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人们的生活因设计而日新月异。人类从最初为生存而设计演变成用设计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步,我们的生活需求也变的多种多样,从而导致为此所服务的产品其功能也变得复杂。当功能具有了多样性,不同的功能交错叠加虽然可以增加产品的创新性和使用感,但是合理地考虑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将这些需求合理的配比于产品中,才是现代产品的正确设计方式。
一、功能的定义
产品只是工具,它为满足人类的各方面需求而生,只有当产品具有功能性,它才有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为生活的多重性使得人们对功能的需求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功能有了不同的划分。顾客购买产品实质是购买功能,而产品的功能又与用户的需求息息相关。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成为了能否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通过级别进行划分,并间接通过产品的功能给予满足。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析可知,人人都有需求,而且需求会逐层叠加,同一时期可能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又将对应的产品功能划分为实际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二、工业设计史与功能秩序变革道路
今天的工业设计已经普遍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重视,很多国家和企业看到工业设计的巨大潜力,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普通大众同样从种类繁多的商品和使用过程中体会到设计对人们生活的改变。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就已经通过模仿欧美样式,聘请欧美知名设计师到日本讲学等,将西方现代设计的成果全盘吸收。同时通过“双轨制”设计模式使日本设计在上世纪末得以立足于世界设计之林。而中国的工业设计才刚刚起步,在其朝气蓬勃的表象下是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背景,设计师们急需找到一个解决方式来摆脱现代设计所面临的窘境。追本溯源,最初的设计是流行于19世纪初以艺术为中心进行的设计。此时,人们更多的把设计看做是艺术,只追求设计的审美性。因此,审美功能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机械和效率被人们所认知,设计才从手工艺和艺术中分离出来,功能性也成为了设计的主要目标。虽然人被纳入设计中来,但机械化和生产效率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接下来近一个世纪中,使用功能作为现代工业设计的核心和特征一直贯穿至今,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始终是设计的第一准则。
英国在18世纪开始了商业化发展。此时,市场得到迅速扩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将设计作为美学和社会交流的载体,而传统产业中的一些消费品仍然以装饰为主要功能需求,忽视了其自身的产品功能。与此同时,一些非消费类的工具、仪器等却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逐渐显露出功能主义设计的原形。
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拉斯金”为思想先驱的工艺美术运动的展开,使得复兴手工艺,反对大工业生产的口号被喊响,所提出的设计理念也成为了对“设计以人为本”的最初思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技术革新解决了生产原动力问题,更多新型的工业部门也在迅猛发展,一些新的产品被生产出来。设计师们抛弃了传统的形式,大胆尝试新材料、新风格,接受并使用机器,强调设计与功能的关系,从而生产出一批功能良好、外形简洁的产品。这一时期,使用功能在功能秩序上占据上风。图1是德国设计师迈克·索耐特设计的维也纳咖啡椅。利用热弯木技术和胶合工艺进行批量化生产,造型优美新颖。现如今,仍然可以在维也纳见到这把椅子的身影。它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是真正的大众产品。
> 图1 维也纳咖啡椅(图片来源于网络)
> 图2 Kiss chair
> 图3 Woo酒架
> 图4 Miilo创意儿童自行车
> 图5 微波炉界面
19世纪70年代,美国建筑界的新型流派——芝加哥学派根据当时所处的特殊环境创造出新的设计风格从而强调了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导地位,提出“形式追随功能”。与此同时,功能主义也发生了异化,以形式主义设计和商业主义设计为代表的设计理念甚嚣尘上。所代表的产品设计模糊了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秩序,造成了设计上的混乱现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蒸蒸日上,将现代化的设计思想与传统的文化工艺相结合,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并驾齐驱,产品形式不再过于严肃呆板,变得富有“人情味”。此时产品的功能也被拓展到心理学领域。
