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中国传统题材动画作品创作思路浅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7932
李晴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当代中国传统题材动画作品面临的困境

自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以来,中国传统题材动画作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神笔马良》《哪吒闹海》《阿凡提》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在国内外也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和赞誉,但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题材动画作品的创作进入了瓶颈期,加之欧美日动画作品的冲击,使中国传统题材动画的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

(一)题材本身的局限性

据调查,在我国目前所有原创动画中,“童话题材”和“教育题材”占有率一直高居榜首,这与我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神话传说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题材动画剧本的重要来源,而这些神话传说,本身就蕴含着童话与教育的成分,例如“九色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当心怀感恩,不要背信弃义,“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获得成功等等。诚然,以“童话”和“教育”为主题创作动画,不需要对故事本身的内容做出太大的修改,并且能够十分贴切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类以说教为主的动画作品,并不能引起成年观众的兴趣,甚至连很多小朋友也十分反感。

  纵观世界动画的发展历程,题材从“低龄”走向“成熟”的变迁是发展的必经之路。迪士尼公司在上世纪中期也曾经为了制作“属于儿童的动画节目”而经历过类似的发展停滞期,但随着3D技术的运用以及成人化动画片的制作,也又一次迎来了飞速的发展。对于中国传统题材动画而言,如何避免传统题材局限性带来的受众局限性问题,将是解决其困境的重要思路之一。

(二)固有形象的颠覆面临的矛盾

在我国,一些传统的艺术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老少皆知,这对中国传统题材动画的创作而言,提供了十分巨大的便利——在进行人物设计时,只需要完全按照人们心中的既有形象进行设计,那么将必然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同时能够省去多余的人物背景介绍,有助于提高整个剧本的连贯性和紧凑性。但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一成不变的形象背后,是逐渐积攒的审美疲劳。

  时代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精神生活水平的认知和要求。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对动画中固有形象的颠覆产生了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传统题材动画作品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观众对这些形象有着基本的认知,如果进行颠覆性修改,那么势必将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冲击;另一方面,观众又不希望看到千篇一律的作品,设想一下,如果所有创作者笔下的“孙悟空”,都是“毛脸雷公嘴,朔腮别土星”,黄发金箍,火眼金睛,都“无一例外”的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都经历过“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这样看见人物,甚至看见标题都能够猜到过程和结局的动画作品,又能为多少观众所接受呢?对于中国传统题材动画而言,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将是解开困境的成功之匙。

二、当代中国传统题材动画的创作思路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动画作品的创新是其永恒不变的活力来源。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在时间的长河里,也沉淀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和神话传说。这些作品和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动画作品取材的资源宝库。除了直接讲述这些故事以外,通过适当的方式,对这些故事进行进一步加工、提炼,从而得到符合现代观众口味与审美特色的新故事,是发展中国传统题材动画的关键思路,这种基于原作品产生的创新,能够有效化解原作品自身的局限性,并能够有效解决固有形象的颠覆所面临的矛盾。

(一)“演绎”:尊重原著,再现精彩

“演绎”一词,有“铺陈、表现”的意思。具体到表现方式上,是将原作品中部分精彩的故事拆分出来,进行详细描述或二次创作。对原作品的演绎,是在原作品的既定框架之内完成的,原作品可能限于篇幅或整体的连贯性和紧凑性,并没有对其中的某些故事展开进行描述,而在演绎中,则可以用整部作品对原作品中的这些细节进行说明。很显然,对于原作品的演绎来说,其创作的入口准则和出口准则都是确定的,即对于需要演绎的故事而言,其开头和结尾都是确定的,所不同的是其中的过程。

  对于原作品的演绎,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有类似的作品产生。由中国传统题材动画《西游记》所衍生出的《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动画作品,都收获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从剧本上来看,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遵循了《西游记》本身的人物及剧情设定,对其中精彩的故事进行了再创作。2015年,另一部依托《西游记》创作的动画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上映。与之前的演绎不同的是,《大圣归来》演绎的重点并没有放在故事本身,而是注重对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在故事中,观众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贴近平凡人的鲜活角色,无论是那个不忘初心,呆萌却又执着的江流儿,还是那个寂寞沉潜,最终又完成自我救赎的孙大圣,都引起了观众深刻的共鸣——这种共鸣,不仅仅来源于原作品,更来自于观众的内心世界的感同身受。这种共鸣的产生,也标志着《大圣归来》不再是属于低龄儿童的娱乐性质的动画作品,而是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成年观众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影子,这对于打破原作品的局限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扩展”:依托经典,创造空间

