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一、“红色”集体记忆综述
(一)红色集体记忆遗存分析
“集体记忆”是指群体里对过去的记忆中具有同一性以及特殊文化聚合性的记忆。集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受教育、信仰、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主旋律的集体共识,从精神层面指导行为意识从而为信仰去奋斗去努力,所以对于集体记忆必须在强制性的规训与软性的教化共同作用下,引导人们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红色”集体记忆是指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集体记忆,这类集体记忆是革命先烈们经历了激烈抗争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培养我们艰苦朴素作风的奋斗精神。而这些“红色”集体记忆大多是以革命遗址遗迹的形式存在。在《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中指出了300处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旅游景区,其中大多数是以博物馆、纪念馆的形式来加强对“红色”教育的普及。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示精神,为“红色”集体记忆打造适合当代受众感知与认知的智慧文博,让智慧文博成为与新时代红色精神共鸣、共情的共享空间。(二)文博凝炼红色记忆的意义
“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是2013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在阐释集体记忆与博物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时,以历史的镜子和对现实的启发作为博物馆记忆。需要厘清集体记忆的内涵以及与博物馆之间关系的机制。而“红色集体记忆”是过去的革命先烈通过抗争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使经历过那一时期的群体在共同分享回忆后获得深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样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则能进一步塑造一个稳定的集体,而没有经历过那一时期的青年群体通过倾听、学习、了解那段“红色”的集体记忆,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培养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能凝练出无限的能量与动力。博物馆作为这些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能够帮助受众在特定的空间中,全方位地感受“红色”集体记忆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博物馆所具备的社教功能可以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文博凝练的“红色”集体记忆对个人、集体乃至国家层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二、红色集体记忆的典型要素分析
(一)集体记忆的产生
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集体记忆与集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成为稳定的价值观,指导人群的集体意识导向。“红色”集体记忆是对应着“红色”文化下的时代产物产生的集体记忆,时代主题呼应着红色文化,集体记忆对应当时的革命年代,由那段时期的红色历史、故事、精神等要素组成的红色文化聚合体,包含了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多个形态。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的概念是社会构建,是记忆主体在与社会共享过去发生事情的过程与结果,是对记忆载体的重新构建,必须是群体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共同经历的记忆延续。集体记忆的存续不是一个持续的状态,而是构建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群的选择性遗忘以及传递空档。在我国文化建设中起到传承作用的集体记忆更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建设,加强整体系统的管理与规划,以免出现记忆断层。在文博环境中的红色纪念馆、红色遗址、红色博物馆等机构设施需要将过去时间上的那段红色的集体记忆,以超越时空的现代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使观者能够跨越时空去和过去的那段记忆进行对话,将先辈们的精神意志传承下去。(二)集体记忆的场域要素复刻
在现实生活中,集体记忆的展示需要通过物质化的场所,红色集体记忆会通过物质载体或其他形态与大众进行接触。革命博物馆、红色纪念馆都可以是红色集体记忆的物质空间。受众在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的过程中体验文博场域所带来的精神洗礼,在文博空间中去感知红色集体记忆想要表达的时代精神。博物馆将红色集体记忆的记忆空间场景进行复刻,以此来营造记忆场域,让受众在参观过程中对该场域进行认知,对于遗存集体记忆的亲历者来说是一场重启的过程,为红色情感提供共情与共鸣的空间要素,营造红色集体记忆分享氛围。而对于感受与学习红色集体记忆的“新生”们,则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所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方式,在智慧文博的体验空间中深度感知时代精神与红色文化,将典藏的红色集体记忆铭刻于心,传承于世,使红色精神永存。(三)集体记忆的文化要素再现
