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一、村庄概况:偏远的贫困村落
马岔村(图1)位于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丁沟乡,地理特征方面,村庄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地形复杂,气候干旱,降水少而集中,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冬季寒冷且持续时间长。经济方面,马岔村人均收入很低,在2015年被评为全县重点扶持的典型贫困村之一,乡村的建设与推广都需要考虑造价问题。马岔村有着悠久的传统夯土建造历史,但与西北大部分地区相同的是当地生土农房也是高比例危房的主要因素,在抗震方面有很大缺陷。在外部团队介入后,经历了几年的发展,部分村民选择了改良的新技术,但大多村民依旧选择了当地较为普遍的砖房,总之,住房方面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旧需要加强。
二、NGO介入下的乡村发展
在现今政府、公民、NGO等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中,NGO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在扶贫、抗震救援中,NGO在政府的大政策下进行配合与合作,更多的是与民众进行沟通,了解民众的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社会扶贫一项指出要加强规划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这也为NGO组织进行乡村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一)无止桥慈善基金
无止桥慈善基金于2007年成立于香港,基金会主要的期望有两点,一是改善较为偏远、贫困且需要帮助的农村的生活环境,改善村民的生活,并保护地方传统文化。二是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学习的机会,让香港与内地学生及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乡村服务实践,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与村民、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二)马岔村的一系列实践
以马岔村为基地展开的活动可以算是无止桥的重点项目之一,现在每年都会召集学生志愿者前往马岔村进行志愿服务工作。马岔村的实践工作可以追溯到2011年的“现代夯土绿色民居建造研究示范”项目,无止桥的志愿者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团队在法国国际生土建筑中心(CRAterre-ENSAG)的帮助下,结合国外夯土理论与当地传统经验,通过一系列试验与建造,于2012年7月完成了首座夯土示范农宅。2013年,土上建筑工作室受住建部委托,在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的资助下,在村里以新的夯土技术,设计捐建了马岔村民活动中心,进一步突出现代夯土建筑的示范意义,完善并推广现代夯土建造技术。
活动中心于2016年竣工,之后无止桥则以活动中心为基地,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在村内开展民生工作,既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到乡村的生活,也对村内的基础设施、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改善。
三、“陪伴式”乡建项目——马岔村民活动中心
(一)早期实践的铺垫
早期实践增加了村民对外部团队介入的接受程度。在活动中心项目开始之前,已经有了夯土示范房的建造,村民、设计团队以及志愿者已经在早期的调研与实践中互相磨合,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配合工作,很多村民亲身参与到示范房的建造之中,已经熟悉并接受了这种合作方式,并且还熟练掌握了现代夯土技术,不仅对后续的实践项目有极大的帮助,而且也达到了项目的示范作用,部分村民自家盖房时同样会选择这种既经济又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技术。(二)项目施工的陪伴
驻场沟通的施工方式是最高效的方式。马岔村民活动中心建设由村民、志愿者、设计团队共同完成,活动中心的建造本身也是对现代夯土技术的完善,有很多试验内容在内,且村内的村民以及匠人大多无法完全理解图纸,但他们有着丰富的建造经验,所以项目过程中的沟通协作是保证施工内容及质量的重点,双方是相互依赖的,很多遇到的问题需要驻场人员、施工的师傅们以及专业老师们共同商讨,在现场施工的时候就会直接暂停,先进行其他部分施工内容,待设计确认后再继续施工,这种施工方式能够让项目的施工更加完善,也避免了后期返工的麻烦。(三)后期使用的维护
建筑的竣工是结束,同时也是一个开始,维护是必不可少的,而当地较为恶劣的环境让这项工作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国内乡村为数不多的现代夯土建筑,活动中心的探索性与实验性也同时意味着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主要都与雨水有关。也正是因为有无止桥的老师们以及后期工程的驻场人员长期驻村,才让这些问题得以及时发现,及时维修,这些宝贵的经验也能让未来的乡村实践借鉴学习,少走弯路。四、“陪伴式”的后期发展
马岔村民活动中心(图2)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其中的每个单体建筑各有自己的功能,4个单体建筑分别为多功能厅,商店,医务室以及幼儿园,其中幼儿园单体还附带一个小厨房。建筑的功能最初设计大致是这样一个情况,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功能还在发生着变化。乡村建筑很可能会出现建成后长期无人使用的状况,而无止桥的老师们在后期的运营中不断引导村民使用,让村民把这座建筑当作自己的,而非外来的。图1 马岔村环境航拍图
图2 马岔村民活动中心外景
图3 村民聚在一起唱秦腔
(一)活动中心的引导使用
多功能厅,也就是活动中心最为重要的,唯一没有发生功能变化的部分。建筑分为两部分,首层的大空间加上地下一层的小图书室。首层的大空间一直被用来作为举办活动的地点,比如学生活动期间邀请村民参加晚会,端午节时村支书、村民们会到中心办活动包粽子,重阳节、妇女节、元旦等节日期间也是一样,村里的妇女们在空闲时间也会经常到中心跳舞等等。这一空间的使用率很高,也可以说是非常受到村民的认可。小图书室的利用率相对比较少,主要是在举办活动期间作为小孩子的游乐场所。活动中心就建在村委会边上,基础设施相对村内其他地方更加齐全,周边已经有数个商店和小卖部,这就导致中心建成后,其中的商店功能在这一区域需求不高。但是商店的转变令人惊喜,当时正赶上淘宝向乡镇发展,有村民提出并实行了加入农村淘宝的想法,后来在商店店主的努力下,这间商店也正式注册,并加入了更加便利的邮政速递的功能,这对于一个交通并不算便利的村子来说,村民不再需要跑到约10公里外的丁沟镇取快递,这样的变化给村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对于村子,对于活动中心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也许还有很多村民没有使用过多功能厅,但是大部分都去取过快递。
