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引言
民族服饰中的工艺包含着从古至今人们对美与实用的平衡,反映了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目前专家学者们对于民族服饰中的功能性线迹多是从技术角度,工业缝合的线迹类别来进行归纳和研究,对于装饰性线迹的研究多数是针对各种刺绣,然而线迹并不仅仅局限于刺绣。“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在古代被称为“黹”,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所以由此来区分,“刺绣”更加倾向于装饰性,“线迹”往往是在其功能性的基础上,在面料上形成有装饰性的单元。“刺绣”线迹往往包含在“线迹”的范畴内。民族服饰中的线迹变化丰富,对于线迹的归纳和研究,不仅使服饰在装饰上有所突破,对服装工艺的缝合方式也有一定的启发。更加深入的研究还可以使民族服饰创新设计的工艺手法更加丰富,为现代服装设计创新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一、民族服饰中的“线迹”功能
线迹的功能基本可以分为连接、加固和装饰三大类。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由于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别,形成了各自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又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因此,各民族在制作和装饰服饰时会产生不同的工艺手法,使用不同的材质和面料,即使是同一个类型的工艺,在不同民族也会产生各自的民族特色,因而产生不同的线迹。民族服饰中的线迹出现的不同部位对工艺和功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出现在头部或肩部的线迹通常会比较密实,针法与图案或面料重叠使用,形成耐磨的功效;腰带一类的配饰仅在两端出现大面积线迹图案,从而不会影响腰带的系扎功能;上衣中的工艺线迹出现的部位通常是在领部、背部、衣襟、袖口、下摆等部位,并且衣襟、衣袖与领口的针法会相互呼应。
二、民族服饰中的线迹研究
在民族服饰中,“线迹”大部分是由手工缝制而成的,不同的线迹种类会在服饰面料表面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有些是单一的工艺手法形成的线迹,简约鲜明,功能性明显,工艺手法辨识度比较高,有些是多种工艺手法组合而成的线迹,肌理丰富,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以下列举一些较为常见的民族服饰中的线迹,并对其针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一)倒三针
“倒三针”针法的线迹即每三针回针,缝一针平针,线迹分成段状,具有特殊的美感,倒三针的针法常用于面料拼接处的压线处理,不仅实用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倒三针不仅是各个少数民族服饰中常用的加固与装饰针法,也常常出现在汉族服饰当中。(二)锁式线迹
“锁式线迹”是缝线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串套连接配置于衣片上形成牢固而美观的线迹,由两根缝线交叉联结于缝料中,缝料两端呈相同外形,又称“链环针”“套圈绣”“辫子股”等,是我国自商代便产生的一种针法。产生的线迹轮廓清晰,紧实耐磨,可以出现在图案边缘或填充块面。这种锁式线迹的操作方式是第一针从起针旁边落针,将线挽成圈状,第二针从第一针的圈中插针,同时将第一针的圈拉紧,并且有开口和闭口两种针法。
(三)钉线
“钉线”又称“辑线”,将一根线钉缝在织物表面,线在织物表面显色形成纹样,用另外的钉缝线以均匀间隔的针迹固定这根线迹。被固定的线迹往往是厚重或宽带形状不适宜自身直接缝制在面料上的材质,用这种针法就可以用其他钉缝线将其固定在面料上,形成精美的形状。钉线一般采用同色线,钉缝线环绕绣线暴露在表面的称为“明钉”,钉缝线穿透绣线藏于梗中的称为“暗钉”,若是用金、银线组成纹样的钉线方式,则称为“盘金绣”或“盘金银”,水族中著名的“马尾绣”,也是运用了这种针法制成的。(四)衲缝
“衲缝”是对于鞋底,鞋垫、背带等等这一类要求特殊厚度、硬度、耐磨度和挺括程度的服饰配件,常用的面料的改造工艺之一。衲缝工艺是将多层面料紧密贴合之后缝缀,通过细密的针迹使其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成品呈现硬挺厚重的效果,同时更加结实耐磨。衲缝是一件繁重且辛苦的工作,且针法也有一定的秩序,在背面也可以形成规则的线迹。(五)交叉针
“交叉针”多运用在挑花工艺中,将很多图案用交叉线形成的几何形表现出来,既规则又整齐,可以丰富整个画面,也可以作为两块面料接缝衔接处的过渡或结构与转折的强调。但“交叉针”不等同于“十字挑花”或“数纱绣”,“十字挑花”或“数纱绣”是均匀地按照底部面料的纱线密度来进行十字形绣制,更加精细且有秩序,而广义上的“交叉针”并不限制于数纱绣法,或不限制于缝制成均匀的十字形状。“交叉针”线迹有两种缝制方法,一种是连续性的,缝制好一边的斜线,在返回时缝制另一边的斜线;另一种缝制方法是直接缝制好一个单位的交叉线迹,再进行重复。
(六)网式线迹
“网式线迹”中最常见的一种又称“纹针”“格锦”或“迭格针”。由经纬线交叉相压而成,早在唐宋年代便已流行。其中一种是在基本格边线的双侧同时进行缝制,名为“两边压”;另一种是顺基本格边线的单侧进行,名为“一边压”。另一种比较典型的“网式线迹”是“蜂窝针”,作为刺绣工艺时也叫“龙鳞绣”,可以填充大面积的纹样空白处。起针时是锁边的针法,第二行穿套在第一行线迹上,如此重复向下进行,形成如同蜂窝或龙鳞片状的“网式线迹”。
(七)挽针
“挽针”是一种传统的针法,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中有“双针绣”“拉锁子”“绕线绣”“倒打籽”“盘绣”等不同叫法。“挽针”线迹需要用两根不同的线分别穿针同时行针操作,一根线用做绣面盘绕,称为花线;另一根则是固定花线之用,称为扣线。“挽针”的线迹表面整齐美观,用做花线的线迹通常比扣线粗一些,便于显示花纹。完成之后的“挽针”线迹弯曲盘绕组成图案,多表现抽象概括的花卉动物纹样,也用于衣饰边缘的固定与美化,既有功能性又富有装饰趣味。三、民族服饰中线迹在现代服饰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一)现代服饰创新设计中线迹的应用现状
现代的服饰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款式的设计,更倾向于在细节上和其他相关的范畴中体现设计的综合性。“线迹”是服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都是设计师们体现细节设计的很重要的一个点。在现代服装中的“线迹”创新设计也不单纯地用在缝合、分割区域,还广泛应用于面料再造上,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衣服结构衔接处的功能性线迹就可以设计为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线迹。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传统文化与艺术重新被社会所重视。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也慢慢重新被发掘出来,人工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因此传统手工制作的服饰品已经变成了奢侈的象征,传统手工线迹也渐渐在大众成衣中不那么多见了。传统手工缝制的线迹多为一些高定和创意产品进行面料改造和二次设计的创新手段。

