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
浙江省地域特色丰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本文主要以浙北平原地区范围内的乡村进行研究。平原地区地势低平,而浙北平原与北方平原地貌有所不同的是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浙江平原地区较丘陵山区相比经济发展较为发达,交通便利,拥有一定地理优势。但由于近年来旅游业的带动、乡村空心化带来田园的荒废、乡村肌理的破坏,以及浙北平原地方传统污染产业的发展,村落景观,物质文化内涵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一、浙江平原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与万村景区化的推动下,乡村景观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乡村面容的整洁与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当地乡村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也为游客提供了安静舒适的度假场所;另一方面,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破坏了乡村原有自然景观风貌,建筑乱拆乱建的现象随处可见,田园景观被大片占用,放眼望去是一排排各不相同的建筑立面,失去了乡村景观独特的文化内涵。浙江省平原地区乡村河网密布,是平原地区乡村独有的一大特色,发达的旅游业也带来了众多外来人口,使得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生态环境的污染,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乡土特色地域特色的缺失等,是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村落景观
1.建筑杂乱平原地区受城市文化影响较深,经济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受乡村旅游的带动,部分村民自发组建农家乐,乡村旅游度假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更是盲目占用农田面积,侵蚀自然景观,随意改建新建甚至向周边扩建。住宅风格崇尚现代,建筑立面各不相同,与周围传统民居格格不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乡村肌理、街巷空间遭到破坏。乡土建筑是浓郁地方特色的代表,也是景观的视觉焦点,而如今眺望远方,取而代之的是村落格局不规整,建筑布局混乱。
2.空间层次单一
平原地区从宏观视觉上来看与丘陵山区地带错落有致的民居相比视觉景观元素显得较为单薄,加之建筑的随意拆建,盲目扩张,造成乡村肌理变化不够丰富,景观构成要素不强,乡村空间层次较为单一,缺乏视觉吸引力。
(二)水网景观
1.乡村水系环境污染浙江平原地区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而面临的水网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由于平原地区经济活动密布,产业较为发达,平原人口密度大对水体产生的干扰因素越来越多,导致水系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另外,由于当地历史产业传承以及乡村产业的发展,浙北平原村镇大量的“织造、皮革、印染”等传统污染产业进一步激化了水系环境与地方产业之间的矛盾。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生活质量提高后居民日常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加上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变得十分艰巨,禽畜养殖、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平原地区水体环境的恶化。
2.水系景观缺乏特色
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一味的沿用现代设计手法,水系景观进行了大量的人为建设内容,往往忽略了乡村水系原有自然景观风貌,水岸硬质驳岸较多,缺少水生植物,河流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景观资源利用性较弱,功能性不强。
乡村原始水系景观建设内容,如埠头、桥梁等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已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代表地方景观特色的符号被现代化建设内容所替代,乡村水系景观特色正在逐步消逝。
(三)乡土特色、地域特色的缺失
乡村是承载着浓厚乡土文化的场所,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随着聚落的发展而逐渐褪色。如今大量乡村人口迁入城市,年轻劳动力逐渐由乡村劳作向城市务工转移,随之而来的是乡村空心化、生产性景观的衰退。昔日村民在乡间劳作的场景不复存在,破坏了原有乡村景观的韵味,文化景观正在丧失,生活氛围持续下降,乡土文化传统缺乏继承和延续。如今许多村民务工返乡时建造的房屋越来越偏向城市化,建筑失去地域特色的古朴质感,地域特色和乡村意象一去不复返,景观同质化现象越发严重。地域性代表了一方水土的特色,产生了不可重复的地方特色,每个村落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非物质文化景观,试想如果徽派建筑没有了马头墙,福建客家没有了土楼,江南水乡没有了粉墙黛瓦,那么乡村将毫无特色和地域性可言。
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针对以上提出的主要问题,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当遵守以下原则,一、整体统一原则,各个景观要素不能割裂开来孤立考虑,从整体角度将景观要素与整体规划结合起来,实现景观设计的和谐统一;二生态保护,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规划设计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人的活动与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追求自然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三、乡土文化传承,充分利用当地景观文化资源,保护和继承乡村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一)“看得见远方”——建筑规划布局,丰富协调视觉景观
