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时非常寻常的事儿,在不寻常的环境中,会给你带来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有时久久地印在你的脑子里,让你挥之不去。
甲申年腊月底的一天,赶年集到了高潮,穷人富人,青年人老年人,男人女人,城里人乡下人,把一年辛勤所得,为了过年而做最后的挥洒。街市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我也抵不住妻子和孩子们的央求,撂下手中的活儿,加入了赶年集的人流。
我们避实击虚,绕街走巷,直“取”超市。那里的货物才配叫琳琅满目,花花绿绿的商品,堆满了店铺的角角落落;顾客才配叫门庭若市,打价和付银的队伍排来绕去,填塞了货架之间的空间。妻子和孩子们在选购排队,我因不能适应那里面浓到十分的商业氛围,提前出来。
站在超市的门口,我踱来踱去地等着他们。无意中,眼前的一幕把我躁烦的情绪冰释了。七八个麻雀在一个挤放着自行车的二十来平米大的铁栅栏内窜来窜去。他们有的啄食,小小的尖尖嘴在坚硬的行道砖上搜来觅去,像勤谨的清道夫;有的追逐嬉戏,一个耷拉翅膀在前佯跑,一个扑楞着身子在后边猛扑,仿佛一对热恋的情侣;或时而飞上铁栅栏,叽叽喳喳“讨论”一番;或时而飞向旁边的停车场,在大胶轮子林立的空间中游戏一番,又飞回来。眼中全然没有喧嚣的街市,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敌情”的存在。似乎这个世界是他们的,由他们主宰,取予随我,来去自由。
怔怔地注视这几个跳动的小生命,追究物种生存的理由,几分忏悔顿生我的心头。
在我少不更事的年岁,麻雀是和苍蝇、蟑螂、老鼠一起被列为“四害”而动员全国人民围追堵截,是穷追猛打的对象。我也是其中的“战斗员”。
那时,对于消灭麻雀,人们使用的法子和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最简单的法子,是使用化学武器。在麻雀集中的地方,在麻雀经常出没的所在,洒上拌了毒药的麦子或小豆之类的饵子,引诱麻雀吃。结果哗啦啦一群叽叽喳喳而来,扑扑楞楞一拨拨倒下。那雀尸横陈的场面,张扬着戗害者淋漓的快感,洋溢着戗害胜利的喜悦,留下麻雀不尽的悲哀。
另一种法子是偷袭。夜间,在麻雀聚居的秸杆笼或草垛张网,然后持竿驱雀,一网打尽;或手持手电筒,足登云梯,三人一队,五人一伙,逐房檐掏雀窝。机敏壮雀一般皆能闻风而逃,但老弱病幼残卵则难逃魔掌。有的成为家猫的美餐,有的成为谗嘴小伙子的佳肴。这让麻雀断子绝孙的勾当,戗害者一般不到这一层觉悟,思想的是雀肉的细嫩和馥香。
还有一种法子打人民战争,实施大围剿。只要见到成群的麻雀,不管是谁,都要尾追,从这块地里撵到那块地里,从这个村子撵到那个村子,就像运动场上跑接力赛,一部分人接另一部分人,此村子接彼村子。有的人还提着铜锣,拿着手鼓,边追边敲,边跑边打,让麻雀不得歇息进食,筋疲力尽而死。痛惜的是麻雀的团队精神太强,没有人那么刁钻。假如能分散隐藏,想必人的这个法子就不灵了,至少可以逃出好些生命。但麻雀追求的是一种境界,活要依偎着活,死要悲壮地死!