文化要素是红色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因子,需要通过系统的梳理凝练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与视觉符号,才能适应于信息快速传播与精神交流的当下社会。博物馆、纪念馆从空间层面为“红色”集体记忆提供了优质的场域空间,而文化要素则是空间里必要的内容物,展品的物质本体和无形精神共同构成了文化要素。因此,多维度的文化要素构成需要将展品本体的叙述与展品所承载的记忆进行联动,博物馆要将记忆与历史过程视觉化地再现。因此,集体记忆需要深挖、解构,重塑红色文化要素,构建立体的、可视化的、可参与的文化内容,从而充实智慧文博,使其成为红色精神的重要承载者。红色集体记忆的文化要素大都汇聚在展品、遗址、建筑等物质形态上,而由于记忆是具有选择性的,博物馆作为记忆媒介本身就具备记忆“修改者”的特点。将这些不同的展品与历史故事用可参与、可互动的叙事方式串连起来,让红色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在沉浸式文化再现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达到深度的文化认同,使观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到文化要素再现的叙事框架中,达到必要的历史认知与精神价值的高度。
三、智慧文博的集体记忆设计策略
(一)深挖馆藏资源,空间再现对接时间记忆
红色集体记忆是在特定时间背景下形成的,将特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见证物予以纪念和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纪念馆作为红色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更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深挖资源,提取有形文物资源背后的无形精神文化资源,再通过将纪念馆作为文化展示空间来还原文物背后的那段时空记忆。由于当下的生活环境与特点时间的断层,“新生”代的受众很难真实地体会到特定时间、历史、人物的情景并理解红色集体记忆的内核精神,纪念馆以空间再现对接时间记忆能够帮助“新生”代的受众在文博空间中深刻地感受特定时间空间中的红色精神。而空间再现的设计策略要重点突显空间的智慧设计,一方面由于国内大部分的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还停留在静态展陈上,大都以文字的形式对展品进行介绍,枯燥的文字无法激起观众的阅读兴趣,更无法满足观众对馆藏资源解读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国内的一级大型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智慧化的空间设计,将文物与科学信息相结合,将博物馆的文物资料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再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展示,最后再通过移动终端智能平台的影、音、视频等功能,与展览空间现场配合,深度激发观众的五感,以模拟情景的方式提供高质量的体验服务,将空间作为再现时间的工具,用智慧化的展陈方式为打造沉浸式的体验环境提供了基础。(二)打通全年龄层的沉浸式体验
博物馆场域空间是人与周围场景之间关系的总和,其场景是核心要素,而对现代的博物馆来说,单一的参观形式与展出形式无法满足当前大众的观展需求,大众需要深层次的体验来满足对知识的渴求。所以要提高博物馆对大众的吸引力,就需要展陈的设计者根据大众的体验需求来丰富博物馆的展览形式。采用沉浸式的体验,在博物馆的场景建造过程中配合投影系统、AR等技术让观众以第三视角沉浸到博物馆营造的虚拟场景当中,也可以通过复刻场景等手段还原历史场景,结合故事情节让观众有深刻的体验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能够满足全年龄层的需求,不同年龄阶段在相同的记忆场景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红色记忆的经历者与创造者能够在沉浸式的体验当中找回那段记忆进而引起共鸣,而作为红色集体记忆的接收者则能在当前的时空中体验过去时空下所发生的故事,全身心地了解那段历史,将那段集体记忆升华至民族认同感,缔造者为接受者补充红色集体记忆的细节,还原那段峥嵘岁月。打通全年龄层的沉浸式体验方式能够为社会提供智慧化的服务,提高了观众的观展体验,也为今后的策展工作、研究工作、文化传播工作建立了服务路径。还能使不同年龄层的人跨越年龄、经历的代沟,传递给他们相同的中华之魂,从而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将时代精神传承下来。(三)整合文博资源,传承“红色”文旅情怀
结合文旅进行多产业融合,打造“红色”文旅情怀的“红色”文博旅游带。博物馆、纪念馆中的文物、史料等能够反映红色集体记忆的器物及故事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出现了对接缺口,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背景与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红色集体记忆也容易被新时代的事物所替代,为此红色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革命遗址等红色文博资源必须进行整合,开拓出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培养红色文化环境。打造相关业态产业与文化路线,将红色文化形成带状产业,人们就能够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红色革命文化,同时能够将红色文化拓展到其他行业当中。让红色集体记忆不再是停留于过去的回忆,而是通过智慧文博这个平台将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播到社会上,社会公众的需求与意见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智慧平台进入到智慧文博体系中,使得社会与智慧文博之间能够交流互动,加深公众对红色集体记忆的了解。在这样的过程中,红色文化在大众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越能形成一种凝聚力,将红色集体记忆中的时代精神及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聚合在一起,引导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对红色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也能推进红色集体记忆的整理、收集和研究工作,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四、集体记忆功能下的文博体系实施路径
(一)复刻历史场景以打造回忆空间
