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029)
木屋是中国寒冷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种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类型,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和吉林的部分地区。木屋通常存在于中国偏远的山林地带(图1),它的历史由来已久。构建木屋的材料容易获得并便于建造,因此木屋自我国原始社会起就已存在。木屋建筑具有其他类型建筑不具备的优势,发展至今人们仍然在使用。
一、寒冷地区木屋建筑的材料
在寒冷地区木屋建筑的营造工程中,材料作为木屋建筑营造的最基本和最重要元素,决定木屋建筑的营造质量和适应性,并影响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木屋的建筑材料大体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木材和黄泥。(一)木料
在寒冷的偏远林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比较粗放,人们在房屋建造的材料选取上,讲求更多的是实用性和取材的便捷性,因此木屋以木材作为房屋建造中的主要材料是必然的选择。取材的过程中倒塌的枯树作为首要选择,结合当地树木的种类,人们适当地选取耐用并易于加工的木料。在建造过程中,将树木各个部分分解成适合木屋各个部分构件的材料,树木的主干作为建造房屋墙体屋梁的核心构件,裁剪下的枝干作为辅助材料,用于屋顶、屋檐及建筑其他部分的边角装饰等。就地取材一般是居民最方便的取材方式,中国东北大兴安岭林区及其周边的地区,木材较为丰富,因此木材的使用成为必然的选择。寒冷地区的数种由温带落叶林和北方针叶林(软木木材)为主,其中以白桦树、樟子松、落叶松和白杨树为多。软木木材有一定的柔韧度,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有一定的防震效果。原木作为建筑材料,能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受,而且木材在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其他材料不具有的优势。
(二)黄泥
在木屋建造过程中,使用黄泥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在长期的营造过程中,人们总结出来非常实用的建造工序。单纯用黄沙抹在墙面上,和墙面贴合度比较差且不耐久,于是将黄沙中用适当的水和少量的荒草搅拌在一起成粘稠的状态,而后涂抹覆盖于墙面的外面。在林区,黄沙和荒草这两种材料的获取并不困难。然而,就砌块式建筑和框架式建筑而言,建筑立面附着黄泥的方式略有不同。受重力的影响附着在建筑立面的黄泥会有向下流的力,木屋砌块式建筑墙体的拼接方式呈水平向刚好对这样的力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图2)。而框架式建筑则不然,其为纵向排布的结构会对黄泥有助流的力,所以在框架式建筑抹黄泥前会在建筑墙面外侧附加一层斜向与地面成45。角的木条,阵列排布,木条与木条间拉开一定的距离,该结构在增强黄泥在屋面的附着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房屋的稳固性(图3)。随着人们对于建筑工艺的讲求,同时为确保建筑使用的持久性,后来建造木屋建筑的居民则不再区分结构,均会在木屋建筑完成墙体木构构建后覆盖黄泥前添加在墙体外面打斜向木条这工序。正是当地的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决定木屋建筑的取材种类,逐渐形成一整套相应的比较成熟的营造工艺。

