷的,他也许不屑。不是不相信那些可以跨越身份等级,甚或时空的爱情;也不是不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根本不在乎对方的身份或等级。听过卫子夫由一名歌妓升至皇后的佳话,看过许多灰姑娘穿上水晶鞋那一刻的美丽蜕变……
这些我都相信,只是我们得分清理想和现实。现实中的爱情不会永远穿着单纯而美丽的外衣,总有一天,那些置于身份悬殊内的谦让和包容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远去,而这无关乎爱情的长久,更无关乎爱情道德中的哪一条。仅关乎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川端一样,在看到熏子美好一面的同时,内心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她的身份——一个舞女,所以许多人都说这只可能是同情,不可能是爱情。是的,当两个人的世界因心灵的隔阂变得不再有任何交叉,那么,请放下,果断一点,洒脱一点,就像故事中的川端。而至于那些与身份地位没有任何瓜葛的美好过往,也只便藏在心底。在爱情里,仰望和俯视都不是合适的姿势,唯有平视,心灵上的平视,才可能敞开胸怀去接纳,平等地相爱,方可平等地表达。
许多人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表达他特殊情怀的最好作品之一,即凸显的人文关怀——同情和悲哀,这种情感被称为是浓烈的“物哀”色彩,在这种“物哀”色彩中,作者极力想表达的是对主人公的怜悯与同情,也许,在川端眼中,人本没有等级和身份之分,也正因为这样,才有那样一段美好的际遇,有那样一副唯美的画面,可是,结尾却给美好笼罩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但,谁又不知道这样的结局乃是必然中的必然呢?是的,熏子本身就含有很多让人为之泣下的成分,比如十四岁就必须沦落在风尘里,比如美丽的脸庞只能被当作是欣赏的模型和道具,比如自然的就习惯了甘于人下……我们和川端一样心怀同情,但这种境遇就真的不能改变吗?舞女只能永远是舞女吗?我质疑。
可能我不能把那样一段际遇称之为爱情,不能把悲剧的多半归功于心灵的等级,更不能给主人公戴上一顶含有我个人色彩的帽子……但是,如此优美,如此风雅甚或风流的背后怎能不让人以各种思维去揣测?去思索?
或许,每个人这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已成定局,相貌、出身、家庭……我们不能改变也无力改变。但是,可以改变的还有很多。我们去改变,可能不为是为身份,也不是为等级,就是为了一个位置,一个与人平视的位置。可以说得更开一点,在我们所有的交情中,我们不能用等级和身份去给一个人做简单的评判,他们好或不好,但是,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对待他们的姿势,或仰望,或俯视,或平视。
但我们应该知道,仰望和俯视都不是合适的姿势,唯有平视,心灵上的平视,才可能敞开胸怀去接纳,平等的相视,方可平等得表达。
“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当我的眼定格在川端写的最后一个字,定格在那种我看来很突兀的辽阔和怅然中的时候,我的心就一直游离于定与不定之间,忽而高到了云端里去,忽而又低到了尘埃里。即同情舞女熏子的一腔真情终只能化成一厢缄默,最后在分别时连一声“再见”都无法说出;又欣慰于川端能在簌簌的泪水中回到无所牵挂的世界里,直到最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我一直质疑着川端的心境,是否真的在离开后的某个刹那就抛下了心中的最后一丝留恋,我想不是的,如若他还有一个正常人的情感,就绝对不会!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宁愿相信川端已回到了无所牵挂的世界里,因为那是一段不会有任何结果的际遇,即便它让人为之动容。一个,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另一个,是那个时代地位低贱的舞女。归根结底,是等级,是地位。
我曾试图把他们俩放到同等的位置上来,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那种被明显等级分隔开来的疏离感,尤其是在看到无数次美好而单纯的场景后,这种疏离就会被映衬得更加明显。
依然记得川端眼中的熏子,梳理着一个大发髻,古雅而独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脸衬托的更加小巧玲珑,十分匀称,美丽极了;记得川端为熏子朗读《水户黄门漫游记》时的专注;更是记得惜别时熏子脸上那不舍的神情……可也记得,在川端那无比平静的描述里,突然就冒出一句:“看上去,一副艺妓的风情”;在故事的结尾,也仅用云淡风轻的口吻向她告别……
那一刻,通过那样的对比,你会突然觉得,无论故事情节有多么美好,有多么单纯,最终都逃不过悲伤的结局,都逃不过无情的筛选,逃不过彼此心里那个已经为对方定好的等级,是这种心里上的等级让她们注定永远活在没有交叉的世界里,即使有,也只可能是一瞬间而已。他所经历的,他也许不懂;她所痴迷的,他也许不屑。不是不相信那些可以跨越身份等级,甚或时空的爱情;也不是不相信,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根本不在乎对方的身份或等级。听过卫子夫由一名歌妓升至皇后的佳话,看过许多灰姑娘穿上水晶鞋那一刻的美丽蜕变……
这些我都相信,只是我们得分清理想和现实。现实中的爱情不会永远穿着单纯而美丽的外衣,总有一天,那些置于身份悬殊内的谦让和包容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远去,而这无关乎爱情的长久,更无关乎爱情道德中的哪一条。仅关乎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川端一样,在看到熏子美好一面的同时,内心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她的身份——一个舞女,所以许多人都说这只可能是同情,不可能是爱情。是的,当两个人的世界因心灵的隔阂变得不再有任何交叉,那么,请放下,果断一点,洒脱一点,就像故事中的川端。而至于那些与身份地位没有任何瓜葛的美好过往,也只便藏在心底。在爱情里,仰望和俯视都不是合适的姿势,唯有平视,心灵上的平视,才可能敞开胸怀去接纳,平等地相爱,方可平等地表达。
许多人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表达他特殊情怀的最好作品之一,即凸显的人文关怀——同情和悲哀,这种情感被称为是浓烈的“物哀”色彩,在这种“物哀”色彩中,作者极力想表达的是对主人公的怜悯与同情,也许,在川端眼中,人本没有等级和身份之分,也正因为这样,才有那样一段美好的际遇,有那样一副唯美的画面,可是,结尾却给美好笼罩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但,谁又不知道这样的结局乃是必然中的必然呢?是的,熏子本身就含有很多让人为之泣下的成分,比如十四岁就必须沦落在风尘里,比如美丽的脸庞只能被当作是欣赏的模型和道具,比如自然的就习惯了甘于人下……我们和川端一样心怀同情,但这种境遇就真的不能改变吗?舞女只能永远是舞女吗?我质疑。
可能我不能把那样一段际遇称之为爱情,不能把悲剧的多半归功于心灵的等级,更不能给主人公戴上一顶含有我个人色彩的帽子……但是,如此优美,如此风雅甚或风流的背后怎能不让人以各种思维去揣测?去思索?
或许,每个人这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已成定局,相貌、出身、家庭……我们不能改变也无力改变。但是,可以改变的还有很多。我们去改变,可能不为是为身份,也不是为等级,就是为了一个位置,一个与人平视的位置。可以说得更开一点,在我们所有的交情中,我们不能用等级和身份去给一个人做简单的评判,他们好或不好,但是,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对待他们的姿势,或仰望,或俯视,或平视。
但我们应该知道,仰望和俯视都不是合适的姿势,唯有平视,心灵上的平视,才可能敞开胸怀去接纳,平等的相视,方可平等得表达。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