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传统的工业模式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的建设辉煌被逐渐淡忘,大量工业遗产被拆除。2006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传保护的通知》,首次提出“工业遗产保护是中国文化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之后,越来越多的政府、专家与学者投入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到如今,国内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集中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对工业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业发展历史与价值评价标准及工业遗产旅游的基础研究;后者则是对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研究,以探究其保护与发展的新方法。
本文以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化肥厂为例,从工业遗产旅游的新形式出发,进行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实践。在安全科普培训为使用目的的背景下,立足于有效保护工业遗产、全面体现工业风貌、提升土地价值、有效修复环境的基础理念,将原有工业遗留下来的建筑、设备设施、地质地貌等变废为宝,打造一个“安全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工业遗址公园。
一、化肥厂工业遗址改造设计概况
(一)场地概况
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大型国有煤焦企业集团,总部位于孝义市兑镇,是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离柳化肥厂是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之一,位于汾阳市三泉镇,地处山西省腹地偏西,紧邻340省道,交通便利,区位辐射优势明显。厂区占地面积9000余平方米,由于市场疲惫、效益下滑,化肥厂于2011年6月停产,停产以来厂区长期闲置,环境污染严重;化肥厂办公、会议、餐厅、化肥厂生产线、储备等基础设施老化,破旧的厂房与锈迹斑驳的设备构筑物急需进行加固维修;厂区内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日渐衰退,亟待进行改造与保护。(图1)(二)工业遗址的再利用模式
场地的再利用设计建立在充分尊重场地的历史遗存,尊重化肥厂现有的自然地形肌理,尊重厂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对现有的遗产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可能多的将工业遗存保留下来,维持现有排水循环系统。在原有的设施设备上融入新思想与新技术,增补其新的功能设施,完善场地环境,将改造的可能性发挥到最大。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精心设计工业遗存景观,以最小干扰的原则去实现遗址景观与场地生态的复兴。化肥厂的重新改造除了强调场地的生态板块的恢复外,还通过景观规划,建筑一种新的结构,赋予其新的主题功能。重构破碎的工厂场地,在新功能场地中揭示废墟瓦砥所掩盖的历史时,又能延续场地的生命,重新为周边地块创造生态效益。
厂区再利用的方案定为“安全文化”主题公园,旨在打造成为以安全生产队伍的日常教育培训为基础,面向公众传播安全知识、科普消防自救互救意识为目标,休闲娱乐为辅助的集寓教于乐方式的安全文化主题公园。改造模式利用现有环境特点形成轴线、制高点、特色构筑物、地表建筑等景观层次,利用化肥厂完整工艺装置,建设面向青少年、农名工、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应用冷火、烟感、地震等模拟训练设施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具备参与、互动、体验效果的安全和应急文化主题公园,提高社会公众对事故灾害的认知水平及遇到事故灾害时的应急自救能力。(图2)

图1 工业遗址改造前总平面图(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图2 工业遗址改造后鸟瞰及分析(作者绘制)

图3 工业构筑物改造前后对比图(作者绘制)
二、基于“安全”主题的规划用地布局
(一)场地特征的处理
化肥厂区地势明显,场区西部地势相对最低,场区东部连接南部地势较高,近15米高的陡边坡直接将场地内部与外部环境相分割,陡峭的崖壁成为厂区特色的“围墙”。针对化肥厂原有的场地特征,合理地进行空间设计。重视用地功能的置换,新增的景观内容与原有的遗存形成整体统一的关系,因地制宜,保留化肥厂工业风貌的原真性。本次项目根据场地特征规划出四条景观轴线(图2),轴线上景观节点依次分布,功能和美观相结合的轴线环境可以提高环境品质,增强游人对新改造厂区整体结构的认知。(二)活动空间的规划整合
原基地西区为办公管理区,东区为生产流程区。西区地势较低,围墙围合成独立的院落,该处工业厂房和构筑物较少,建筑及活动场地主要功能是厂区人员办公活动。原基地东区为生产流程区,地势相对较高,道路成八字形绕行,建筑物与构筑物体量较大,可支配空间比较宽阔,原功能是工业生产与包装输送。活动空间的改造整合是在保存工业遗址的基础上进行梳理设计的,在整体改造功能布置上,将整体规划出“两个中心、两个基地、两个区域”即游客服务中心、应急数字中心、应急实训基地、应急体验基地、休闲娱乐区和停车区。其中应急安全体验区与休闲娱乐区犬齿交错,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做到科普知识的传达。(图2)(三)景观视线的重新组织
