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武汉 430205)
为了建立一个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尊重湿地生态系统。设计原则,遵循自然条件的基础,依靠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通风、利用日光并使用当地材料,特别是重视本地植物的结合,注意材料回收和合理的使用废料、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维护成本,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进行建设与保护,充分发挥自然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对湿地景观设计是以生态为前提达到对环境破坏最小原则,遵循自然生态的规律,从而形成可持续性生态景观。
一、研究可持续设计的背景与意义
(一)可持续性定义
可持续性的概念不仅包括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性。可持续的设计要求是和环境和谐的发展,设计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同时保护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两者兼顾或更多的产品、服务和系统。主要设计涉及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化社区和可持续能源技术上的发展。可持续设计体现在四个方面:自然、社会、经济和科学等方面(图1)。从性质上来说,可持续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对物质文化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社会属性而言,可持续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但是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的能力。就经济效益而言,通过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的服务,在不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发展。就技术特性而言,可持续性则是将转向更清洁、更高效。尽可能的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过程和技术层面的建设①。(二)研究可持续性湿地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性的生态破坏与资源危机的不断出现,导致人们不得不开始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企图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来解决现状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以此为指导方针,并制定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得到了各国专家普遍的认同。”②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调节径流、改善水质和改善气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湿地公园建筑又如雨后春笋般,但由于对可持续性发展和湿地公园建设的认识不足,在发展过程中良莠不齐,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政经等方面逐渐扩展到湿地公园中,湿地公园的可持续性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的产物,也是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全面可持续发专管的具体措施。(三)研究可持续性湿地的意义
研究可持续生态系统湿地公园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湿地公园同时是具有经济、文化、科学和娱乐的价值,因此,湿地的发展对“生态”“经济”“文化”“娱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生态环境中湿地有许多效益。湿地作为动物的栖息地可以作为直接使用水,湿地作为地下补给水能够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退化,还可以滞留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或有毒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可以储存碳元素的有机物,减少温室效应同时也可以保护海岸不被风浪所侵蚀并且可以提供清洁的运输方式。
2.在经济效益中湿地也是具有极大的效益。湿地可种植大量的水产品莲、藕、等农作物并可养殖浅水鱼、虾、生蚝、海藻类等副产业食品。在造纸业中可采集芦苇作为原材料,在湿地植物中可以获取大量具有药物性价值的动植物,在盐湖湿地中可提取食盐、天然性碱和一些矿物开发利用。由此可见,湿地具有不可估量的自然资源。具体体现在中国农业、渔业和副产业。
> 图1 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图片来自万方文库《可持续发展》作者:郑国璋)
> 图2 和谐生态系统链(作者自绘)
> 图3 体现连接性功能(作者自绘)
> 图4 植物的多样性效果(作者自绘)
> 图5 本土植物年份生长(作者自绘)
> 图6 海岸边的设计(作者自绘)
> 图7 水体下渗示意图(作者自绘)
3.在文化娱乐性效益中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之旅来体现湿地的娱乐效益。提倡市民亲近自然组织,市民前往湿地游玩大大的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使得市民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城市的文化底蕴充分在湿地中的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满足现今人类生活的需求同时又不危及下一代生存的需要。伴随着城市建设,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在缓慢的变化,过度的发展产业也必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也将会不断的增加。通过对湿地景观的改造,改善和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使人类和自然环境可以和谐共处。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在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有所缓和③。