大人们灭雀的办法很多,我们小孩子的手段也不少。一种是制做弹弓打。那时没有现在这种弹力好又简便易行的塑胶筋,而是用废旧的机动车内胎,剪成小指宽的绺绺儿做动力,用小木叉做架,制成弹弓。尽管这种武器简陋,但熟能生巧,小伙伴们练得不能说是弹无虚发,可也十弹半中,个个都有一手骄傲的本领。那时一弹发出,但见群雀惊逃,一雀栽下,图个痛快。一种是设置圈套逮。在麻雀嬉戏的地方,用差不多三寸长的小木棍,将筛子或箩筐一边撑起,内撒小米谷物等,再将绳子一头,缚在小木棍上,一头人拉上站在隐蔽处,待麻雀钻进去后,猛拉绳头,将麻雀扣在其内。这种手段在雪天最管用。因为冰天雪地,麻雀没得选择,只能冒险。把麻雀逮住,腿上缚上绳子,供弟弟妹妹玩,是哥哥姐姐哄小孩最好的礼物。他们通常玩腻了,扔给家猫吃。那家伙也许是饭饱生余事,也不急于享用,扑、打、咬、抓、逗,各种技法全上,把麻雀耍来耍去。通常遇到这种场面,小孩子最是欣喜,常常手中攥的糖果,端着的饭碗撂了倒了也不自知。
之所以人们灭雀的办法和手段那么多,技艺那么高,是因为灭雀的行为被鼓励和褒扬,有着奖赏,就像运动员不惜一切,刻苦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为的是有朝一日,摘取耀眼的奥运金牌一样。那时,大人们打麻雀,有时是生产队组织的,算出勤,记工分。这可算做对麻雀的正规战争。机动时间发起攻击消灭的麻雀,将雀头斩下交到队里,按数量也记工分。这种行为还产生了几个负面效应:一方面怂恿了人们的偷机心理,另一方面给其它类似麻雀的鸟类带来了灭顶之灾,还膨胀了人们的功利思想。为了这些,人们可以把翠鸟、黄鹂、燕子等鸟类的头颅统统斩下,用血和着黄土浆染,提头到队长面前邀功。那时,我们学校虽然没有给学生分配雀头任务,但班主任和校长在小会大会上,却常常表扬那些打雀“能手”,说他们是“又红又专”的好学生,叫同学们向他们看齐。
中国人那时为什么那样疯狂,现在考量这种行为,好像动机很单,为了生存。麻雀啄食人们赖以生存的谷物,人们就必须和麻雀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其实,人放大了麻雀的过失,忽视了这种生命存在的价值。麻雀的食物主要是虫卵和虫子。它在庄稼地里食的虫子而增产的粮食,要比它啄食的粮食多得多。
求生的极端行为,是无道德可言的,对与错都已成为历史。但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似乎应该改写人们观念中的生物伦理,为麻雀正名。老虎不吃粮食吃人,人类都能给它撑起一片蓝天,为什么就不能容得这种小生命。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早已表明,生物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的存在是一个有机的链条。老鹰吃麻雀,麻雀吃虫子,虫子吃植物,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灭了麻雀,鹰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虫子也会泛滥。没有了麻雀为我们捉虫子,农作物就会受到危害,人们使用农药灭虫,农药残留在农作物里,人们吃农作物,灾难最终降临在自己头上。现在到了我们为麻雀说话的时候了,不仅是悍卫这种小生命存在的尊严,更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文化观念里,抹去“益鸟”与“害鸟”的界定,保护所有的鸟类,包括麻雀。不能再在那种残忍的喋血场面中,满足我们的虚荣和骄傲。