平面视线系统的组织设计,顺应了原厂区的肌理,开辟出四条景观轴线,形成不同功能的工业景观状态。九个主要活动项目点沿线分布,形成动感十足的视觉走廊(图2)。其中主要景观轴线是以生产区主要道路走向为依据规划设计的,主轴线的景观设计除了对原有场地的改造外,还增加局部水景、装置设计等景观元素,增强空间的变化,拓展景观空间的多种可能性;次要景观轴线是河岸线沿岸景观,出于对景观设计的需要,对原河岸线的设计将进行合理的置换和拆除,调整后景观满足了游人对于新奇事物探知的诉求;两处内部景观轴线节点的设立主要是通过原建筑的改造和植物景观的设计,丰富的植物景观不仅烘托建筑和构筑物,而且能柔化建筑硬朗的边线,缓解游人的视觉疲劳。竖向景观也将重新规划两处别具风格的景观。首先面向公众开放的生产区主入口处,将原有的低矮建筑和垃圾场进行拆除与处理,平整填埋成集散场地。在此场地上放置铁丝网材质圆柱形雕塑,此装置最高处约16米,设计形式简约精致,作为主入口标志性构筑起到障景作用,增强视觉层次,又与工业主题相契合。其次应急体验基地留有大面积硬质铺装,临近脱碳装置处是高约70余米的造粒塔,改造后的脱碳广场设计成为真火演练场地,定期进行专业队伍的实景训练演示,面向公众科普安全文化,造粒塔改建成观光塔,高低三次加建出挑平台可供游人观察真火演练,也可以不同视角欣赏的厂区景观。
三、化肥厂景观改造方法探析
吴良镛先生说过:“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工业遗址是长期工业活动下重要的历史见证,不仅保持了工业实体建筑风貌,而且代表着人们对工业文化的认同感。离柳化肥厂所形成的独特人文景观,最典型的是工业遗留下来的工业建(构)筑物。这些建筑及构筑物是历史文脉的体现,也是场地的独特灵魂所在。此次改造不仅尊重了原先场地的特征,还延续了原始场所的活力。(一) 建(构)筑物改造
整体的改造方法是将功能齐全的旧建筑进行整体保留维修,对于工业构筑物进行加构锚固,满足安全实训设施建设的各项需求。这样不仅能保留原厂区的历史记忆,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内涵,还节省了大量建设经费。1.工业建筑改造
基地原生产区压缩车间和开闭所的建筑内部留有大量机械设备,方案改造将这些机械设备保留,建筑可利用空间改造为以工艺流程为主题的展览场所,其余小空间则改造为摄影基地、时尚餐厅等功能。建筑每层安排不同的主题项目,使建筑从单纯容纳工业设备的角色转换为集展示、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空间。造气楼原为生产区气体制造的重要车间建筑,建筑外观平直朴素。方案改造在基地原建筑保留的前提下,安全有效的将科技与景观联系一起,融入新元素和新结构,改造成VR虚拟数字中心。设计上新旧元素的相互搭配,功能上科普与体验相得益彰。
2.工业构筑物改造
厂区原有大规模的构筑物,包括造粒塔、输运管道、气柜、廊架、脱碳装置等。这些设备设施由于长时间的闲置与外环境的腐蚀,生锈老化严重。此次改造在保留这些构筑物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加固,赋予其新功能的同时延续其工业的魅力。化肥厂生产区内各建筑和构筑物由架空运输管道连接,这也使得在新划分的休闲娱乐区、应急体验基地和应急数字中心在空间上相互连接。改造后的运输管道系统和传送系统将设立成空中走廊,与地面形成立体交通体系,方便各区域通行,也增加了趣味性。应急体验基地内甲烷精馏和脱硫装备外观高大独特,虽外观陈旧但基础良好,改造中对其进行艺术化处理,使功能转化为高空拓展运动场,延续独特的精神。气柜是用于贮存各种工业气体的圆筒形巨大容器,改造时将气柜外观进行包装处理,将内部系统重新定义成数字中心。21世纪是数字的时代,信息传送快、信息方便,数字中心的建立,可为园区在物理空间上打开空域界限,实现互联网的交流。(图3)
(二)地面铺装材料设计
地面铺装将最大化使用原有形式,结合功能分区的差异采取不同形式的铺装。厂区主要的道路重新按照行车标准建设路面基础,确保消防演示车辆的顺利通行,次要道路则使用松散透水材料的铺砌,透水砖不仅增强雨水渗透性,补充地下水资源,更能丰富场地生态环境;地面铺装将最佳化利用原有废弃材料,结合景观设计形成独特的铺装风格。化肥厂生产角落区堆放大量工业废料,改造中将这些废料重新使用,嵌入到地面铺装中,这些工业废料肌理纹样独特,不仅能丰富铺装的效果,增强视觉的冲击力,还能与整体工业建筑相呼应,同时也解决了场地清理的问题,节约了财力物力;地面铺装适量化增加消防安全性标志,结合设计主题打造新形式的铺装手法。(三)种植设计
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最早提出景观生态设计方法,强调顺应自然条件,注重乡土植物和乡土材料的使用,降低造价与维护经济成本。在本次景观设计中,保留基地中原有植被,在此基础上种植抗污染能力强的乡土植物,用以改善场地环境。化肥厂生产区中原有厂房、设备周边的大面积硬质铺装将改造种植生命力旺盛的本土观花乔木,树种选用植物如杏树、碧桃、接骨木、八棱海棠等观花乔木以及丁香、连翘、金银木等花灌木,植被的修复丰富了厂区景观层次的同时,增添游人游玩的乐趣。场地陡边坡区也进行绿化重置,营造花海绿洲景观。将退化的环境恢复设计成新的可持续景观,环境的重塑不仅是对矿区资源的一种再利用,更在美学上是一种新诠释。四、结语
以“安全文化”为主题的离柳化肥厂改造设计传承了工业时代精神,利用原有场地的空间特色加入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使改造后的工业遗址不但延续人们旧时记忆,又能纳入新的使用功能,提高了美学品质。在彰显城市工业新形象的同时,又增加安全文化的科普和宣传,这对增强从业人员安全应急技能、提升社会公众的防灾避险素质,全面推动周边社会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