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赤壁图新意——试析张大千《不是东坡赤壁游》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7932
彭鹏,彭程

  (1.四川农业大学,成都 611830;2.四川旅游学院,成都 610100)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生于四川省内江市。祖籍广东省番禺。“赤壁图”是张大千作品中的典型题材,在其一生中反复描绘,《不是东坡赤壁游》(图1)创作于1963年,立轴设色纸本,左上题款:“不是东坡赤壁游。癸卯夏写似稺琴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下钤:“大千唯印大年”,鉴藏印:“无为散人”。作品从鸟瞰角度描绘了舟行峡谷的情景。画面空间因素由近景坡岸,中景横贯画面的江水和江对岸的崖壁三段构成。近景用简洁的笔墨勾染出粗细交叉的秃枝杈,两岸的巨大山石先略铺底色,而后以层次分明的墨色渲染而成。江面以留白的形式为主,江心一叶小舟,舟上高士艄工共计四人,高士之间似乎正在交谈,中间一位头戴“东坡巾”。徐渭题画诗《似赤壁游》中云:“一艇泛三人,多疑游赤壁。无处少江山,但无此好客。”①泛舟赤壁是历代画家创作赤壁山水图像的点睛之笔,张大千《不是东坡赤壁游》以泛舟赤壁入画,图示类型也与以往的“赤壁图”基本相同,但此卷却题名“不是东坡赤壁游”,其原因值得深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元丰五年(1082年),也就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苏轼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被后人称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自创作以来,赤壁成为中国文学里的经典意象,历代山水画家对这一题材多有涉猎。历史上同题材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图式类型:一类是以长卷的形式,按原典叙述的顺序,以文配图的形式描绘《赤壁赋》内容。传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是目前所知传世画作中最早的一件赤壁图,作品共分九段,以连环画形式,按原赋叙述的顺序依次展开,每一段题写相应赋文作为图解。此外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和仇英都有过类似长卷的绘制。另一类是山水短卷,不再强调文本与图像的对应关系,以舟游为代表特写一场景来象征全局,将《赤壁图》处理为概念化的苏轼赤壁之游。如:金武元直《赤壁图》、宋杨士贤《赤壁图》、李嵩《赤壁图》、马和之《赤壁图》等,这些作品在构图形式上有差异,但泛舟赤壁是大多数作品重点表现的图像元素,高耸的山体和苏轼与友人泛舟的情景是基本的图式,甚至“赤壁图”创作后期几乎被简化为“苏轼游船”。“随着赤壁图图绘模式的定型,即使画家并未标明画题,后人也可能因有人乘舟遥望山岩的画面而联想到赤壁图。”②基于这种历史背景,我们完全可以假设,张大千正是为了避免图式雷同而引起的题材联想才为此画命名为《不是东坡赤壁游》。

  “赤壁”既是长江胜景,也是充满文化意义的历史遗迹,张大千一生中画过不少赤壁图,但此时张大千所绘制的“赤壁图”并不主要是以绘画语言再现东坡文学名篇。首先,这和张大千多年旅居海外的经历有关。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张大千的足迹遍布巴黎、伦敦、加州、圣保罗、东京等地,但他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着古装,讲四川话,其住所也保持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形象。大千常用的两枚闲章“别时容易”“一生江海客”传达了他漂泊者的心境。“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垂老可无归国计,梦中满意说乡关”③185,“投荒乞食十年艰,归梦青城不可攀!万里故山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十年去国吾何说,万里还乡君且听: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③186,“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弹指流年六十霜,人生适老更何方?故乡虽好未还乡④”……这些诗句字里行间更是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⑤”,先生的家乡内江地处长江上游,经过内江市的沱江,属于长江支流。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对长江有特殊的情感,为了缓解自己无限的乡愁,张大千常常用画笔“以慰羁情”⑥,在自己画中“故地重游”。张大千一生以蜀地名山胜水为题材创下无数佳作,如《资中八胜》《巫峡清秋》《蜀山图》《蜀山秦树图卷》《蜀江图》《长江山水》《蜀中八胜》《蜀楚胜迹》《蜀中四天下》《长江万里图》等。《不是东坡赤壁游》作于1963年,张大千65岁,这一年张大千画展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纽约等地举办。四月,张大千由新加坡赴香港,与从成都来港探亲的女儿张心庆母女共叙天伦;五月,先生另一女儿张心瑞携女来港探亲,而后同返巴西。《不是东坡赤壁游》创作于回巴西以后不久,此时的舟船意向已被赋予了家国之思,是画家心境的写照。其实,早在1962年《蜀楚胜迹》中张大千就把“坡仙赤壁”与“坡翁后赤壁”列入蜀楚风景胜迹之中了,作品原典的意义被极度弱化。在其同年秋日《归舟图》题识中,张大千写道:“万里江河无尽流,归舟应向海东头……大千老子登高怀归之作。”两幅画意境相似,同为怀乡之作。另外,张大千是一个典型的苏轼信徒,常以“今之东坡”自况,其一生创作了很多苏轼画像,其自画像里更是多次自喻东坡。1940年作《苏长公行吟图》款识中张大千写道:“愿吾寿民它日学成如长公之为吾蜀光也”,苏东坡和张大千是四川同乡,不仅在人生态度和艺术创作上有共鸣,苏东坡仕途失意而怀乡的际遇,也使得多年漂泊海外的张大千有着强烈的共鸣。所以此幅《不是东坡赤壁游》中的舟中人物应该是张大千与友人的写照,作品更多的是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状物咏怀。

