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传统工艺“锔活”
锔活,是一门民间修补工艺,可以将破损的陶瓷器修复完好,使之重新获得实用价值。锔活产生的年代已无法考证,最早可追溯到潍坊锔匠的“祖师爷”胡鼎真人——唐代打油诗人胡令能。所谓“锔”,是指用各类金属制成的两端带钩的细钉(形似订书钉),也称作“锔子”。锔子由匠人亲手打制,可牢牢地扒住器物裂缝两侧,因此也有一个形象的趣称——“蚂蝗攀”,从远处看像一排蚂蝗攀附其上。“锔”也常指代用锔子修复破损陶瓷器的工艺。锔匠在民间有许多称谓,通过这些称谓可以一窥手艺之特点。“小炉匠”的叫法源于匠人走街串巷时挑在担子一头的小火炉,担子另一头是装有各种工具材料的手柜。“轱辘匠”这一称呼源自匠人手中如陀螺般轱辘转的钻子,也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句俗语中的金刚钻。金刚钻是锔匠整副行头里最昂贵的工具,由于瓷的硬度高,因而必须依靠钻石之力,在钉锔子之前用金刚钻在裂缝两侧打孔。这一步极考验匠人的手艺功底,孔只能打进瓷壁厚度的三分之二,打浅则锔不牢,打透则对器皿造成二次损坏。还有一些地区有“锔碗儿的”“锔锅儿的”“补硘仔”等称呼,对锔的对象一目了然。
锔活在正史上未曾被提及,却是民间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当。若是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不慎打破或出现裂痕,留置无用,弃之可惜,会请锔匠来修补。锔匠曾经是旧时百姓生活中的万能修补匠,无论是陶瓷器、还是酱菜坛、水缸,凭一双巧手,能锔得滴水不漏。因此,“锔活”也是个双关,不但指“锔”这个活儿,也意在把器物锔“活”,又能重新使用了。
据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锔瓷”的传人王振海所说,锔活被细分为“行活”和“当活”。行活又称浊活、粗活,主要是走街串巷,修复民间用品,工艺较粗糙,以铁、铜锔子为主。当活又被冠以清活、秀活之名,锔子材质昂贵,造型别致,多为权贵服务。清朝时的陶瓷器皿造型多样,装饰繁复,达官贵人多爱藏瓷赏器,难免失手磕碰,这给了锔活从实用性修补向装饰性修补发展的契机。“锔活秀”在清初兴起,民国时期风光一时,锔子的材质和造型都有更多选择,不仅有金、银打制的锔子,图案各异的花锔子也相继问世。如何对残瓷进行二次创作,最是考验手艺人的眼界。许多藏家甚至要求为完好的器物制造锔瓷效果,此时手艺人应雇主的要求,用加水的黄豆将器皿胀裂,且严格控制裂缝的数量和大小,用金、银錾刻成的花锔子进行装饰性修补,满足雇主把玩青花古玩之趣。锔活从民间实用工艺走进了鉴赏和艺术的世界,不仅可以将残瓷修缮完好,还能为器物附上另一种工艺价值。此时,锔活这门工艺俨然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承载着审美与象征的文化价值。
二、“锔活”的现代价值浅析
时至今日,随着陶瓷机械化生产的轰鸣声和塑料制品的普及,锔活几乎消失殆尽,全国仅有几位传承者仍坚守这一行当。当生活方式改变,民众和传统工艺似乎只能渐行渐远。我们只见工艺项目向商业利益化发展,却徒留形式空壳,再也看不见传统工艺对我们生活的价值。“类似这样的概念如‘产品文化化,文化产品化’在近年来不断地被提及,但仍然可见表面化的‘地方观光’‘传统工艺商品化’不断地在地方振兴的舞台上没有文化内涵地被出售着。”①柳宗悦曾说过,“用”乃工艺之本质,“不适合生活实用的工艺品,便削弱了工艺的本来意义”②。锔活原始实用功能的消失,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必须挖掘出它能进入现代人生活的价值所在。锔活让无数器物重获新生,可什么能让锔活重生?锔活作为一门老手艺,必然有文化传承意义;锔活中的秀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即有审美艺术价值。除去这两个方面,我认为还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值得探讨,一是锔活中蕴含的生活美学,二是锔活中的绿色工艺理念
(一)锔活的生活美学
锔活起源于老百姓修补器物的需求,不仅仅为了恢复实用功能,更是为了修复瓷碎时的失落心情。正所谓“补硘补盘补人心”,锔匠用耐心和诚心对待器物的残缺,所做的已不只是修补,而是成全使用者的一颗惜物之心。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姑娘的老母亲在冰天雪地中叫住了一位锔碗匠。这位工匠说锔碗可比买一个新碗贵多了,老母亲却说:“使碗的人走了,把闺女的心也带走了。把碗锔好了,给闺女留个念想。”物件与人一样,时间长了难免磕磕碰碰,不甚完满。破镜难圆,但这些伤痕却是每件物品的独特之处。用锔子将旧器物修补完好,不仅独添一份手艺人的色彩,还保有了原主人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看,只要人在与器物相处中产生留恋,锔活这门手艺就永远有生命力。