乡土建筑是乡村景观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建筑乱拆乱建现象普遍存在,现代建筑与周围传统民居形式格格不入,乡土建筑文化正在一点点消失。在进行建筑景观规划时,在材料上尽量选择乡土材料,能够充分体现当地自然、朴素、简洁的风格,避免城市建筑风格倾向。对于建筑的规划方式可采取以下几点策略:一、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予以保护,即使大多数已经破旧不能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所服务,丧失了使用功能,但其自身具有传承性不允许拆除,只要给予合理的修缮,可以作为地方的历史见证;二、有居住发展需求的民居进行内部改建使之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需要,外部维持建筑原有样式。三、对于无法改建的旧建筑予以拆除,规划布局;四、对于新建区域的建筑,设计的可能性较大,将新有建筑形式在保护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实现人居环境的现代化,规划应重视传承与创新,传承是现代建筑地方特色的保证,创新是村落景观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在平原视野开阔的景观格局下进一步协调各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如拆除搭建建筑,增加广场绿地面积,还原田园风光,增设景观小品,把握建筑和植物的色彩基调与层次感,丰富视觉景观。
(二)“望得见绿水”——整治乡村水系环境,构建水系场地空间
水体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应从源头上解决,地方性产业与水环境之间的矛盾采用产业发展转型和强化产业管理的措施,改善工厂排放污水的状况。对于浙北平原印染、制革等传统重污染企业可以通过协商对企业进行关停、整改、搬迁相结合的方法。家庭小型企业可改进生产技术,调整产业布局,同时政府加强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引导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已污染的水体制定水系修复计划,建设河岸生态多样性,水岸垂直硬质驳岸可采用植物软质景观营造多样的生态环境,水面合理种植水体植物吸引生物栖息繁衍,进行生态补偿。平原乡村的水系多由建筑围合,是人流量的聚集地,在进行场地空间设计时应注重人与水之间的情感交流,注重场地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水系周围的观赏性、亲水性和场地的直接可达性。如在水岸设立亲水平台,沿线用不同植物进行围合,避免观赏路线活动场地的单调。水边活动除了运动散步垂钓等还可相应增加活动广场、聚集场地、农业生产、洗衣交流场地,还原原始水系生产性景观内容,满足多种功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活动场地。
(三)“记得住乡愁”——挖掘地方特色,传承乡土文化
地域特色、乡土文化是传达乡愁的重要载体,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其中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传承文化特色,不同地域所表现出的景观特色也各有不同,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必须考虑当地地形地貌、民俗风情,深入了解地方历史、地域特色,从中提炼出特殊性。同时要搞清楚平原乡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背景等,尊重自然景观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就地取材,运用乡土材料,将历史人物、民间风情融入到景观规划设计中。此外可利用旅游优势营造特殊性试验单元,如平原地区存在茶园类生产性景观,吸引游客进行茶叶采摘、品茶、赏茶等活动,体现地域特色、旅游价值。注重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如祠堂、村委会、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方面是人文要素的表达:一是保持乡村生活风貌与乡土气息,二是建筑使用当地易得、价格低廉的材料,采用合宜的建筑形式,三是景观设计中提取可唤醒人们心中对故乡产生心灵共鸣的元素,创造出地方特色,如在入口、街巷、广场等乡村标志性场地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具代表性的乡土景观小品;另一方面是自然要素的表达,把握自然特征,塑造出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空间。
三、总结
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下,乡村景观总体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外界与内部原因,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时,不仅仅是对乡村外貌进行简单的整治,更重要的是利用科学与技术,将人与自然生态景观融合,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提升乡村的文化品质与精神品质,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延续乡土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注重乡村人居环境,让人们真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表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