二、湿地生态特征分析
(一)湿地公园特征变化分析
景观的生态问题促进了生态景观的发展。人们开始展开对河流流域景观结构的变化分析和分析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各地都出现了频发的洪水灾害与景观的构造是密切相关的。改变的关系主要是在上游的林地、农田和滩地等,消能空间的减少和中下层湖泊面积的减少是两个方面:一般观点,流域景观结构的实质结构排水区的水文特征受到不同地貌类型的影响。下游是一种不同的排水区状态,在一定的降雨的条件下,在不同的景观组合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流模型结构和排水降雨径流效应。(二)湿地土壤的生态功能分析
由于周期性淹水或滞水会引起湿地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在长期处于淹水或水分已经饱和的状态下,土壤中供氧量一般会比较低,其中以还原态为主的物质在湿地土壤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出较强的还原环境。湿地是由地形平坦或低洼所形成,故而有排水不良等特点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的碳。由于湿地的水分处于过饱和的状态,湿地中的土壤微生物活动性相对较弱,对各种动植物的微生物分解较为缓慢或不分解,动植物死亡后等不到充分的分解不断地积累产生有机物。湿地土壤是形成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其余还包括水和植物。湿地土壤的生态功能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土壤中的养分是植物重要的吸收来源。这些性质和功能对于湿地生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特殊功能主要体现在:
1.湿地土壤养分维持功能
2.湿地土壤碳储蓄功能
3.湿地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
4.湿地土壤净化功能
5.湿地土壤水文调节功能
6.湿地土壤指示功能
三、研究实施内容与策略
(一)研究可持续湿地实施内容
可持续景观是指湿地景观空间格局的调整和优化。要求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利用湿地自身固有的能动循环模式,使湿地公园自我调节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可持续性的利用。它的相关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对与人类干预有力有效的控制充分的利用自我调节功能。湿地生态系统自身就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若在公园建设中能够和有效利用湿地生态特征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减少不合理的人造因素,则是最高效的降低景观设计成本同时也是极为符合可持续性湿地发展策略。
2.在湿地景观公园中合理的调整生态结构性问题使其结构一体化。在湿地景观公园建设中,将湿地面积较小、斑块状不成体系的小面积湿地进行从新改造形成大面积湿地营造良好的湿地生态结构。
3.在对湿地物种的引用上重点对本土物种的利用。由于生物自身的适应不能被忽视所欲不要盲目的追求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二)研究可持续湿地设计策略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景观设计思路:湿地景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湿地景观公园的可持续设计策略主要是体现在绿化方面、水体方面、材料方面和人文方面等方向发展。1.从水体角度来说,保障湿地土壤中的蓄水量,增强对洪水的可控能力和加大安全性。从生态景观用水中,保障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水体的设计必须按照生态性来进行设计。
2.从绿化角度来说,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尽量采用本土物种;可少量进行引进起着支援与补充的作用。湿地植物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可形成天然的氧吧,对空气有着净化的作用同时也对视觉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生物物种上来说还可以增加物种的生存环境丰富的濒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3.从材料角度来说,现如今设计师更加青睐使用生态、环保、低碳、美观、实惠的材料。废旧材料的回收改造利用也是得到了大量的运用。主要对旧工厂湿地公园的改造,利用废旧的材料会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亲切感更加容易的去理解接受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利用废旧的材料更能够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思想而不是一味的推翻旧物。
4.从人文角度来说,积极的采用地域性文化性的设计要素使用在湿地景观中,能够让参与者对文化的认同感,也能够使得世人体会到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包含了地域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所以在设计湿地公园的时候要以地域和保护性为主要原则③。
(三)保持湿地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谐性
