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一、引言
满族传统的居住文化历史悠久,有肃慎人的穴居、清末的四合院建筑等形式。满族人在发展过程中不但形成了自然环境、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宗教意识、民族风俗等文化,同时也形成了满族独有的居住形式。满族传统民居的形成不但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使人们提升了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推动了社会环境的发展、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延续了民族文化的传承。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下,许多民族传统文化被淡忘。与此同时,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许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不断地忽视这一切给环境带来的伤害。因此,如何将满族传统民居发展历程中优秀的生态环境理念予以保留,并对满族传统民居的环境观、生态观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与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居住习惯等加以融合便成为当下主要的研究方向。我们应着眼于“绿色、生态、和谐”的发展观,立意于将满族传统民居文化中的和谐开放、绿色人文融入到现代居住环境的院落秩序、文化理念、装饰艺术设计中,使现代居住环境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
二、各地区满族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
随着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建造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清朝中后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大融合的现象。因此,满族传统文化便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不仅整体的满族文化产生变化,就连东北地区的满族人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特征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的满族发祥地之一,也是满族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满族比例较高的市有丹东市(40%以上为满族)、锦州市、抚顺市、本溪市(满族占总人口30%以上),其他除阜新市满族较少外各地级市都有很多。例如,现存较为典型的努尔哈赤父亲的故居,位于辽宁省东北部的抚顺市。故居平面布局为较为典型的二进四合院,延续了满族传统民居的一贯特点,院内是以正房为中心对称,左右对称的院落格局,并带有满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构筑物——索罗杆。一进为耕地,进入后是花墙和二进院的门房,园内东西两侧设有厢房,东南角设有马棚以及早期形式较为简陋的谷物棚子,所用的建筑材料大多取自于当地的乌拉草以及石材等。
除此之外,位于华北地区的河北省满族人口相对较为密集。其中承德市人口最为密集,其次秦皇岛。相较之下,河北省的满族传统民居主要在清朝迁都北京之后逐渐发展。并且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较大,逐渐简化了索罗杆,并加入影壁墙的设置。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华北地区略带汉文化的满族传统民居形式。其中建筑外观受汉文化影响较为突出,加之建造技术相对先进,满族传统民居的建造水平较高。
从满族发源地之一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到华北满族传统民居的演变可以看出,民居院落形式不断变化,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时逐渐开始对庭院景观加以关注。而从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形态等方面也不难看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别。但基于地域性以及传统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又体现了满族传统民居所共通的对环境的敬畏观。
三、满族传统民居“生态观”的体现
(一)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环境意识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满族先世在长期的劳作与生活过程中深受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不断的产生并发展出满族先世独特的生存方式以及居住形式,同时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地域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清朝中后期,满族传统民居的形式经历了由原始的夏居巢、冬居穴到掘土为室、以深为贵再到以木为墙、以草为顶直至砖瓦建造、以口袋为其形。由此民居形式不断的演变可见满族先世以智慧顺应自然,基于自然,同时也赖以自然。满族先世对大自然以及周遭环境的顺应与尊重体现在满族传统民居建造的方方面面。首先就居住空间选址而言,满族传统民居选址因地制宜、巧借地势,依山傍水,在逐渐增加风水学理念的同时仍然以尊重天地、崇尚自然为主旨。巧借山水,绝不乱砍滥伐破坏环境。其次,建筑形式方面也透露着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建造理念。最后,在建筑材料方面更是因材致用、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也是留给后世的在如何解决居住环境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环境意识瑰宝。
(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态意识