眼前跳跃的几个小麻雀,不是给这喧嚣的世界添了几分宁静,添了几分灵动,添了几分情趣吗?大家和平相处,鸟儿为我,我为鸟儿,本身就是生存的一种境界。
妻子和孩子们从超市出来,我将这美好的画面指给他们看。他们异常惊喜。小儿子猫腰捡东西欲砸麻雀,被妻子拦住了。我说我们应该就这个场面,各写一篇文章,来个家庭作文比赛。他们都说,行。
这篇文章算是我的参赛文章,也是对人类曾经发生的事的反思,更是对麻雀的忏悔。
甲申年腊月底的一天,赶年集到了高潮,穷人富人,青年人老年人,男人女人,城里人乡下人,把一年辛勤所得,为了过年而做最后的挥洒。街市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我也抵不住妻子和孩子们的央求,撂下手中的活儿,加入了赶年集的人流。
我们避实击虚,绕街走巷,直“取”超市。那里的货物才配叫琳琅满目,花花绿绿的商品,堆满了店铺的角角落落;顾客才配叫门庭若市,打价和付银的队伍排来绕去,填塞了货架之间的空间。妻子和孩子们在选购排队,我因不能适应那里面浓到十分的商业氛围,提前出来。
站在超市的门口,我踱来踱去地等着他们。无意中,眼前的一幕把我躁烦的情绪冰释了。七八个麻雀在一个挤放着自行车的二十来平米大的铁栅栏内窜来窜去。他们有的啄食,小小的尖尖嘴在坚硬的行道砖上搜来觅去,像勤谨的清道夫;有的追逐嬉戏,一个耷拉翅膀在前佯跑,一个扑楞着身子在后边猛扑,仿佛一对热恋的情侣;或时而飞上铁栅栏,叽叽喳喳“讨论”一番;或时而飞向旁边的停车场,在大胶轮子林立的空间中游戏一番,又飞回来。眼中全然没有喧嚣的街市,没有拥挤的人群,没有“敌情”的存在。似乎这个世界是他们的,由他们主宰,取予随我,来去自由。
怔怔地注视这几个跳动的小生命,追究物种生存的理由,几分忏悔顿生我的心头。
在我少不更事的年岁,麻雀是和苍蝇、蟑螂、老鼠一起被列为“四害”而动员全国人民围追堵截,是穷追猛打的对象。我也是其中的“战斗员”。
那时,对于消灭麻雀,人们使用的法子和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最简单的法子,是使用化学武器。在麻雀集中的地方,在麻雀经常出没的所在,洒上拌了毒药的麦子或小豆之类的饵子,引诱麻雀吃。结果哗啦啦一群叽叽喳喳而来,扑扑楞楞一拨拨倒下。那雀尸横陈的场面,张扬着戗害者淋漓的快感,洋溢着戗害胜利的喜悦,留下麻雀不尽的悲哀。
另一种法子是偷袭。夜间,在麻雀聚居的秸杆笼或草垛张网,然后持竿驱雀,一网打尽;或手持手电筒,足登云梯,三人一队,五人一伙,逐房檐掏雀窝。机敏壮雀一般皆能闻风而逃,但老弱病幼残卵则难逃魔掌。有的成为家猫的美餐,有的成为谗嘴小伙子的佳肴。这让麻雀断子绝孙的勾当,戗害者一般不到这一层觉悟,思想的是雀肉的细嫩和馥香。
还有一种法子打人民战争,实施大围剿。只要见到成群的麻雀,不管是谁,都要尾追,从这块地里撵到那块地里,从这个村子撵到那个村子,就像运动场上跑接力赛,一部分人接另一部分人,此村子接彼村子。有的人还提着铜锣,拿着手鼓,边追边敲,边跑边打,让麻雀不得歇息进食,筋疲力尽而死。痛惜的是麻雀的团队精神太强,没有人那么刁钻。假如能分散隐藏,想必人的这个法子就不灵了,至少可以逃出好些生命。但麻雀追求的是一种境界,活要依偎着活,死要悲壮地死!
