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工程学院,福州 350108;2.福建农林大学,福州 350002)
前言
福州佛教寺院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福建历史上佛寺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还保存6座国家级重点寺院。福州山地较多,为寺庙的建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大多数佛寺均分布于山林之中,景观特征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位于悬崖边或岩洞里的寺庙,颇为奇特,而其中永泰方广岩寺独具魅力,号称“东南悬空寺”。一、方广岩寺概述
方广岩寺位于福州永泰县葛岭镇东北面4公里处的方广岩山崖的岩洞之中,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名字取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经名。方广岩寺建于一个高约26米、宽58米、深30米的天然洞穴内,上为巨石,下临深谷,地势极为险峻。(图1)二、选址特征
方广岩寺坐落于悬崖上的岩洞中,坐北朝南,部分建筑悬空,如此选址有许多优点:①地形陡峭,人烟稀少,利于僧人排除杂念专心修行。②寺庙处于洞穴里,上下左右均被岩石遮蔽,因此不易受到风吹、雨淋和山洪的侵袭。③寺庙藏于岩洞之内,周边为原始森林,冬暖夏凉。④洞前有瀑布,崖下有处龙尾泉,利于僧人用水,四周山林里还可种地耕田。当然,方广岩寺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①需要登1000多级台阶才能到达寺庙,影响香客数量,生活用品等都要从山下抬上去。②由于藏在石洞里,雨季时比较潮湿,而且空间有限,寺庙无法进一步扩建。总体看来,方广岩寺高悬崖壁洞穴中,建筑隐而不露,藏风聚水,自成一个小气候,如佛国净土。三、空间布局
方广岩寺的整体空间布局灵活多变,体现了山林佛寺的特点。(一)曲折的引导空间
方广岩寺的引导空间迂回曲折,从山脚到山门约4里,需攀登1442级石阶,路两旁植有146棵平均树龄150年的松树,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①入口处——应真亭。山路入口处刻有“佛岭”二字,提醒游客准备进入佛陀世界,然后经过放下亭,暗示信徒放下私心杂念,接着来到“卧佛石”和飞佩泉,最后到达建于清同治二十年(1873年)的古应真亭,这是明代士子在方广岩寺求签而金榜题名后捐建的。②应真亭——玉泉洞。从应真亭出发就来到“天门”,这里是方广岩的天然门户,两石上合下开,相依而立,右刻“天关”,左刻“吞门”,石旁还有宋、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穿过天门就是玉泉洞,进入洞中顿感格外清凉。③玉泉洞——侧身门。离开玉泉洞,经过落轿台,来到侧身门,石上有清光绪年间(1871-1908年)陈景亮的题刻“闽山福地”;闽中才子林应宽题的“方广洞天”;林则徐同科好友江景阳的满文题刻和僧志诚题的“南无阿弥佗佛”。④侧身门——山门。经过侧身门,沿途两旁竹林郁郁苍苍,不远处山崖上就能看到若隐若现的方广岩寺。
图1 方广岩寺
图2 建筑布局
图3 大雄宝殿
图4 仙君楼
方广岩寺成功地通过香道、亭阁、碑刻、松树、竹林等构成曲折的引导空间,使信徒缓慢地酝酿出宗教情绪,逐渐进入状态,为礼佛做好心理准备。
(二)立体式的建筑布局
方广岩寺所在洞穴底面积只有约400平方米,水平方向基面狭小,无法同一般寺庙一样,采用伽蓝七堂式布局,而是打破常规,发挥悬崖和岩洞的双重特性,利用洞穴地形高低错落,营造多层次空间,采用变层式或阶梯式分布,将各种殿堂灵活散落在洞内(图2)。方广岩寺现存有天泉阁、大雄宝殿、观音楼、脱凡楼、僧寮、香积厨、仙君楼等木构建筑,且部分悬空而建,面临百丈深渊,宛若空中楼阁。方广岩寺有两个建筑组群,第一组是大雄宝殿、天泉阁、观音楼、脱凡楼、香积厨和斋堂等主要建筑;第二组是山门、仙君阁、弥勒窟与观音楼,而观音楼二、三层属于第一组,一层属于第二组。两组建筑群以“方广洞天”牌楼为连接点。
