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说“开书单”,通常都会说“研制书单”。因为在我看来,“开书单”多是基于自己的阅读感受,把好书介绍给别人;而“研制书单”则不只是介绍好书,它是结构化的,有强烈的目的性。上述提到的书单中,我会考虑阅读的年龄、类别、类型、题材、体裁、中外比例等多个因素,力图让孩子“阅读不偏食”。或许有人比较反感“把书当成药”,认为这样把阅读“功利化”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儿童读物存在的重要价值就是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2019年翻译出版的《故事药丸》一书,更是直接以儿童生活难题+相关儿童读物的方式,彻底地把书当“药”了。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为今年的“中国童书博览会”研制了一份以“疫情中儿童如何阅读”为主题的书单。“中国童书博览会”今年10月4日在北京举办,延续过去的传统,都要推荐一份书单。
说到今年的最大事件,当然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了。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不能改变孩子们的阅读。特别是今年很多孩子都在家上学时,阅读的重要性就更进一步凸显。因此,专家们在讨论这份书单时,一致认为应该以“健康童年,阳光心灵”为主题,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汲取精神力量。
虽說只推荐100本图书,但同样要考虑到各个方面。例如,这个书单以本土原创童书为主,同时介绍少量世界经典图书;考虑到孩子的不同年龄,涵盖了从学龄前到小学各个年级;书单中的图书体裁也多种多样,有图画书、童话、小说、科普读物等多个类型;在内容上,也从“健康习惯”“克服恐惧”“抗击疫情”“生命思考”等角度思考。希望孩子们读了这些书,保护健康身体,保持阳光心灵,开启自己的阅读“心”生活。本期介绍的三本书,均来自这份书单。
《逆行天使》是一本描写疫情中医生、护士英雄行为的儿童小说。作者许诺晨是一位青年作家,过去的小说多以校园小说创作为主。在疫情最紧急、大家还没有从错愕和惊恐中挣脱出来时,许诺晨已经坐在电脑前创作这部小说。离时事很近的文学创作忌讳两点,一是把新闻事件当成主要情节,让人觉得像报告文学;二是虚构性太强,让人读来觉得离事实太远。作家很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若即若离,似有还无。作家在叙事中有机巧,有伏笔,有照应,充满着文学智慧。例如,呼吸科两位主任杜元宵和刘星的矛盾,看似为平时工作中矛盾的爆发,实则是大疫前两人的惺惺相惜;许依依对父亲一直不同意自己考医学院感到不解,实则是老医生的父亲对医患关系的担忧;表弟董咚咚看似在封城前来“添乱”,实则在运用网络为医院征集防护物资上功莫大焉。这样写来就把人物写厚实、写灵活了,无论人物群像还是个体描摹,既有各自职业身份的高度代表性,又充满了独特的个性。作者为创作确定的情绪基调也是张弛有度、内涵丰厚的,既不是一味地高声歌颂,也没有完全沉溺于现实的忧患。全书读来有紧张,有愤怒,有悲伤,有担忧,有温情,有幽默,有希望,有反思,各种复杂情绪混合,提升了阅读体验。空洞的昂扬、无谓的抒情、洋溢的乐观,在书中得到很好的控制。它就像一幅疫情发生当下的真实的人间众生相,喜怒哀乐,融汇其中,复杂而多元,无法简单地分割分离。作者没有回避这多元而复杂的境况,而是把它诉诸笔端,使得一部主题鲜明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更广阔的内涵和更丰沛的艺术生命力。
《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是一本科普图书。这本书同样创作于疫情期间,而且作者是来自武汉协和医院、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的一群医生。很难想象,同样在病毒肆虐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爆炸性新闻——全国医疗队驰援,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全球蔓延,美国股市熔断,等等。作者们、画家们能在危难中潜心构思,静心创作,没有责任心和爱心做不到这点。这本书并没有就新冠肺炎谈病毒,而是从病毒是什么、人类与病毒的抗争、病毒如何被人类利用、病毒与人类的未来等多个角度,讲述了人类与病毒相处、搏斗的历史。语言诙谐,插图轻松,知识丰富,读完似乎也没有那么害怕恐惧了。
《像雪莲一样绽放》离疫情远点,是一部儿童小说,作者是周晴。周晴的这部作品是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的。描写自己退休后的外公到西藏旅游,偶然了解了墨脱县的小朋友上学困难的情形。外公不顾自己77岁高龄,个人捐赠再加整合各种资源,终于在墨脱县背崩乡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作者通过“外孙女”的视角来看外公的行为,并穿插了网友、同学等若干虚构内容。构思精巧,安排合理,让外公的行为逻辑和思想逻辑令人信服,也让整本书充满了儿童性和可读性。疫情后,我们更需要人们之间的互亲互爱、不离不弃。
王林,1972年生,本科专业为中文教育,硕士和博士专业为儿童文学。曾参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的编写,参加教育部专升本《儿童文学》教材和《幼儿文学》教材的编写,在《台湾研究集刊》《中国图书评论》《中国少儿出版》《出版人》《小学语文教学》《学前教育》《福建教育》《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30篇,并翻译儿童文学作品多本。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