有效的使用原有的景观设计因素再进行设计改造是保证湿地系统完整性的重要设计手段。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充分的发挥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植物自我的再生能力。地形地势在生态景观中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载体构成了一种新的景观的因素。在生态系统中强调自我调节的能力可持续性的发展,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谐性,而不是视觉上的“美学”存在。通过合理的进行植物的种植搭配形成湿地景观。通过合理的调整鸟类和鱼类的生态物种搭配形成可持续生态链。产生一系列可持续链如:生物的排泄物通过雨水和地下补给水使地表被植物的根系充分的吸收从而更加滋养植物的生长,导致湿地植被面积的扩大必然会使得湿地的生物物种的丰富。这种生态链形成了一种可持续性的生态景观建设同时也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和谐性。(图2、图3)(四)植物的配置设计
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是对植物的配置设计。植物是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是在视觉感官上的一项重要的因素。在湿地景观植物配置中主要体现在:1.多样性: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首先对本土植物的合理分层次的运用,比如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草本植物之分。在设计中合理的使用植物如水杉、芦苇、睡莲、金鱼草等不同层次的植物。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婀娜多姿的湿地景观。(图4)
2.地方性:尽量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或采用本土植物,少量采用外来物种。因为外来物种的喜好不明确,盲目的采用后会导致不易成活或大量的繁殖,严重者可破坏生态链。
3.连接性:植物对水体具有相互补充自我循环的良好的生态系统。从功能上考虑,使用根茎叶生长发达类的植物,这样有利于减小水流的流速,泥沙石受到阻力沉降泥沙有净化水质的效果,发达根系类植物可充分吸收营养再生长从而绿化面积也会逐年增长等。这样不仅能够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且还可以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图5)
(五)岸边环境及水体的设计
1.湖岸边的设计岸边是土壤和水体的连接点,需要进行精细的设计考虑。岸边环境生态的设计采用土壤沙砾,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并种植湿地植物能够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同时也为濒临的野生物种提供了生活的环境,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图6)
2.在地面铺装的设计方面
采用了引流的方式对地表径流进行水量调节。在植物渗透中地基采用的细砂砾、石砾、碎石垫层和排水管道对地下水流进行调节。在地基的设计上充分的过滤了大气中的污染物和地表径流的污染物,增加地表的径流管道有效的调节地表径流从而减少雨天的陆地的湿滑雨水的堆积,更加有效的缓解暴雨所形成的积水。(图7)
四、认识可持续性湿地的重要性
湿地对与人类的生存有着重大的意义,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湿地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都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都是值得我们无时无刻去进行反思。1.可持续的设计的要求是和环境和谐发展,设计能够满足现代的需要保护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兼顾两种。
2.改造湿地景观,是通过改造湿地的受破坏的程度来健全湿地机制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和谐相处。
3.湿地存储了大量的的水体可以有效的调节水文有效的缓解旱涝自然灾害,湿地还具有强大循环功能净化水质优化空气。
4.湿地是“基因库”,天然的湿地不仅是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而且也是野生动物的生存场地。
5.湿地是被誉为重要的“有机碳库”和“吸附碳器”含有大量的碳资源。
6.湿地同时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重要承载物。原始部落的居住地都是选在依山旁水草地茂密处安居乐业。
7.生态系统的中最活跃的动物则是鸟类而湿地则是他们的栖息地。
五、加强对湿地公园的管理力度
目前我国湿地的立法严重的滞后。在全球公认的森林、海洋、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中唯独湿地是没有出台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但湿地公约的相关条例规定是比较原则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根据实际情况再加以规定进行具体的细化增强可操作性。从湿地相关的立法来看《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就相对性的对湿地保护作出了一些规定,主要是在生态资源方面出发并没有对湿地的生态系统要素出发的相关法律因此导致屡禁不止的破坏湿地的各种行为。建设湿地公园管理制度如:1.建立湿地在土地分类中的合法地位。
2.重要湿地纳入主题功能区规划的禁止或限制开发区范畴
3.加强投入机制的健全
4.规划和保护系统的完善
5.湿地保护纳入地方政绩考核范围。加强对湿地公园的法制化,加强有关立法方面的管理,通过生态系统整体性的立法,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十分迫切的管理制度。
六、加强宣传提高公民保护意识
在“世界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等节日中进行大量的宣传提高市民对湿地的认知,充分的使用现代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录制湿地被破坏的现状视频、书籍、宣讲等。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普及。建立湿地博物馆、湿地趣味园、野生动物园等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提高保护措施。■注释:
①郑国璋.可持续发展——人类21世纪的共同选择[J].经济论坛,1996(05):7-8.
②关于我国湿地的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③汪伟.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7):61-6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