大人们灭雀的办法很多,我们小孩子的手段也不少。一种是制做弹弓打。那时没有现在这种弹力好又简便易行的塑胶筋,而是用废旧的机动车内胎,剪成小指宽的绺绺儿做动力,用小木叉做架,制成弹弓。尽管这种武器简陋,但熟能生巧,小伙伴们练得不能说是弹无虚发,可也十弹半中,个个都有一手骄傲的本领。那时一弹发出,但见群雀惊逃,一雀栽下,图个痛快。一种是设置圈套逮。在麻雀嬉戏的地方,用差不多三寸长的小木棍,将筛子或箩筐一边撑起,内撒小米谷物等,再将绳子一头,缚在小木棍上,一头人拉上站在隐蔽处,待麻雀钻进去后,猛拉绳头,将麻雀扣在其内。这种手段在雪天最管用。因为冰天雪地,麻雀没得选择,只能冒险。把麻雀逮住,腿上缚上绳子,供弟弟妹妹玩,是哥哥姐姐哄小孩最好的礼物。他们通常玩腻了,扔给家猫吃。那家伙也许是饭饱生余事,也不急于享用,扑、打、咬、抓、逗,各种技法全上,把麻雀耍来耍去。通常遇到这种场面,小孩子最是欣喜,常常手中攥的糖果,端着的饭碗撂了倒了也不自知。
之所以人们灭雀的办法和手段那么多,技艺那么高,是因为灭雀的行为被鼓励和褒扬,有着奖赏,就像运动员不惜一切,刻苦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为的是有朝一日,摘取耀眼的奥运金牌一样。那时,大人们打麻雀,有时是生产队组织的,算出勤,记工分。这可算做对麻雀的正规战争。机动时间发起攻击消灭的麻雀,将雀头斩下交到队里,按数量也记工分。这种行为还产生了几个负面效应:一方面怂恿了人们的偷机心理,另一方面给其它类似麻雀的鸟类带来了灭顶之灾,还膨胀了人们的功利思想。为了这些,人们可以把翠鸟、黄鹂、燕子等鸟类的头颅统统斩下,用血和着黄土浆染,提头到队长面前邀功。那时,我们学校虽然没有给学生分配雀头任务,但班主任和校长在小会大会上,却常常表扬那些打雀“能手”,说他们是“又红又专”的好学生,叫同学们向他们看齐。
中国人那时为什么那样疯狂,现在考量这种行为,好像动机很单,为了生存。麻雀啄食人们赖以生存的谷物,人们就必须和麻雀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其实,人放大了麻雀的过失,忽视了这种生命存在的价值。麻雀的食物主要是虫卵和虫子。它在庄稼地里食的虫子而增产的粮食,要比它啄食的粮食多得多。
求生的极端行为,是无道德可言的,对与错都已成为历史。但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似乎应该改写人们观念中的生物伦理,为麻雀正名。老虎不吃粮食吃人,人类都能给它撑起一片蓝天,为什么就不能容得这种小生命。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早已表明,生物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的存在是一个有机的链条。老鹰吃麻雀,麻雀吃虫子,虫子吃植物,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我们灭了麻雀,鹰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虫子也会泛滥。没有了麻雀为我们捉虫子,农作物就会受到危害,人们使用农药灭虫,农药残留在农作物里,人们吃农作物,灾难最终降临在自己头上。现在到了我们为麻雀说话的时候了,不仅是悍卫这种小生命存在的尊严,更是为了我们人类自身。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文化观念里,抹去“益鸟”与“害鸟”的界定,保护所有的鸟类,包括麻雀。不能再在那种残忍的喋血场面中,满足我们的虚荣和骄傲。
眼前跳跃的几个小麻雀,不是给这喧嚣的世界添了几分宁静,添了几分灵动,添了几分情趣吗?大家和平相处,鸟儿为我,我为鸟儿,本身就是生存的一种境界。
妻子和孩子们从超市出来,我将这美好的画面指给他们看。他们异常惊喜。小儿子猫腰捡东西欲砸麻雀,被妻子拦住了。我说我们应该就这个场面,各写一篇文章,来个家庭作文比赛。他们都说,行。
这篇文章算是我的参赛文章,也是对人类曾经发生的事的反思,更是对麻雀的忏悔。
赞(0)
最新评论