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技大学,太原 030024)
当代书籍设计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等方面关系密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新中国通过70年的积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也迎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靳埭强在关于中西方文明的融合时提到“最重要的不是图片,不是文字,最重要的是精神”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唐代书法所蕴含的开放精神、审美精神及文化自信精神,对当代书籍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一、开放精神:多元与融合
唐代书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唐代的开放精神,唐王朝在初期施用的政策体现了开放精神。比如隋唐科举制度与之前朝代选拔官员的世袭、举荐等制度相比是一种进步,促进了更多阶层的人才为国家效力,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之中书法成为进入仕途的必备条件,在铨试的内容中有四才:“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辩证;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②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书法家逐渐增多,颜真卿的楷书方正端庄,浑厚遒劲,突破欧阳询、虞世南等初唐书法风格,从侧面展现了一种开放的大唐气象。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多元共存,均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书法家与书法作品。书法的开放也表现在唐代容纳更广泛的社会书写群体,帝王后妃、文臣武将、作家诗人、僧侣道士在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多元的社会阶层共同丰富完善唐代的文化建设,唐代书法形成多元的开放精神有益于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伴随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书籍设计需借助开放精神融合多元的新观念、新技术和新媒介,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费孝通认为文化延续的观点是“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各个文明得以‘不朽’的最可靠的保证。一种文明、文化,只有融入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世界文明中,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③
首先,在新观念方面,信息化时代的信息要素逐渐成为与能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与其相关的技术、产业、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书籍设计需要容纳更多的信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是为了满足人类对信息进行高效理解、复制、传播与分享的需求,当代书籍对大容量信息整合设计与可视化设计成为新特点,电子书籍与纸质书籍的界限逐渐模糊,信息成为人与社会的主要连接点,当代书籍设计关注范围逐渐扩大,比如对获取知识的便捷程度、对书籍中优质内容的需求和对大量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分析整合等。
> 图1 kindle在手机终端、电脑终端中的电子书籍截图
> 图2 《书艺问道》 敬人书籍设计
其次,在新技术方面,与书籍设计相关的技术是一个组合进化的过程。布莱恩·阿瑟阐释了技术的组合进化:“之前的技术形式被作为现在原创技术的组分,当代的新技术成为建构更新的技术的可能的组分。……最初很简单的技术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形式,而很复杂的技术往往用很简单的技术作为其组分。所有技术的集合自力更生地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地成长起来了。我们可以说技术从自身创生了自身。这种机制便是组合进化。”④书籍设计辅助技术由最初的原始阶段已经发展到分工明确的精细化阶段,计算机辅助工具根据书籍设计不同的需求细分出具有不同功能的技术,InCopy CC 2019服务于编辑和文案,Photoshop CC 2019、Illustrator CC 2019、CorelDRAW 2019处理平面图形,InDesign CC 2019、QuarkXPress 2018侧重于排版整合,其中的InDesign CC 2019可以为数字出版物提供服务并管理设计元素和对接EPUB、PDF、HTML等格式,Dreamweaver CC 2019为书籍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终端的展示提供设计支撑等,正在发展的5G、VR、AR等技术促进了书籍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对新技术的开放与组合为书籍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与便捷的表现手法,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多维度的需求体验。
其三,在新媒介方面,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后,信息传播方式由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媒介向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转变与融合,同样的书籍内容采用多种数字化形式开发,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书籍设计可为读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根据不同书籍媒介的性质,赋予其独特的科技美感,增强读者随时随地记录读书笔记的自主性,满足了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亚马逊kindle(图1)可以在手机、电脑等不同终端显示书籍内容,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读书笔记可从以往电脑终端的记录调阅到手机中,更便捷地分析、提练与整合知识,书籍设计范围已经延伸至虚拟电子平台,这是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中的延续与扩展,新的设计准则、思维方式也会随着书籍设计的多元发展逐渐规范与完善,保持书籍设计对多元媒介的融合是开放精神的体现。