19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设计踏着历史浪潮而来,针对“少就是多”提出了“少就是乏味”,审美功能成为首选项。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对现代主义的叛离与挑战,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支撑,但却大胆跳脱。它希望帮助人们摆脱日益商业化、技术化的现代生活,希望用热情和自由来解救单调、冷漠的日常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和功能主义形成了互补。图2是设计师Rita Taskinen在1983年设计的Kiss chair,运用了大胆的颜色和形状,饱含热情,四条腿也很是可爱。
当时代背景发生变化,现代设计必将按“需”分配功能,通过合理的功能秩序设计产品,从而满足不断更新的大众需求。
三、功能秩序在设计中的应用
秩序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顺序。一般是相对于组成整体的个体而言的,是一种通过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分配,使物体可以正常运行或者具有良好外观的过程。人类总是向往舒适和美好,因此会本能的去追求对生活秩序的改善。设计作为改善生活秩序的手段,是以人的需求和行为习惯为导向进行的。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内容多种多样,人的需求和审美不断上升,现代产品设计便趋向多元化,不同设计体系的功能秩序也就不尽相同。(一)绿色设计中的功能秩序
绿色设计作为环境友好型设计,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将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产品和零部件能够回收再利用等作为设计的准则,尽可能的做到物尽其用,从而衍生出许多多功能产品设计。模糊化多功能设计,即在产品开发阶段设计出一些模糊的使用功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自觉探索和创造产品的使用功能和方式,从而拓展产品的功能。此时的产品使用功能不再是重点,反而是用户使用产品时的精神愉悦性,即心理功能成为重心。图3是设计师Sandra Laskowska设计的Woo酒架,通过一个“∞”字环,可以最少三个一组放置红酒,继而无限组合。该设计在遵守绿色设计原则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趣味性和创意性。
相关功能的集成设计,是指在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秩序将相关功能组合在一个产品中的设计。此时的使用功能仍然位居首位,不同使用功能间不存在优先级别,功能级别相同,瑞士军刀就是鲜明的例子。
开发产品的二次功能设计,是指对产品进行功能的二次开发。由于产品功能的单一性会使产品生命周期过早结束,不利于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如果此时通过创造功能“时差”的方法,将不同使用时间中的多种功能进行合理的秩序安排,可以实现价值创新和功能转换。图4是Andreas Bhend设计的Miilo 创意儿童自行车,利用时差将两个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有序整合,完成了训练车和自行车的转换。
提升产品精神功能的设计,是指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后继而追求更高层次,可以满足使用者精神需求的设计。此时的设计不再单纯是功能性的设计,而是产品情感化的设计。
(二)共生整合设计中的功能秩序
共生整合设计,是指将一些不相干的功能通过合理的秩序整合,使各类功能得到充分利用的设计。与绿色设计最大的不同在于,共生整合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在将多个功能进行整合时,如何不损失其原有的功能性,同时还可以促进功能的发挥,使得其功能间相辅相成。(三)市场经济下的功能秩序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不仅讲究经济目的,还拥有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设计者通过对产品的核心功能、形态结构、色彩表达、人机表现、材质表现以及社会人文表现等要素进行有序的功能分配,利用二八法则(即20%的功能创造了80%的价值利润)来获得市场竞争力和高收益。此时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核心需求,次要需求和延伸需求,同时要考虑开发成本、后续维护和迭代成本,有节奏的规划和控制功能秩序,对功能进行比较,采用优先级法对功能进行整合,避免产品变得臃肿。图5中的微波炉界面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规划出正确的功能秩序,从而增加了制造成本,影响了产品的易用性。相对而言,在这个以多功能电子产品为王道的时代,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却能逆流而上也就不再匪夷所思。毕竟,kindle与iPad之类的产品有着明显的差异,kindle主要针对的电子阅读,所以运用了水墨屏来增加产品体验,同时在价位上入门版只要499元,便宜不少。因此,作为电子产品其功能专注,价位合适,产品实用,才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生活的丰富性促使人们对功能的需求不断进行更新,如何将多个需求有序地整合进一个产品设计中已经成为了当代设计的重要议题。合理分配功能、重组设计,将为现代设计带来新的创意和活力。产品的功能与形式相辅相成,通过功能的秩序性和形式的统一性最终完成产品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共同期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