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009)
目前学界对表情包的定义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对符号式表情、图标式表情和图片式表情的统称,第二种特指结合时下流行的语录、图片素材,通过截取或加工而成的图片式表情。为使研究更贴切课题,笔者决定取其第二种定义,并以在国内拥有众多用户的微信平台为研究范本,来浅析不同年龄阶层在选择使用微信表情包上的差异性,并归纳总结这种差异在视觉上的具体表现。
一、微信平台的表情包
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于2015年7月正式推出“微信表情开放平台”,使平台内的用户、开发者、合作者等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制作中,建立了良性的表情包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总是按照自身喜好制作、选择表情包。笔者发现在表情包使用方面,年轻用户与中老年用户有着不同模式,并形成了明确的界限。一方面,这种现象正是这两大群体在审美趣味差异上的反映,另一方面这种差异性又在网络空间中呈现、构建出来。要理解这种差异,就要了解不同年龄阶层在使用表情包背后的审美代沟,以及它的缘由,还要理解其中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二、不同年龄阶层表情包趣味趋向
根据区隔理论,布尔迪厄将日常生活的言行基本概括为:[惯习 资本]+[场域]=日常生活言行。依此可看出社会资本、阶级惯习等决定了日常的各种行为,网络社交也不例外。而作为大众文化的表情包直接受到惯习和趣味的影响,因此,笔者将依据布尔迪厄对趣味的看法,探讨不同年龄阶层的表情包趣味趋向。年轻人作为网络环境的“原住民”掌握着网络环境的话语权,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包容度较大,并热衷于追求时尚、新颖的流行文化。线上社交媒体是他们自由发挥的“舞台”,而表情包是他们进行社交表演的有利“道具”。不断涌现的热门话题为表情包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素材,增添了表情包的时效性与趣味性。回顾近年流行的表情包,与社会热点、网红等联系密切。反观中老年群体,其成长在以电视、广播为主流媒体的年代,受自上而下的说教灌输影响,个体话语权相对较弱。这种特质也沿袭到表情包设计上,无论是素材的选择,还是信息的传达都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契合。同时社会的转型加速和信息的爆炸使中老年群体感到不安和无助,因此更加具有怀旧心理趋向,于是其使用的表情包也呈现出“怀旧”的心理特质。
表情包是流行文化的产物,更是网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英国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消解与反抗,是无法进入主流文化的平民阶层青年自创的一种时尚文化,这一文化具有反抗意味。而现代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已经脱去了“正面冲突”和“公然抵抗”的色彩,变得更加“自我宣泄”和“自我满足”了。其对主导文化已经是一种“消解式对抗”,甚至呈现出妥协姿态。因此年轻人群的表情包呈现戏谑、玩味的效果,在“拼贴”“套层”中完成狂欢,最终偏离文本原有意义,这体现了网络亚文化的游戏本质。值得注意的是,中老年表情包虽然从内容上宣扬的是主流文化,但从符号本身上来讲,它也是“拼贴”与“套层”的产物,不符合主流和传统的规范,并且其流行在网络空间中,注定是青年亚文化的产物。
纵观表情包,无论是“拼贴”还是“套层”都是混搭各种元素进行反常规叙事,这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它们将元素从原本语义中抽离,按照新的需要进行拼合,最终图像形成了一个张力巨大的套层。相对于中老年表情包的表意直白、真情流露,年轻网民的表情包具有更多的“套路”,其擅长将一个固定形象嫁接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常常是对立性的环境,通过戏剧化的对立造成戏谑、娱乐的效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表意系统。
三、不同年龄阶层表情包使用情境
随着表情包的不断演进,种类越来越多,不同年龄阶层群体就越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表情包,表情包的运用差异性也就逐步加大。(一)传递信息
年轻群体长期活跃在网络空间,追求各种张扬个性、娱乐新潮的文化符号。表情包的运用丰富了年轻群体的符号系统,在表达个人情绪、配合社交互动、表达看法等方面都被高频使用。而中老年群体受到社会年代特质和自身生理状况的影响,难以接受年轻世代所追捧的文化符号,这时中老年表情包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他们在网络社交中没有表情包使用的空隙。中老年表情包大多具有积极意义,如“平安就是福”“愿你一天好心情”等,是具备健康内容的引导性表情包,在日常交流问候以及节日祝福中运用频繁,并发挥着最基本的核心功能,即承担部分信息传达功能,弥补文字情绪表达缺失。(二)表演与塑造自身形象
美国学者戈夫曼将日常社交互动看作一种表演行为,而在网络社交中,表情包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表演手段被广泛使用。无论是年轻群体还是中老年群体,都尽最大可能地在特定人群面前维护和塑造理想化的自身形象。其中,年轻人群对于表情包的使用已经跳脱了传递基本信息的生动性与有趣性的满足,而是开始利用表情包标榜自身与“时代潮流”相契合,塑造个性、时尚的自我形象,其表情包是多元、情绪多样的。反观中老年群体,在社会关系中处于长者的地位,更喜欢充满正能量的表达和积极的情绪反应,通过传递社会主流文化观念体现自身庄重、和蔼的正面形象。(三)群体身份认同及划分的标签