二、审美精神:法度、神采与情感
唐代书法审美精神体现在尚“法”、崇“神”与重“情”三方面。尚“法”,即遵循法度、建立秩序、树立典范;崇“神”,即推崇神采为上,追求神采的过程是从文字形式客体转变为书法家主体精神的审美过程;重“情”,即性情是对主体书法家内在审美精神世界的再现。法度、神采与情感赋予当代书籍设计新的内涵,在法度方面表现为理性与感性相融、艺术与科技统一;在神采方面体现为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的相融合;在情感方面从多元媒介中找到加强设计师个体修养与提升读者的情感体验需求。法度。唐代以书取士,设立书学博士,建立法度,推出典范,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等书法家辈出,《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等书法作品已成当今范本,《书谱》《用笔论》《书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理论系统总结了书法的本质、修养、创作与品评,唐代书法家、书法作品与书法理论共同构建了尚“法”的审美精神。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整合了建筑学、美术学、工业设计等领域,用科学与技术视角阐释材料、结构、色彩等设计要素,应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设计,为了满足工业时代大生产的需求,团队合作、跨专业合作、校企合作逐渐成为主流,“艺术与技术统一”理念解决工业革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相对立的问题。包豪斯理念作为现代设计的开端,其后书籍设计审美发展到更广阔的空间,诸如造型美、材质美、功能美、科学美、技术美、秩序美、多样美、生态美等审美法度在当代逐渐成为主流,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成为主要方向。网格系统通过数学与几何工具,利用规则的网格阵列来规范页面布局,使书籍的图文信息在版面的分布中具有系统性、秩序性和规范性,如在当代书籍《书艺问道》(图2)、《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优秀作品集》(图3)中可看到网格系统作为辅助工具的应用方式,这是中西文化与思维相融合的探索方式,网格使书籍版面呈现出高度的科学理性之美,新的审美法度有助于满足读者对功能、审美等不同层面的多元需求。
神采。唐代书法审美精神很重视“神”,张怀瓘的“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观点,强调“形”是可见的笔墨、章法、结体等具体形象,“神”是不可见的书法家内在精神境界。“形”是“神”的载体,“神”表现书写者的精神风采,以形传神,神形兼备是书法家追求的境界。在当代,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相融合是“神”的新形态,西方书籍设计的神采体现在理性与秩序,西方书籍设计在与文化学、信息学、符号学、传播学、产品语义学、人机工程学等领域关联密切,通过科学研究追求客观世界万物的真,通过分析思辨追求形式逻辑的美。东方书籍设计神采体现在意象与境界,叶朗概括为以“沉郁”为代表的儒家审美意象大风格,以“飘逸”为代表的道家审美意象大风格,以“空灵”为代表的禅宗审美意象大风格,这些意象群共同构成东方神采之美的基础。在当代书籍设计中,探索东西方美学思想相融的作品是发展趋势,如毕学锋设计的《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书籍(图4)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笔墨虚实浓淡的意境之美,又体现半透明PVC的材料之美,用当代打散重构的艺术设计语言为传统唐楷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诠释了新的神采之美。
情感。唐代书法作品是由人来书写,人的阅历各不相同,因此唐代书法作品体现当时书写者的心境与情感,形成独具唐代文化特色的书法审美精神。孙过庭提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法抒情规律。张旭精通佛学,性情豪迈,其书法更是不受拘束,豪放不羁,将草书风格发挥到了巅峰。怀素的《自叙帖》行云流水,自然天成,酣畅淋漓,气势恢宏地抒发着情感。《祭侄文稿》体现了颜真卿内心的极度悲伤与愤怒之情,直抒胸臆,坦白率真。笔墨折射书写者对人生的感悟,是其内心情感的抒发。中国审美情感重视自身修养与境界的提高,当境界上升到新的高度时,审美情感随之发生改变。比如练习书法的过程就是提升境界的过程,书写唐代书法作品的过程是与先贤对话交流的过程,是理解唐代审美内涵的过程,书写者经过练习可强化对线条形式美的把握,同时加深了对法度森严、神采为上、达其性情等审美精神的领悟。当训练到一定阶段时,书写者看待周边事物会发生新的审美变化,周围的事物本身并没变,变的是观察世界万物的视角,改变的是书写者内在古典民族文化的审美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世界。在当代书籍设计中,书籍设计师在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过程中,更容易捕捉委托方在情感方面的特点,同时赋予书籍设计作品更多的情感精神内涵。人的阅读方式正在由纸质媒介扩展到电子媒介,不论科技的力量如何改变我们的书籍阅读媒介与行为习惯,人性中深层次的渴望交流、追求愉悦、加强修养和提升境界等情感方面的需求仍然存在。
> 图3 《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优秀作品集》赵清、朱涛设计
> 图4 《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毕学锋设计
> 图5 《茶典》潘焰荣设计
三、文化自信精神:传承与更新