第一组建筑位于岩洞的中心位置,天泉阁、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以及观音窟依次位于中轴线上,其中天泉阁和大殿在同一平面上,而石砌的观音窟建在岩洞后方石壁上,需要通过一段弯曲的登山步道才能到达。天泉阁右边为香积厨与斋堂,大雄宝殿左面为观音楼,右面为脱凡楼。第二组建筑的山门、弥勒殿和仙君阁在大殿左侧外围空间,而且呈立体式分布。由于空间有限,这些建筑的体量均较小。可以发现,与普通寺院不同,山门、弥勒殿并没有在中轴线上,这也是根据方广岩实际情况来设计的。
方广岩寺充分利用峭壁和岩洞的自然状态来布置和营造建筑,将普通寺庙平面建筑分散在立体的空间中,所有建筑都结合洞穴地势,背依洞壁,面向山崖,设计巧妙。
(三)变化多端的联系空间
方广岩寺在有限的场地里创造出回味无穷的意境空间,建筑重楼叠宇,形成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韵律感,犹如《无量寿经》里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描述。整座寺庙空间视域虽较窄,但通过牌楼、台、榭、穿廊等相互穿插贯通。进入山门就是一段长长的石梯通向弥勒殿,然后右边有悬梯通往仙君阁,左后方悬梯可到观音楼一层平台,而要到大殿需再往左穿过“方广洞天”牌楼。从大殿到天泉阁内室还需通过低矮曲折的悬空廊道,而到后山还有一条依山崖开凿的羊肠小道。
方广岩寺充分发挥洞穴景观,建筑高下错落,或藏洞里、或悬空中,地方虽小,但变化莫测,在移动中体会无穷乐趣,将原本不宜居之地,改变成吉祥之所。设计者将单体建筑融于群体建筑的空间形态中,通过联系、过渡、转换,使错落的殿堂合理地结合成一个有机体,形成大小、高低、远近、动静、曲直等强烈对比,构成灵活的空间序列。
四、建筑特征
方广岩寺基本为传统木构建筑。(一)天泉阁
天泉阁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檐歇山顶,大屋顶中间再凸出小歇山式屋顶,屋脊无装饰,屋面平整,檐角高翘,面阔三间,明间设厅堂,次间为僧房。檐柱上方施六铺作三抄斗拱,坐斗做成莲花式造型,部分穿插拱顶部雕龙首状,垂花和驼峰浮雕佛道人物和花卉。天泉阁下临深渊,一半空悬洞外,一半藏于洞内,下方仅用十几根木柱支撑在岩壁上,形成框架式结构,增加抗震性,为方广寺一绝。天泉阁内柱上对联:“楼台缥缈嵌成大地人寰,岩洞玲珑现出半天佛国”。厅堂内柱上有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94岁时所题对联“水卷珠帘光兮五色,岩撑玉宇石悟三生”,旁边柱上还有幅对联“云低洞阔吞天地,月朗泉飞忘雨晴”。额枋上牌匾书“闽山第一”“万古奇观”。一楼大堂面对群山,外设直棂栏杆,是寺庙最佳观景台,正中间供奉永泰地区特有的地方神灵——卢公祖师,是专门为民众治病救灾的神仙,两旁楹联“岩顶楼台空世界,洞中日月小乾坤”,横批“有求必应”。
(二)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图3)位于全寺最中心位置,单层歇山式建筑,封闭式山花,屋面平整,屋脊无装饰,檐角高翘,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外檐柱两根,内柱四根,柱顶的垂花和雀替浮雕神仙、龙、莲花等图案。明间正门上方悬挂的匾额是左宗棠题写的篆书“显密圆通”和乾隆时期永泰知县冯绍立写的“洞天第一”。两边次间大门的匾额分别书写“慈心救世”“云香”“望重名山”和“宝雨”等。殿内供佛像、宾头卢尊者和五显大帝,墙壁上绘有民国九年(1920年)的8幅佛道故事的壁画。廊柱上有两幅楹联,分别是“岩名方广,水为帘,石为瓦,嵌空楼阁,别成世外乾坤”“境隔尘嚣,左有虎,右有龙,平地风云,不着个中色相”与“法雨晴飞愿得六根早净非大圣无以阐化,天花昼下咸期四德速成无夙缘难以导心”。内柱楹联“第一泉声传法力,无双山色悟禅机”。通常佛寺都会在中轴线左右两边建钟楼和鼓楼,但因方广岩寺地方较小,于是就在大雄宝殿走廊两边的横梁上各挂了一口铁钟和一面圆鼓,以此代表钟鼓楼。
(三)其它建筑