线上社交的日益成熟使得社交圈更加私密、精细,不少学者认为过多依赖网络社交会使人们的社交圈日益窄化,这加剧了不同年龄阶层的代际区隔。在表情包使用方面,年轻群体与中老年群体之间更是形成了清晰的界限。一些表情包诞生的过程代表着某个群体的特定行动和其中的集体记忆,因而也成为群体认同的重要标志。“中老年表情包”并不是中老年群体自封的,而是年轻人群为制造身份认同而创造的一个标签。有时年轻网民也会使用中老年表情包,通过对“中老年表情包”的“借用”,完成了一次戏谑信息的传递与嘲讽情绪的抒发,这再次加深了两个群体之间的身份区隔。四、基于年龄阶层的表情包设计分析
相较于文字,表情包如同一个变化的、缤纷的立体景观。在设计上,广大网民都是表情包的创作者,在题材、风格等方面都千变万化。在取材上,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网络上的素材、随手拍摄的照片、即兴涂鸦、Emoji表情等都能成为制作蓝本;表情包已然成为网络文化圈的一个侧面写照。(一)消解与玩乐——流行文化下的表情
1.风格多样,一图多义。年轻人群的表情包是非正式的网络用语的视觉化转化。当一个网络话题出现,网友总是会发掘合适的图像素材进行加工以呼应话题。表情包中的素材通常是通用的,一个表情可用于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元素进行组合,适应性较强。网友常利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创作:其一,同一素材,不同文本;当素材配上不同的文本内容,便可传达不同的信息。例如动漫形象“奥特曼”在“质朴”“看热闹”等配文下阐述着不同的含义。这是因为年轻网友的表情素材往往具有暧昧特征,许多表情和姿态是难以判断其情绪导向和意义内涵的,配以不同的文本,便可释放出不同的情绪和信息,解码、想象空间开放。此时,表情包的主体部分变成了文本内容,而表情符号反而成为配角,其作用是让文本生动有趣的展现。(图1)
图1 奥特曼系列表情包
其二,同一素材,不同加工;表情包的素材图像适应性较强,同一素材,进行变形、截取或是搭配其他元素便可释放出全然不同的释义。以“熊猫人”系列表情包为例,其包含了丰富的层次,都以熊猫人卡通形象为本体,通过自由的搭配组合,每一个表情都拥有各自的含义,充满矛盾和张力,被毫不违和地应用在网络社交中。(图2)
图2 熊猫人系列表情包
2.图像简化,质量较低。与传统艺术相比,表情包呈现了图像时代大众审美的通俗化、快餐化,在创作和视觉表现上更加随性和粗犷。首先,在表情包的素材筛选上,年轻群体的表情包注重形象的出彩逗趣,一般都有鲜明的视觉特征。生动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肢体动作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网民的眼球,使人印象深刻的同时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活跃聊天气氛的效果。并且,绝大多数表情包素材来源于日常生活,是通俗易懂的。其次,在表情包的构图上,往往只选取单纯的元素,并且以居中构图为主,强调直观的呈现信息,以确保信息传达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此外,如前文所述,表情包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鼓励不同风格类型、表现手法的杂糅。网友通过叠加、截取、变形、扭曲和涂鸦等手段,充分挖掘表情元素的表意“潜质”,而不注重表情包本身的精美。有些表情包甚至是模糊不清的,而这种模糊、粗糙的视觉效果又刚好与表情符诙谐、打趣的语义特质相契合,其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话语的严肃性,渲染出轻松的气氛。
(二)时代洪流下的回归——中老年表情包
1.怀旧直观,色彩饱和。受自身趋利避害的本能驱动,人们总在不断寻找一种心理上的掩护体,借以来规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利于身心的因素。大多中老年人已经退休,无所事事,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而会通过回忆昨日的往事为自己找到精神支撑点,以达到自我关怀和保护。回顾中老年表情包,多使用荷花、蝴蝶、中国结、茶壶这些具有传统韵味的元素,并配以早期Word艺术字效果,具有强烈的怀旧色彩。已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増长,人对色彩的辨别能力下降,而对高饱和度色彩识别能力下降不明显。并且现阶段的中老年群体大多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深受红色革命文化熏陶,当时的革命宣传画色彩浓烈,充满激情,给生活在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年代的群众以美学启蒙。因此中老年表情包总是运用鲜艳的色彩,并且每一个表情包都涵盖三四种色彩。
2.注重修饰,效果丰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体、背景、搭配元素、文本等内容是中老年表情包的“标配”,画面层次丰富,完整。且元素大多是具象写实的,刻画细致,为突出重点,有时还会使用频闪特效。与年轻人使用的,具有简单情节的动态表情包不同,这些特效往往是高频闪动的,例如顺时针旋转的文字、闪烁的星星等,这样的动态特效更能刺激中老年人的视觉感知,契合其审美趣味。
五、结语
网络文化的多元繁荣促进了表情包的产生发展,不同年龄阶层网民基于自身的趣味趋向、阶级惯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符号。通过察看表情包的更新演变过程,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向,另一方面可以察觉中老年与年轻世代的趣味差异,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碰撞、交融。微信社群使小圈层交流更加频繁,如何减少隔阂,寻求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认同将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