每个民族文化存在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书籍文献、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上,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传统和习俗,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存在至今的证据,也是维系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纽带。唐代书法赋予了中华文化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更新,不仅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还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精神。在传承方面,对唐代书法相关的文献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这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2002年国家立项的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便是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方式,通过大规模的复制出版古籍,帮助当代人合理地开发利用古籍善本,这为书籍设计师提供了中华文明最原始的设计文化基因库。唐代书法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每个朝代都在传承并且赋予所处时代新的特色,中华文明始终没有中断,保持着连续性,书法的象形表意功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建立联系,处于一定历史时期的当地语言可能会随着时间和地域的改变而变化,虽然书法在不同的中国地域有不同的方言读音,只要受过汉语文化体系教育的人都可以读懂书法所表达的意义,传承使文化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可以品懂唐诗、碑刻、楹联等唐代书法作品,解读其中的语义,与唐代先哲进行思想的交流。保护传承唐代书法作品与文献的意义在于,其传承的是中华文明所存在过的历史证据,是一个令无数当代人向往的黄金时代,是一种大气磅礴的盛唐文化自信精神。这让后人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身份认同感与自豪感,这是当代书籍设计的重要使命。
在更新方面,融入所处时代的特色,用当代设计语言赋予传统书籍新的生命力,书籍作品才有可能被当代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唐代书法笔墨中体现的是大小、干湿、浓淡、纵横、骨肉、正奇等各种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体现不同笔画在对立中求统一、和而不同的思想。“和”即和谐,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⑤将各种存在的对立矛盾进行调和达到和谐统一。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书籍设计也需要追随时代自觉地对中华文化进行学习与更新,这是文化自信精神的体现,在多元而不同的世界文明中,从书籍设计比赛与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唐代书法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象征,在书籍设计作品中自觉地应用中华文化符号,既体现新一代中国设计师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体现了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办的“世界最美的书”活动中,入选的当代中国书籍作品有《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2004)、《曹雪芹风筝艺术》(2006)、《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2009)、《诗经》(2010)、《园冶注释》(2018)、《茶典》(2018)、《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2019)等,对唐楷、戏曲、风筝、文物、诗经、园林、茶和民间手艺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构与设计再现中国特有的文化魅力,例如潘焰荣设计的书籍《茶典》(图5)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华茶文化作为切入点,封面唐楷“茶典”二字的设计建立在欧体基础上,内页主题涵盖种茶、采茶、制茶、选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方面,插图选用中国历代与茶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空脊锁线的装订方式更适合完整的阅读内页,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茶文化的美感。中国本土书籍设计师及其作品正在逐步获得世界的认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精神。
结语
唐代书法的开放精神体现在包容更多的社会阶层人才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以开放的视角审视当代书籍设计多元的新观念、新技术和新媒介的融合;其所蕴含的“法”“神”“情”传统审美精神有助于当代书籍设计新法度、新神采和新情感的表现。当代书籍设计正在用新时代语言自觉地重构与展示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的书法、诗歌、戏曲、民俗等文化精髓,伴随世界更多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精神逐渐得到彰显,从而体现当代书籍设计对唐代书法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注释:
①靳埭强.东西方文明与当代中华设计[J].中国广告,2014(4):149.
② 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741.
③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下)[J].群言,2005(2):14.
④〔美〕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6.
⑤ 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4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