图1 设计效果图

图2 款式1

图3 款式2

图4 款式3

图5 款式4

图6 款式5
现代人工智能机器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线迹种类可以通过机器设备来完成。机器使缝制过程变得高效且成本低廉,更加适合批量生产,但少了手工缝制的灵活和随机性,虽然也存在对于机器缝制的线迹图形的设计,但大部分变得千篇一律,缺少了很多艺术价值。但合理利用机缝线迹的简便快捷,也可以创造出有趣的面料肌理。机缝线迹可以与特殊材质相结合,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
(二)线迹在服饰创新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线迹”是体现服装细节设计的一个很关键的设计点,很多品牌的设计师都有通过“线迹”的设计来表现设计理念的经历。运用“线迹”进行设计要考虑到缝线本身的材质、色彩、特性这些影响“线迹”外观的因素,再通过“线迹”的针法、密度、位置分布、形状排列的变化,将其与其他工艺结合来进行创新。根据提取出的民族服饰中的不同线迹,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后,选取适合应用在本系列设计中的线迹元素,与其他工艺相结合,产生新的效果。将传统元素与其他文化相碰撞,产生新的理念。(图1)
(三)线迹在服饰创新设计中的工艺表现手法
在服饰创新设计中,“线迹”的应用非常灵活,它可以作为单独的一种工艺直接装饰在面料上,也可以是原本具有功能性的线迹进行再设计,变得具有功能性的同时又富有装饰性。根据灵感图案面部图腾的形状和结构,选用适合的线迹针法。不同材质的线和面料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设计作品的整体风格来选择需要的材质。本系列选用比较粗犷的棉线、麻线、毛线,与皮革、针织复合面料结合,产生厚重的效果。图2~图6是运用线迹为灵感元素和工艺手法所设计的一系列服饰产品。
结论
民族服饰中的“线迹”变化丰富、种类繁多、工艺手法也多种多样,包含丰富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在固定传统针法代代相传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随机性。随机性体现在,基于少数民族手工艺人历代传承的对于工艺或装饰图案的既定模式与比例关系的把控下,手工艺者在缝制过程中因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材料与环境的限制相结合所产生的随机效果,不会严格按照某一标准进行缝制,这也是民族服饰中“线迹”的有趣之处。对于少数民族元素和工艺手法的研究和借鉴,有利于我们研究更多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开拓设计师对于工艺手法和装饰手法的新的思维方式,从中体会到先人的智慧和审美标准。创新设计的第一步是学习、调研和了解,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工艺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的创新设计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