如果将“演绎”作为中国传统题材动画作品发展的基础,那么“扩展”则是其发展的进阶之路。“扩展”与“演绎”具有相似性,都是对原作品的补充和完善,但其补充和完善的方式并不相同。“扩展”更加强调自身的创新性,不再完全拘泥于原作品的故事框架之内,通常以“前传”或“后传”的形式进行表现。在“前传”中,所创作的故事是对原作品部分角色或事件来历的说明,其创作入口准则是不确定的,但最终达到的创作出口准则却是确定的,即必须与原作品开始的设定相吻合。同样的,在“后传”中,所创作的故事是对原作品结尾的进一步描述,其创作入口准则是确定的,即原作品最终的结局,但最终达到的创作出口准则却是不确定的,即“后传”可以拥有属于创作者自身的开放性结局。

  2019年,由追光动画和华纳兄弟共同制作的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上映,该动画作品也是近年来中国传统题材动画扩展类创作的代表作之一。“白蛇传”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故事中白素贞与许仙凄美的爱情也常为人们所艳羡。《白蛇:缘起》以“白蛇传”为依托,以“前传”的方式,讲述了白素贞与许仙前世阿宣的爱情故事,同时也解释了“白蛇传”中白素贞义无反顾去爱许仙的缘由。在剧本设定上,《白蛇:缘起》虽然是一个全新创作的故事,却并没有失去“白蛇传”故事本身的内核——白素贞还是那个痴情的妖,阿宣还是那个痴情的人,人妖相恋,共克时艰,最终却仍然生离死别。所不同的是,创作团队采用了更加贴合现代观众审美口味的表现方式,谱写了另一曲动人心魄的爱情绝唱,通过千回百转的剧情,最终将故事结局回归到了为人所熟知的经典作品上,在创新之余也不失故事的本色。这样的做法,同样打破了原作品的局限性,获得了全年龄段观众的认可。

(三)“改编”:颠覆传统,全新创作

对于中国传统题材动画作品的创作而言,在“演绎”和“扩展”中,都能够较多地利用原作品中的相关资源,其表现范围仍然局限于原作品之内,而“改编”则需要对原作品进行较为彻底的颠覆。由于脱离了原作品的范围束缚,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剧情设定,都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这在方便创作的同时,也失去了相应的参照物,因此在具体的创作中,如何设计一个让观众不觉得突兀的颠覆,是每个创作团队需要优先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对原作品的改编方面,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近年来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其在各大影院均已完成了密钥的二次延期,将排片至10月26日,迄今为止票房已超过49亿元,并有望突破50亿元大关。从剧本角度出发来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与“哪吒闹海”几乎没有任何的关联,本来作为敌对双方的哪吒和敖丙,在故事中居然成为了好友,而哪吒的形象,也从一脸正气的正义使者变成了熊猫眼的叛逆浪子,与敖丙谦谦君子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人物造型以及剧本的设定,引发了观众强烈的质疑与好奇心,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突然发现,所谓的“灵珠”与“魔丸”,并不是上天的注定,所谓的“善”与“恶”,也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创作团队通过先抑后扬的方式,为观众呈现了一位不完美的“超级英雄”,但也正是这样的不完美,让哪吒最后为陈塘关所做出的牺牲和担当更加令人动容。这样的处理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观众心目中固有形象与作品中设计形象的矛盾,使观众不再纠结于两者的差异,既制造了话题,又通过合理的剧情,对这样的形象设计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让观众觉得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结论

中国传统题材动画作品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也是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时代背景下遇到的困境,严重阻碍了中国传统题材动画作品的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的动画创作者,应当以中国传统题材为依托,充分发挥创新思想,结合当代观众的口味,对现有题材进行再创作,从而避免题材本身的局限性和矛盾,实现中国传统题材动画的新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