  

  >图1 张大千《不是东坡赤壁游》

  其次,“赤壁”山水元素是笔墨探索的一个载体,笔墨表现力的探索大于画面内容。《不是东坡赤壁游》出现在张大千泼墨画法奠定一定基础之后,而又区别于他晚年泼彩风格,属于画家由粗笔向泼墨泼彩风格过渡阶段的作品,作品基本没有使用传统皴法,主要以湿笔晕染,以墨色、花青、赭石的变化来表现山石结构,辅以墨线勾勒简略轮廓。从画面风格处理看,它的实验性倾向更为突出,传统诗意画中作品题材与内涵的对应关系显得不再重要,作品中的意义被淡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探索笔墨与色彩的表现力。以此系列作品为开端,张大千的赤壁图创作重心转移到个人笔墨风格的展现上,描绘了全然不同的赤壁风情,令人过目难忘。

  总之,张大千《不是东坡赤壁游》表面上是延续“赤壁图”这类图像传统,图像元素也属于典型的赤壁图模式,但舟船意向和笔墨表达与以往“赤壁图”有很大差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一,张大千依恋“长江”,目的是为了回归“我家”。舟是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形象,舟不仅是生活中的交通工具,更是寄托情怀的绝妙载体。“万里故乡频入梦,挂帆何日是归年”,张大千此卷的“赤壁之舟”与长江关联,图式类型虽延续传统,但不再承载思古抚今的豪情,更多的被寄寓了无尽的家国之思。小舟、崖壁、江水……这些赤壁图图像元素都带上了“自我”,舟中人物更是张大千与友人的自我写照;其二,作者不再关心这类作品的原典意义,而将它仅仅作为其艺术实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他对这类题材的兴趣已由它的内在意义转移到它的风格价值上,也就是笔墨的探索上。总之,赤壁二赋已经融入张大千的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题材与感情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唯一的关注点,张大千把自己对生活的憧憬寄托在图画之中,自如地表达自己心境,不求如诗画境,而是以图言志抒情,表达自我。所以,张大千此卷以泛舟赤壁入画,却题名“不是东坡赤壁游”,意在淡化和消除原来作品中强烈的寓意,在经典图式之下,充分展现出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妙构思,成为自我表达的载体。

  注释:

  ①徐渭.似赤壁游[M]//徐渭集(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3:330.

  ② 衣若芬.战火与清游:赤壁图题咏论析[J].故宫学术季刊,2001,18(4):71.

  ③张大千,著.欧阳哲生,编.张大千画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06.

  ④ 张大千,著.张蔚起,选编.李永翘,注解.张大千诗词选注[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04:471.

  ⑤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中引用苏东坡诗句。

  ⑥《资中八胜》款识“丙申五月,重来法京巴黎,住子杰中表家,每话故山之胜,辄为唏嘘,为写资中八景,以慰羁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