图1 漠河县北极村木屋建筑

图2 砌块式墙体涂抹黄泥

图3 框架式墙体涂抹黄泥

图4 漠河县北红村砌块式结构木屋墙体细节

图5 漠河县北红村砌块式结构木屋墙体
二、木屋营造的工序流程和建造方法
木屋建筑的建造工序通常是由墙体的建造开始,而后是屋顶的搭建;整体的屋面及框架搭建完成后,对墙体等细部进行加工;最后,进行功能性的空间划分和装饰。(一)墙体的搭建工艺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寒冷地区木屋建筑的建造工艺逐渐演化。现在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营造技艺,由于墙体筑建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井干式建筑结构,亦可称为砌块式结构;另一种则是将木杆竖向放置的框架式结构,墙体和屋顶间由铁钉固定。砌块式结构是对于树木的选取方面较为精细,一般从山林中选取树木年岁大概在30到40年的落叶松,直径大概在200mm到250mm之间。整根木材取下后,将树木两端削平的同时去掉枝叶和树皮留取心材树身的部分。墙体的部分在搭建过程中,将加工好的四条心材树身呈“井”字水平向放置于地面。从连接方式讲:首先,把每条树木心材的首段和末端分别剔除长度为树木直径长度半径树木的高度的凹槽;其次,将制作完成的带有凹槽心材相咬合(图4),成“井”字状。最后,将完成的井状结构垂直于地面逐层向上堆垒(图5),在堆垒过程中根据门和窗子的尺寸和大小预留门窗洞口。堆垒的墙体高度大概在9到11根心木的高度,木屋建筑的墙体基本完成。以这样的形式砌成的房屋称之为“井杆式”木屋建筑。
框架式结构房屋(图6),结构的原料仍然是预先加工后的整根心木材质,这种营造技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对木料粗度的要求相对于砌块结构的木屋要松一些。整根树木竖向排布成四面围合的方形或长方形,门窗洞口的位置及大小在排布前预留好,将较粗的原木排布在房屋结构的四个支撑点及靠近门窗结构的位置上,竖向排布的树木上部水平放置整根原木,上部的水平向树木与竖向树木使用一种U形钉子(图7)将上下两者固定,通常将这个工艺做法叫做“扒锯子”(图8)。“扒锯子”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可以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扒锯子”这种工艺,同样应用于其他生活用品的制作或修缮方面。
(二)屋顶的做法
寒冷地区木屋的屋顶是同北方民居形式大体相同的两坡屋顶,但内部结构却大有不同。首先,搭建房梁,将整根原木纵向排布于建设完成的四面围合的墙面之上,每一根木头的间隔距离约为一米半左右,根据房屋的长度来决定排布的数量。固定房梁的方式和砌块式房屋墙体的连接方式大体相同,位于墙体顶端的横向原木与排布于墙面之上的竖向原木,剔出凹槽后,两者相咬合。其次,将房屋屋顶封合,由民间的木匠将木头加工成笔直扁长的条木横向排布于房梁之上,排布过程中每一根条木间的距离尽可能的达到最小。最后,为保证木屋在寒冷的冬季可以达到防寒保暖的效果,分别在建筑的墙面和屋顶涂抹上预制的黄泥。进行到这个阶段,木屋的建设并没有结束。接下来是屋顶的搭建,房顶的搭建极具特色,该结构在房屋的结构关系中不承担承重的部分,主要功能则是防止雨雪渗水,尤其是寒冷地区一年下雪的时间较长,因此通常屋顶坡度较大。搭建屋顶结构的主要原材料以直径为40mm到60mm的树枝,修剪成木杆,木杆的长度是取决于房屋的宽度,在框架固定房屋的位置后,预留出屋檐的长度300mm到450mm,用木杆制作屋顶框架,将长条木杆斜向交叉咬合固定,顶角为80°左右。从前框架的连接方式是木杆间相嵌合,后期被洋钉和铁丝捆绑这两种便捷的连接方式所取代。完成框架的搭建后,用条木将框架铺满,由于树木本身的属性,填满排布的条木间仍存在缝隙,针对该处的弊端,做出的处理是切割出相对于屋顶面更加狭窄的长木条,将其固定于两条木板相接的缝隙间(图9);坡屋面两侧竖向排布木板,上下与屋顶顶端边缘和墙体屋面顶端相接,衔接墙面的位置搭建斜向挑檐,以防风雨直接沾淋墙面。这也能增强房屋的保暖效果。
高坡度的三角形空间驾于平屋顶之上,赋予房屋新的功能,居民将这部分空间作为储藏空间来使用。为更好地使用这个空间,通常会在房顶西向侧边设置可拆卸的门,居民习惯粮食及部分生活杂物放置于这个空间中,这样的空间存在于建筑之中增强了建筑的神秘感,每个木屋建筑都有一条长长的木梯架于墙体之上,通向这个储藏空间。(图10)
(三)墙体与地面的衔接方法
起初的建筑在建造过程中,是不做处理直接砌制墙面的。建筑建造完成经历一段时间后,由于木材本身易腐蚀的属性,早期建造的木屋建筑出现了下沉或塌陷的状况,在后来的木屋建造过程中加了一道工序,就是将建筑底部增加一层四面围合的木头来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图6 漠河县北红村框架式结构木屋墙体

图7 U形钉子

图8 “扒锯子”工艺

图9 漠河县北红村木屋屋顶

图10 漠河县北红村木屋屋顶
三、寒冷地区木屋建筑的保温方法
寒冷地区的居民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会将防寒保暖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木质材料本身就是绝佳的隔热体,会使建筑内部热量散失较慢。木屋建筑的建造,对墙体的厚度有更高的要求,由黄泥和木结构共同组成的墙面厚度一般在200mm到300mm之间,保温且防风。屋顶坡度较大以防止积雪长时间覆着在屋顶上。木屋的室内构建在保温方面存在许多考究,室内层高普遍较低,多有吊顶吊棚,窗口安装双层窗户,南向窗户的面积较大以吸纳更多的冬季阳光。堂屋的门外在冬季会增设棉质门帘保温。上述保暖设施仅为基础的保温,还需要通过采暖来抵抗寒冷而漫长的冬季。
寒冷地区木屋建筑的采暖方式同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采暖方式大体相同,采用土炕和火墙取暖来提高室内的温度。之所以称其为“土炕”,是因为炕是用土坯和砖砌筑而成,土坯炕的散热性强,且材料经济实惠。通常土炕与灶台相连,间隔两者的墙叫做火墙,火墙是由两层砖所砌成的中空的墙面,这道墙一般亦是木屋建筑中唯一的一道用砖筑成的墙体。
四、寒冷地区木屋建筑的日常维护
木屋的维护通常在春季,寒冷地区的春季会比中国其他地区到来略晚,大概在五月到六月。春季干燥多风,伴随地面温度逐渐上升,天气晴朗的日子颇多,对于房屋的维护主要集中在补黄泥、修补屋顶和加固结构。新建成的房屋仅补黄泥足矣,年久的房屋则需加上后面两个环节。晴朗的天气是木屋建筑维护的绝佳选择,将前一年被风雪吹刮浸泡松弛的黄泥挂掉,将和好的黄泥重新涂抹在建筑墙体表面的结构上,在日照充足且多风的天气,黄泥中的水分迅速流散,使房屋立面的黄泥更加坚固,持久耐用;此外,居民会上房仔细检查屋顶及建筑结构,若出现结构不稳或断裂的情况,都需要进行加固,如出现结构断裂,常见的加固方法则是将一根较粗的木杆或木条固定于断裂的结构之上,用长钉或铁丝将其固定住。
房屋经过稳固的搭建和日常维护,其使用寿命可达到几十年,年久的屋木颜色会变黑,但木心的部分没有问题,房屋依然十分坚固。
五、结语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们与树木、森林、自然环境相依附,用树木建造自己的居所,其对于木屋建筑营造技艺亦伴随着自身对于居住功能需求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完善。木屋营造技艺日渐成熟,与居住于其间人们的民间习俗和生活样态共生共存,融合在一起,存在于东北广袤的山地林间。任何一种传统的建筑营造技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和文化传承的价值。同样如此,寒冷地区木屋的营造技艺,不仅对于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意义,更是对木质建筑的未来发展有着可借鉴的价值并具有推动的作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