正如王振海在采访中所说:“锔活的时候是在修复器皿,同时也在修复生命。在修复生命的同时,也在修炼自己。”除了器物原有的价值和技艺本身的文化传承意义,锔活最吸引人们的其实正是工艺背后沉淀的生活美学。现今消费主义浪潮中,太多人当起了“一次性”的教徒,但我们其实都没忘记,“敬天、惜物、节用”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日本有传统工艺文化大国的美名,其传统工艺演化成为国家的文化特色,原因之一或许就是他们善于从美学入手,将传统与现代生活结合。如日本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会将“侘寂”的美学意识融入茶道、文学、设计等几乎一切和审美有关的事物中,无印良品则将禅宗美学打造成品牌,贩卖日本的生活方式。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借鉴一二,从“惜物”入手,以生活美学为前提去做工艺,而不是关注所谓的商业化价值。锔活本就是由老百姓的惜物之心而起,在现代需要在坚持原有审美意趣的基础上,挖掘和重构其中的生活美学概念,注重精神诉求,才能使其活化、延续,才能将这门传统工艺从消失、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
(二)锔活的绿色设计理念
“陶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级品约占成品的10%左右,破损率也在3%~5%之间,这些废弃的陶瓷不容易回收再利用,大多采取深埋处理,或是当废弃物丢弃,往往造成环境的污染。”③残瓷的难回收其实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绿色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又从3R理念(Reuse、Reduce、Recycle)发展到4R理念(增加了Replace),从绿色设计各种定义和解读中,很多概念似乎都可套至传统工艺上,“从传统工艺中既有形式、材料、使用哲学中,可以发现其内涵与绿色设计概念有许多相对应之处。”④环境资源问题和传承传统工艺是中国近年来所重视的两大议题,两者结合似乎也是理所当然。重提锔活不是主张回到过去,而是力求把握现在,所以不能只强调历史传承。传统工艺始终对现代人的生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源源不断地为现代设计提供着素材与灵感。锔活“对物质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因材施艺的理念,以及实用与美的统一性的特征,显示了生态哲学的共生性,这也正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品设计必然的设计方向。”⑤古人“惜物”的观念和行为诞生于物质匮乏的时代,许多修补行业因应而生,而如今开始反思消费主义的人们,从消费物质转向消费非物质,设计价值“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⑥,这些都为锔活的回归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过去十年间,锔活已经成为许多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央视频道制作的《锔瓷无痕》《留住手艺》等节目也为其传承出了一份力,人们的视线开始注意到这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老工艺。锔活曾让无数破损的器物重生,不仅是一项实用且有审美意趣的民间工艺,更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美学。同时,在现代将锔活与绿色设计理念相结合,会给锔活的存续注入一股全新的能量。让无数器物重生的锔活,未来必定会有重生的一天。注释:
①黄凤琄.地方居民自发性与地方传统工艺振兴之探讨[D].台中:东海大学,2000.
②柳宗悦.工艺之道[M].徐艺已,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③陈高登.开创新锔——陈高登锔瓷创作论述[D].新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2012.
④黄依璇,诸葛正.台湾传统工艺未来价值的思索与再造——从绿色工艺发展的历史[C]//中华民国设计学会.中华民国设计学会第14届设计学术研究成果研讨会,2009-5-17,朝阳科技大学.
⑤郭琪美,刘鹏.传统锔瓷手艺的现代价值与应用[J].艺术科技,2014,27(06):25.
⑥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15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