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以“平面创意设计”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9951
崔茜

  (福建工程学院 设计学院·海峡工学院,福州 350118)

一、设计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

长期以来,设计类专业课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讲授、应用能力培养,却忽略了课程本身和作为教师的育人功能。2020年,我国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各个专业需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作为艺术大类中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有着阶梯式、复合式、综合性的教育培养计划,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也有着自身的挑战和问题。

二、设计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原因

《纲要》出台后,全国所有高校的设计类专业纷纷开始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上海、北京等先行试点城市走在前列,但是全国范围内区域差异较大。一位学者近期在湖北师范大学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两成左右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能够在提升个人思想政治意识方面有所贡献。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二三线城市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果项目中鲜有看到设计类专业的踪影。

(一)艺术学科背景,思政基础薄弱

我校设计学院的专业设置与国内众多艺术设计类院系相似,主要开设“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涉及工科、人文、艺术等多个学科。但是,长期以来,设计类专业的实践、实验课时占到学科专业课程的60%以上。“功用性”“应用型”专业教学导向致使设计类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器”轻“道”,即注重学生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育,而忽视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育。

(二)学生生源特点,思想开放多元

设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大都是艺术生源。在高中阶段,教学老师对于这类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求较低,课堂纪律的宽容度也更高。再加上艺考集中培训等与高中传统教学课堂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氛围,艺术类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上课比较自由散漫,不喜欢条条框框和过多约束,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较为反感。他们富有艺术气息,在思想上更加开放,价值观也比较多元,这也对设计类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三)教师认知偏差,育人能力有限

从实践中来看,很多的设计类专业教师认为只需要课上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做好就是教师的全部责任,而忽视了育人功能。另外,由于没有系统化的培训或相关的教育服务,即便是有部分教师利用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水平,却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实困境:无法提炼设计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三、“平面创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做法

“平面创意设计”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平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艺术个性、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这门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是一门专业基础导入课,是有力衔接设计类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的关键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专业价值。因此,笔者对“平面创意设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这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设计理念和美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方面都有着启蒙的作用,对整个设计类专业教育实践的“育人”功能的探索方面也有所启发。

(一)问题导向模式,明确育人目标

设计类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中,首先需要对本门课程中想要引发学生什么样的思考为问题导向,进行教学计划的设置。笔者想通过“平面创意设计”这门课程让学生回答“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而这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一系列的教学都需要回答学生这一核心问题,从而明确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应该包含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并将三者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做好育人工作。因此,笔者将这门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设计思维、求实的治学态度并具备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平面设计人才。

(二)提升政治素养,教育者先受教育

除了党员教师以外,设计类专业教师平时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较少。实际工作中,甚至有部分设计类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来教授一部分内容。因此,设计类专业教师想要做好课程思政就必须自身先受教育。笔者定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各教研室进行学术研讨和思想交流,并组织发起了“课程思政”沙龙,这种模式让许多参与的教师都受益良多。由此,笔者还探索出了一个全新的合作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设计类教师量身定制“思政工具书”。这一工具书主要是厘清一些基础的概念,以及将大思政范畴中比较容易结合艺术设计相关课程的概念、理论等一一列出,这无疑是为“平面创意设计”这门课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和素材。

(三)梳理课程脉络,提炼思政元素

针对“平面创意设计”这门具体的课程来说,教学改革不是直接讲述工具书上的相关知识,而是对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容设置、教学计划进行优化,教师需要将提炼的思政元素完全融入课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笔者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重新梳理课程的知识框架和能力要求,二是提炼和发现与本门课程结合最紧密的思政要素。比如,第二章的课程内容是字体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设置是理论加实践。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宋体、楷体、黑体等基本字体,并要掌握这些字体的矢量图的基础设计与运用,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笔者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提炼出的相关思政元素: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宋体字方正平稳、对称均衡的美学内涵到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精致的精神气质来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学生则应当通过汲取其中的美学、文化养分来进行创意设计。

(四)优化课程设计,提升综合素养

笔者在做“平面创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在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其教育与实践都需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课程设计,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让学生内化于心。本门课程通过教学、练习、竞赛以及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来开展课程优化设计。

  在教学方面,笔者尝试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进行解构后,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平面创意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原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专业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每一位学生。

  在练习方面,课程作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选题,让学生分组进行平面创意设计,包括字体、海报、网站背景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不仅需要深挖主题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内涵,还需要运用创新的设计思维来赋予作品个性化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

  在竞赛方面,笔者通过指导、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设计类专业竞赛,来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各小组需要根据命题要求,通过平面设计完成与目标客户的互动沟通,这其中包含了多任务、多维度的工作,需要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来完成。而在完成这一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实践方面,“平面创意设计”课程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为一大育人目标,因此,笔者联合校图书馆、宣传部等部门举办了一系列的公益海报设计大赛,最终优秀的作品出现在校图书馆和学校各大宣传栏上。虽然,这些比赛都没有设置任何的物质奖励,但是,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充满整个校园的时候,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会成为让学生坚持从事这一职业的精神动力。另外,“平面创意设计”课程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们走进社区,切实为社区里的普通老百姓、小商家等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有一个小组运用自己在课程中学习到的平面设计技能为社区制作了大量的抗疫知识宣传海报,还赢得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表彰锦旗。

四、设计类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平面创意设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笔者对其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收获进行了剖析,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就目前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设计类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科艺融合,和谐共生

设计类学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一直是学界、业界争论的焦点,然而,从设计类的专业教育角度来看,它一直以来强调的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同时,设计类专业大部分也隶属于“新文科”的范畴,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也应当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思政理念,嵌入德育元素。换句话说,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在人文领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设计学科的科学规律,增强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两者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二)古今结合,汲取营养

目前国内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多多少少都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其中以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影响为最深。然而,我国的设计类专业在不断探索本土教学模式、学科规律的道路上,已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类教学和实践模式。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虽然也可以借鉴部分国外有益的思想,但主要还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艺术中汲取精华,构建出符合新时代设计类专业学生需求的课程。这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带给设计类专业教师的最大的经验和收获,并成为之后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设计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设计思维、求实的治学态度并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设计类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做“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而是成为一个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设计师。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强,这也是该学科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类专业教师在开展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课后训练、社会实践以及专业类学科竞赛,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去检验“艺术的真理”,从而对这门课程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甚至于反哺于课程建设。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课程思政应当成为践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落脚点。

五、结语

目前,设计类专业教师已经开展了一些提升育人实效的有益探索,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改革范式,也为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论和教育价值观,帮助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让设计类专业教师提升了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担当意识,助力于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教育综合改革目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