可以看到,马岔村民活动中心的功能在随着村民们的需求而不断变化,村民在使用建筑的时候很可能会与设计师的预想有一些区别,这种区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许会带来惊喜,但更可能让建筑废弃。而无止桥的老师们的这种陪伴式的介入,同时也在将当代社会的一些理念传达给村民,让村民更加接受、认可这座建筑,村民在改变着建筑,同时建筑也在改变着村民。
(二)功能空间的合理利用
中心建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园最终被设置在马岔小学边上,这也就使得活动中心的幼儿园闲置下来。而闲置的幼儿园由于配套厨房的原因,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学生活动期间储存食物的空间,以及施工期间室内工作和部分材料存放的区域。虽然失去了“幼儿园”这个功能,但是毕竟还是针对儿童的尺度进行的设计,比如大台阶、书架等等,有时候也会有很多小孩子放学后过来玩,尤其是屋门口结合台地设计的滑梯,更是孩子们的娱乐中心。最后是中医室功能,最初请了一个老中医,但是乡村和城市的工作模式不同,村民的工作和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工作的地方,像油坊、商店、医务室等建筑的内部都会有个隔间,很多时候会直接住在工作的地方,到了冬天,由于中医室室内空间较大,导致屋内较冷,在居住方面略有欠缺,再加上老中医家里的一些原因,在持续1年多的使用过后,中医室也暂时停止了运行。
但是中医室并没有就这样闲置下去,无止桥的老师们对于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比较支持村里传统的秦腔皮影戏,这也使得村内的“秦腔老人们”又有机会聚在一起,在过节或者有活动的时候会到中心一起唱几段,甚至附近几个村子的戏班在得知这边的情况后也曾到中心一起交流过(图3、图4)。所以中医室慢慢转变为老年活动中心,室内储存着戏服、乐器等物品,日常的管理也交给了戏班的一位老人,到冬天农闲期间,老人们就会到这里聚一聚,围在一起聊天或者唱一段秦腔。从中医室到具有秦腔文化特色的活动中心的这种转变也许已经脱离了预想的发展轨道,但这种转变让建筑更加合理地被利用起来,是无止桥的老师们与这些“秦腔老人们”在后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也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村民活动中心的变化不仅受到村内使用的影响,也受到外界社会的影响,而无止桥在这里正是连接村内与外界社会的桥梁。
建筑在无人维护的状况下,用不了几年就会荒废,变得破败不堪,但中医室却在失去原有功能后又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陪伴式的乡村建设模式能尽可能地避开乡村建设变化因素中的负面影响而放大那些好的变化,让建筑能够更顺利地运行下去。
图4 皮影戏道具
(三)由活动中心辐射到整个村子
之前提到的秦腔是当地的戏班到活动中心进行演出,而无止桥的学生活动则是从活动中心到村内各处进行活动。在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无止桥就已经组织了学生志愿者团体参与到实际工程中,竣工后这种活动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变为民生服务方向,活动的参与者以香港高校和大陆高校学生团体为主,同时也会招募一些社会志愿者。活动团体以马岔村民活动中心为基地进行为期一至两周的活动,有些活动会进行学生分组,提前确定好研究题目,例如乡村历史、旱厕使用状况、垃圾处理等问题,并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实地调研、村民走访。
除去这些研究内容,每一期活动还会包含一些实践内容,比如说路灯安装(图5)、辅助施工、农耕体验等。活动期间不仅志愿者会到村民家进行访问,同样也会邀请村民来活动中心一同参加活动,尤其是针对村内的儿童,比如之前举办过的美食分享、教小孩子画画剪纸的活动等等,在活动的最后也会邀请村里的秦腔戏班来中心进行演出(图6),让村外人更加了解这种文化。
进行这种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香港的学生能接触到内陆的其他学校和内陆的乡村,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增进陆港高校之间的交流。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和志愿者来说,在村内走访的过程中能对村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发掘,同时也在加深村民与活动中心之间的羁绊。比如一提到秦腔皮影戏,大部分人都会意识到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保护和宣传,进行活动的时候也对村内的皮影戏大师进行采访,记录这段历史,但谁又能想到老中医的药柜同样也有着过百年的历史,这些隐藏在民间的不起眼的文化传承在一次次的学生活动中也同样不断被发掘,并展示给众人。
对于村子来说,如路灯安装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是在锻炼学生,也是在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而走访调研则既是学生们对村民的了解,也能让村民对外界的文化生活更加了解,随着一次次的活动的进行,村民对于外界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与大学生们的接触更早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对儿童未来的成长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有几个与学生接触很多的孩子普通话都说得更标准。
图5 学生进行路灯安装
图6 学生与村民一起开晚会
五、结语
前期与村民的交流,施工期间与工人的及时沟通,后续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与发展,这种陪伴式的乡村建设,让马岔村民活动中心顺利竣工,也更好地融入到乡村环境之中。随着活动中心发展前期一次次的活动以及维护,中心的发展也在慢慢趋于稳定,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自身,虽然马岔村民活动中心的建造是用于生土建筑的示范推广,但未来也会加入生态农业、雨水收集处理工程的示范,同时活动中心也在向村子传达着如垃圾分类、保护传统文化的理念。一个乡村建筑的顺利运行不仅需要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也需要能扎根乡村,深入了解乡村历史文化,为建筑的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的社会工作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