在塑造红色集体回忆的过程中,博物馆需要采用场景复刻再现的方式,用空间来还原时间,将过去的空间跨时空地展现在当下的展示空间中,然后通过一系列仪式化的形式和方法将集体记忆的时空进行重构。纪念仪式作为集体记忆的传承方式,在集体记忆功能下的文博体系当中,其必须具有时空特征,能够通过仪式链接过去、未来与现在,重要的是历史场景的复刻必须与仪式相结合,场景能够帮助观者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提供刺激记忆唤醒共鸣的作用。如武汉的张之洞博物馆就将“思想者的孤独”(图1)作为特色场景,还原张之洞在汉阳时曾思考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办公室,将其进行了复刻,观者坐到彼时张之洞先生曾坐过的“位置”上去思考汉阳铁厂的过去与未来,去回忆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张之洞先生拯救国家民族的大义与情怀。复刻的历史场景还原的不仅是空间,更是对人们集体记忆的重构,将大众作为主角还原至复刻的场景空间里,给予真实的回忆空间,激发情感之间的共鸣。这种沉浸式的历史场景复刻设计也使张之洞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关注,在“云游”张之洞博物馆的直播节目当中,这种人文气息与现代工业风格的历史场景复刻场景得到了无数好评,其节目当日累计观看人数就已经达到680万人次。将时间通过智慧化的方式再现成空间,让过去的记忆穿越到现在。图1 张之洞博物馆“思想者的孤独”
(二)挖掘传承要素以促成跨时空的群体对话
在博物馆的叙事过程中,处于互联网信息交互中的参观者已经将其实时状态以及生活习惯融入到整个参观过程当中,而博物馆的单向叙事方式也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参观诉求。所以由单向至双向的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成为了当前博物馆最能引导观众的重要参观方式。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根据参观者的实时状态与生活习惯,结合数字技术的虚拟场景再现,让文化场景与虚拟场景相互渗透,让过去的故事跨越时空在今天与观众进行跨时空的交流,观众可以通过实体场景与线上虚拟场景的结合成为红色记忆的构建与发展的参与者与决策者,在一些主题体验活动当中。依托微信小程序、线上推广文创以及社教和数字社教活动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成生态化的带状产业,在社会上营造优质的红色文化环境,将红色集体记忆转化为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智慧文博的保护并再利用向公众进行立体、全面、延展的红色文化教育熏陶,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例如,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虚拟纪念馆中(图2),将实体的藏品变成数据呈现在观众的移动端中,在实体展览中没有发现的微小细节都可以通过手机端的放大、缩小、旋转等进行详细观察,还提供了语音实时讲解的功能,并且可以模拟出藏品的使用环境,在手机端体验当时的环境,强化观众对时间记忆的转化,更能深刻地理解藏品背后所展现的红色精神。图2 王进喜纪念馆线上展厅
因此这里的沉浸式服务体验不单单是对社会服务,而是博物馆在叙述红色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将观众作为集体记忆的设计者与传承者,智慧化的服务能够根据观众的喜好与诉求,引导他们去与过去的那段红色集体记忆跨时空对话,最终将个体需求转译到整体当中,将红色集体记忆分别烙印在不同的个体当中,将红色集体记忆传承下去。
(三)提取红色文化因子产生文博互动体验
红色文化的弘扬能够在当代社会唤起人民群众的归属感,提取集体记忆中的红色文化因子能够在凝聚社会意识的时候将红色精神作为主旋律。而文博资源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必须拥有继往开来的力量,将过去的历史、现在的精神以及未来的发展连接起来,让过去、现在、未来互动起来,挖掘多元的文化形式,让红色文化实现互动化、体验化、全方面的传播与传承。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将最新的展览、最新的文博信息借助线上宣传的方式传达给公众,使其能有一个最直观的了解,在智慧文博这个平台上将提取出来的丰富红色文化传递到社会上,社会公众的需求与意见也能通过这样的智慧平台上进入到智慧文博体系中,使得社会与智慧文博之间能够交流互动,加深公众对红色集体记忆的了解。如广东惠州的叶挺纪念馆的互动展厅(图3),将数字化的科技装置与互动化的理念结合起来,共同带领大众开启对叶挺生平的互动探索。通过互动触控查询点播系统,将叶挺的相关历史数据挖掘并整合成数字化档案,为观众提供了全面直观的数据。接着通过趣味问答系统,引导游客将知识与趣味相结合,引领游客将枯燥的知识转化成红色文化因子沉淀在心中。最后感应点播系统,利用雷达感应与定向音响等设备,将影片资料、专家访谈、亲属回忆等内容与游客进行多个视角的互动式讲解,将枯燥的人物故事与历史事件通过场景再现和互动体验的方式完整又有趣地叙述出来,使其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将红色文化因子深深植入到人民群众心中,最终形成更大范围的红色文化推广。图3 叶挺纪念馆互动展厅
(四)塑造共同话题与拓印红色精神
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中,要求我们建设一批红色法制文化高质量的宣传基地。在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以及对世界上优秀的法制建设成果进行学习,通过建造红色基地,深挖我国古代法制的得失与成败,将民为邦本、礼法并用、以和为贵、明德慎罚、执法如山等按照当前的时代需要进行转化,并以此在公众中普及,以普法的方式引起公共话题,通过话题向公众弘扬代表人物的优秀事迹与人物精神,同时在文物方面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的保护与整理,整合古籍当中的文字,让其能够穿越时空将文化记忆在当下再现出来,挖掘其中的优良风俗与家规家训内容,采用数字化建设法治文化的形式,同时智慧化的服务也能有效地增强观展的趣味性,线上的数字平台也能给受众推送线上展览、微讲座、互动活动等线上服务,便于开展智慧化的策展、展品研究、文化传播等工作。在人民日报主办的“你记得我我就活着”的话题中(图4),通过对烈士家人的采访,让大众从英雄亲人的角度去填补那段红色集体记忆的细节,通过寻找烈士亲人来与社会进行对话,不断深挖英雄事迹背后的故事,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引起大众共鸣,弘扬革命传统、传承革命文化,提高民族精神凝聚力。图4 “你记得我我就活着”活动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红色集体记忆概念的构建与原理分析,阐释红色集体记忆的目标与价值。结合博物馆的相关理论,为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等在打造智慧文博建设的时候提供了关于红色集体记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将博物馆作为红色集体记忆的场所,构建再现时空记忆的空间,让现在与过去跨时空进行对话,塑造共同话题来整合民族记忆提高民族精神凝聚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