山门为歇山式建筑,正脊中间立一座小型楼阁式砖塔,两端鸱吻浮雕蛟龙,垂脊与戗脊前端装饰缠枝花卉。山门面向悬崖,门上为萨镇冰题的“方广岩”三字,门两边楹联为元代学士林泉生所题的“石室云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帘风卷,露半天楼阁十二栏干”。正前方立一面砖照壁,上书“南无阿弥陀佛”,照壁面对山门,起到屏障的作用,避免大门直冲深谷。由于这里空间较窄,为了安全,照壁两旁建花式砖墙。观音楼为三层歇山式建筑,一层为空旷的观景台,二、三层建佛堂和僧舍,两面围以直棂栏杆,正门牌匾书“松拣风清”,两旁楹联书“石宝泉帘清净地、日岩风洞过来人”。楼下方悬空,仅以数根木柱支撑在岩石上。仙君楼(图4)为两层歇山式建筑,后面紧靠崖壁,一层建有一小房间,二层供奉神像,双层观景台均设直棂栏杆,前面悬空,以数根木柱支撑。脱凡楼为两层悬山式建筑,面阔四间,后半部分再建一座紧靠崖壁的歇山式建筑,匾额书“别有天”。香积厨和斋堂为平房,顶上设平台,依山崖而建,花岗岩基座,开圆形或方形隔窗,由于空间小,承托香积厨屋顶的两根木柱直接架在天泉阁的插拱上。方广岩寺所有木建筑均为彻上明照,屋顶只有椽板,没有瓦片,主要是因为建筑上方被巨大的岩石遮住了,无需再铺瓦。寺庙依山取势来构建各类殿堂,楼阁凌空欲飞,显得轻巧、空灵和通透,每座建筑尺度和体量都较小,具有特殊的亲切感。
五、建筑环境营造特征
方广岩寺凭险出奇,景观紧密把握峭壁岩洞的地形,在关键与突出的险绝处,点缀构景建筑,最大限度地强化险景。方广岩寺较少有人工景观,基本都是在原有洞穴与悬崖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修整与规划,避免人为造作,体现自然情趣,呈现出幽幽之意境。(一)寺庙内外景观
方广岩寺融入诸多园林元素,寺庙里摆设石碑、仿古佛台香案、香炉、烛台、施食台等景观小品渲染宗教情调。岩洞上方悬挂着数十个钟乳石,怪石嶙峋,造型各异,犹如虎、龙、鱼、牛、鸟、猴等吉祥瑞兽,形成独特的天然雕塑群。寺院所在的岩洞上方,有一条水帘瀑布,正好落在山崖下方的池塘,具天然之镜,与崖上的暗红色建筑交相辉映,流动的水与坚硬的山石还形成强烈对比,产生出遥不可及的高低美与色彩美。寺庙周边种有四方竹、毛竹、甜竹、罗汉竹、篓竹及水竹等多种竹子。竹有高风亮节的品格,符合佛寺的意境,禅宗有“青青翠竹,总是法身”的偈语。岩洞中清凉幽暗,奇诡神秘,通过俯借、仰借和远借,把视线引向远处绵延的山脉,突破有限的狭窄空间,以奇险吸引人们的关注,采用自然灵活的景观布局,寓禅境于园林中,使游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佛教精神的熏陶与影响。方广岩寺将寺外飞瀑、树林、群山等自然景色与寺内人工景观相互融合,以殿、阁、廊、奇石、树木,泉水、瀑布、池等组成园林景观,以幽、险取胜。
(二)寺庙周边景观
方广岩寺周边景区约有10.5平方米,号称“方广名岩冠闽”,森林茂密,古树苍劲,增添了清净之感,附近有小方广、罗汉岩、九天岩、飞涌崖、瑞松坞、钟声石、听泉石、瀑布泉、龙树岩、灵羊谷、龙尾泉、望仙台、清音洞等10多处胜景,山脚下大樟溪缓缓流过。香道沿途还有两条瀑布——飞佩泉和应真泉,另外有10多方摩崖石刻和105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整个景区利用深谷、山林、崖壁,奇石、洞穴等,以藏为主,借远山为景,风光远近各不相同。总体看来,方广岩寺主要兼具两种景观,一是悬崖绝壁景观,二为洞穴景观,整体环境曲直委婉,具清新、自然的园林气氛,创造出既有天然意趣,又具宗教情调的园林艺术。
结语
方广岩寺利用天然岩洞的险、奇、雄的特色,融入山林的秀与幽,使建筑与景观浑然一体,最大程度地保留自然原始的面貌,兼具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是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方广岩寺把宗教、力学与美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入了建筑、雕塑、绘画、园林、文学等艺术,是一处生态佛寺,反映了福建山林佛寺深邃的人文底蕴。■[1]王增云.福州寺庙园林建筑与植物造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2]刘枫.福州市寺庙园林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3]王绍鸿,曾从盛.方广岩风景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J].福建地理,1997(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