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承载当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通过民居建筑形式从地下转为地上这一演变过程不难看出,满族先世努力适应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并且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建造出具有生态意识的、适宜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只有因地制宜的建造方式, 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在满族聚集地之一的辽宁省,辽宁东部与辽宁西部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也存在差异。辽宁东北部地势以山地及丘陵为主,民居建筑往往建于背风向且建筑形式为起脊的坡屋顶,坡度较为陡峭,以抵御严冬大雪的冲击,建筑材料亦是不同于南方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较为原始的满族民居是以泥土为主,房顶则以芦苇、秫秸、苞米秆为主的苫草房。而较为近代的则是以石材、青砖、瓦片及泥土为主,只有门窗及梁柱以木材为主。但是由于受北京河北一带民居建筑的影响,辽宁省西部的满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则为趋近于平顶的拱形屋顶,建筑材料则用砖瓦水泥砌筑而成。
因地制宜的生态观不但体现在建筑选址上,在满族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上,同样延续着这一观点。由于北方地区较为寒冷四季变化明显,气候较为极端,而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式的满族传统民居便能较好的缓解这一气候条件带来的弊端。在满族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形式上便略有体现。例如,较为常见的满族传统民居中的门廊,在居住空间中对于连接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使室内外空间相连接,同时产生过渡空间,起到通风、保温、隔热等作用。在寒冬里降低室外温度对室内的影响,进而起到增加室内温度的效果。而隔出院内一进、二进的院墙则可以起到调节院内小气候的作用。在寒冷的北方这种因自然环境以及地貌特征等因素逐渐演变而来的满族传统民居可谓是民居建筑智慧的一大体现。
四、如何引导现代居住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居住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强调所谓的人性化,一味的改造自然、加快建设步伐,导致不但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越来越趋于相同,严重的缺少地域特征与文化特征。面对这些问题,应重拾满族先世给世人留下的满族传统民居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意识。进而改善千城一面的现象,让人们重回自然怀抱,亲近自然、感受民族文化,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享受安全舒适的、具有民族特色与生态意识的居住空间。(一)“绿色、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
倡导“绿色、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与生态观,一方面是要倡导回归自然、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将多年来满族传统民居在不断演变中所形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加以重视,使之得到重新运用,并得以延续进而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是将传统满族的悠久文化得进行传承及发扬。因此,在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中,应加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生态观。在空间布局形式上,应尽可能的留有过渡空间,产生较好的温度调节作用,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建筑形式上,可借鉴满族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进行小气候的营造。在建筑装饰上,可将满族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于建筑外立面、绿化、水体等景观设计要素方面,使之得以展现。因此,在理解地域文化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以及现代技术进行重新审视,增进融合,进行新技术与传统表现手法和形式相结合的设计碰撞。(二)“宜居、和谐”的空间布局
就现代满族民居建设而言,为保护自然环境及传承满族的传统文化特色,我们应时刻铭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环境意识,进一步地将建筑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将居住空间融于自然之中,真正做到宜居、和谐。就整体布局形式而言,北方广阔的土地造就了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宽敞方正的合院布局形式,而满族传统民居形式所体现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环境意识,也正是传承给我们和谐的空间观念的最好的展现。因此,现代满族民居的设计中亦可增加这种合院形式,不仅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同时亦可向邻里之间提供一处休息、嬉戏的最佳场所。五、结语
纵观满族传统的民居形式的形成大体过程不难看出,满族先世居住空间从地下逐渐转为地上、从独立建筑逐渐转为合院式建筑组团。这与当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如此,逐步形成的建筑形式也体现着满族先世独特的信仰文化以及独到的生活方式。这些无不反映着满族先世的尊重自然的观念,也正是这些观念造就了现有的满族传统民居形式,并为后世的民居建造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然而传统的民居文化并不应该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遭到破坏的,而应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将以往优秀的观念与经验应用在当今的设计中,扬其所长,使之得以发扬,应予以继承、延续以及创造。因此,本文提倡在满族传统民居的崇尚自然、依赖于自然的生态观念下,结合现代时代背景以及新时代文化特征,打造属于现代人居住方式的居住环境。赋予居住环境崭新的生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成为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和谐、宜居,并且具有满族民族文化特质的现代居住环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